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争议有益 学生作文引发的话题 争议,亦谓争鸣,它是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活跃社会生活的动因,其潜能之大难以言喻。古今思想家、政治家大都希望人们能够为明辨真理谬误、是非功过、美丑优劣而坦然真率、平等无忌地争议。健康的争议,能促进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和谐。争议的本质属性就是这么美好。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心平气和的将争议机制引入阅读与欣赏的活动范畴。这对于文艺创作和文化教育来说,贡献极大。奇文,是指有个性、不从俗的诗文,它对读者颇有吸引力。但是,面对奇文,不同的读者便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啧叹,我指摘,他困惑,太正常了,倘若大家来评价同一篇作品,必定有争议,即便那是先贤大家的作品。疑义,往往是探究、争论的焦点:你说,我说,他说;肯定否定,启发矫正、引申补充,形成共识固然令人欣慰,求同存异也能各有满足。我们在阅读中争议,我们在争议中提高,我们在提高中愉悦!这等幸事,天然的降临到语文教师身上。周复一周,年复一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把他们的习作送到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阅读、评价。诚然,学生从教师的修改和批语中得到启发,但教师的意见他们未必都赞同。可惜,师生即时争议的机会太少了。有时,教师读了一篇“范文”或批评了一篇“败笔”争议,便挡不住了,特别是课后,常常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语文教师是很受鼓舞的。 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师,很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争议,让他们针对有异议的习作评头论足各抒己见。我听过不少节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有些独到见解对我也很有教益。其实,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不说古代的事例,四十多年前,教我语文的老师就深谙此道。有一次,他将我们班一位同学写的“欢度国庆”的作文印发给大家,要求每个人都要在晚自习时动手修改、写出评语、确定等级,第二天语文课上交流。那堂交流课上得沸反盈天,大家争来争去,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但原作经过修改确乎好看得多了。我曾经在日记里写过一首顺口溜记录心得,现在还有两句没忘“长篙探水知深浅,改文方知写文难。” 近年来,“争议作文”似乎只是中考、高考的产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面对这种特殊产品进行争议的目的也大有异化的趋向:争议,即“争分”。升学考试的“场力”太大了!“争议作文”引发的“争议”,或是为了维护考生权益,或是为了维护命题者尊严。细想,这虽无可厚非,但确有几许悲哀。实际上,“争议作文”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广泛开发这一资源,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争议,是众人参与、各说其理的复杂过程。重新审题,确认立意,体味语言,评说技法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写作训练过程。它比教师只管自说自话、泛谈概念并以此指导学生作文的教学方式有用得多,实惠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平时习作和考场作文产生争议,滥觞于“既是读者又是评定者”的教师,而教师又有责任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争议,并借此提高他们的评判能力和写作水平。为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在争议过程中应该注意“四个不要”:即不要忽视习作者的年龄特点,不要忽视命题中的限制因素,不要以偏执的态度评判“另类作文”,不要过分强调文体的标准化。 下面,分别陈述,以供同行们参考、批评。 第一, 不要忽视习作者的年龄特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作者是南方某乡村小学一位二年级学生。文章很短,酷似明清时的笔记;语言直白真纯,没有废话也没有豪言壮语。按吴组缃先生的说法,真正的散文语言往往出现小学生的习作里,信然。不幸的是作文内容出的“问题” 那位小作者写道,他一不想按已故阿爹的意愿当科学家,二不想按阿妈的意愿做公安战士,偏想“变成一只不怕鬼的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他所陈述的树立这样理想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语文老师看后,用大大的红叉子给文章判处极刑子(如果说,那张作文纸是矩形,红叉子就是矩形的对角线)。老师希望孩子们自幼便树雄心立壮志,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栋梁之材,这太对了然而,这位老师忽略了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农家子在写真话作文!于是,孩子天真醇厚的亲情,幼稚感人的爱心,便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中被践踏被湮没了。 理想,对于儿童来说是很朦胧的。他们的阅历太浅薄,很难从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去演绎“理想”。他们的理想往往就是迫切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心愿。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应该让儿童的理想带有童话的色彩。那些想摘星星、种太阳、攀着月牙儿荡秋千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真正读懂理想的。写到这儿,生一枝蔓:1955年,我在五年级语文课上学过一首诗,题目可能是理想之歌,作者用的是笔名卉放(当时不认识“卉”字,查过字典,所以记住了)。这首诗通篇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即便是当农民,也必是饮誉国中的劳模,但它对我树立人生理想没有产生久远的影响,诗中慷慨激昂的语句通忘记了。倒是1953年我在音乐课上学过一首叫我愿做的歌曲,至今还会唱。“我愿做一条大河,哎,流过咱的祖国。让鱼儿在我的水里生活,让船儿在我的水上航行,我要灌溉千万亩良田,让大地开满美丽的花朵。”这样的歌词与我当时对“理想”的认知还是接近的。话头再拉回来。那篇以“我要做一只狗”为理想的作文引起的争议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评定学生习作,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同一个作文题目,小学生可写,中学生可写,成人也可以写,但衡量优劣的标准不能一律。汪曾祺先生说过,写散文要抒情,可绝不是让挺大的汉子捏着嗓子去学小姑娘哼唧。当然,让小孩子装腔作势,更不好。其二,教师要经常向学生展示那些说真话、写实情的习作(哪怕有其他方面的缺欠),与学生“共欣赏、相与析”,努力落实“文如其人”的教育。 第二,不要忽视命题中的限制因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多么自由的空间!细想,还是有限制。鱼再自由,也不能都行走于海面;鸟再自由,也冲不出大气层。现在,作文命题提倡拓宽写作空间以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高中考命题更注意这一点。但是,任何命题都有写作范畴,都有限制因素;否则,命题便没有意义了。有些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初读,感到写得洋洋洒洒,很是自由;再读,发现作者忽视命题中的限制因素。这样文章,一拿出来讨论,便争议蜂起。且看2006年北京高考卷的作文题目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高考刚结束,一位网友抖擞试笔,发给我和我的同事看。他很得意,说文章背景恢宏,从五四运动写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整个就是历史的天空”;文章中“北京的符号”,也脱俗,不写建筑,不写文化,单写北京人的“坚韧与自信”这位网友自认为,他的文章当属一类。这个结论,引起我们的争议。后来,他经过再三审题,头上开始冒汗,继而惊呼:“走偏啦!” 按命题者的界定,所谓城市符号,应是能代表该城市“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换句话说,这些称为城市符号的“事物”,有申报“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能否得到批准是另一回事),“坚韧与自信”说的是人之品格,不再此列。细想,莽莽神州,哪个城镇、哪个村庄的百姓不坚韧、不自信?亚非拉欧美大洋洲哪个国家的人民不尊崇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那位网友歌颂北京人的坚韧与自信,未可非议,但以此应对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则大不相宜。作者忽视了题目的限制因素,必然“走偏”。其实,这道作文题不仅对“城市符号”的内涵做了限定,而且对作文的立意也有明确的限定,那就是,要求考生必须针对“北京符号的存留与创新”发表自己的看法。倘若忽视了这一重要的限定因素,文章写得再充实,也不过是在述说北京符号的圈子里打转转,依然会“走偏”。 限制与引导相辅相成,限制是自由前行的轨道。限制无处不在,作文如是,打乒乓踢足球亦如是。限制“遮挡发球”,促使发球者钻研新招式;限制“攻方越位”,逼迫进攻者讲究战术配合。作文命题中的限制因素,抑或是写作者追求创新的动力此说妥否,欢迎争议! 第三,不要以偏执的态度评判“另类作文”。 在自然界中,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另类”弥足珍贵。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以其斑斓毛色,令观赏者称赞不已;偶有一只纯白者问世,则必然引起媒体恶炒,奉若神灵,决不会被打入另册。池塘里荷花万支,忽而冒出一柄并蒂莲,那消息定然不胫而走,诗人凡人都来赞美。可是,每当考场传出一篇让众教席料想不到而又超乎常规的另类文章,争议不用预热就会白热化,口诛笔伐者甚众,吹捧有加者不寡。这两种态度,都属偏执,不利于开展对“另类现象”的研究,浪费了宝贵而稀有的资源。最典型的例子,当是对考场作文赤兔之死的争议。 2001年高考的作文命题,让考生读罢一则寓言后,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很“大众化”的命题。江苏有位考生,应付裕如,居然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行文,以关羽的坐骑赤兔马为主角,编了一篇名曰赤兔之死的故事,颂扬诚信之美。作者很机敏,怕有跑题之嫌,特申明“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而拟人化的赤兔马也申明唯崇仰关将军之诚信“吾不敢以死相报乎”。作者知识丰富且善于整合:陈寿、韩愈、罗贯中,史料、演义、警策语,皆为我所用,助我出新。据说,此文得了满分。这篇文章传到社会上,竟成了热点,肯定与否定,捍卫与摧毁,淡化与神化烽火连三月,争议遍国中。 有人忧心忡忡:这样的文章得了满分,是为用文言写作张目,后果不堪设想。有人宽容大度:后生幼稚,误将陈旧当新奇,偶一为之,无碍大局。 有人义愤填膺:为赤兔之死喝彩,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嘲讽!有人欢欣鼓舞:赤兔之死的作者是弘扬传统文萃的英才,雏凤清于老凤声! 有人惊呼误判:今之作文,只能用现代汉语,这是铁的定律,何况赤兔之死以“忠诚”偷换“诚信”的概念,给此文满分实属荒唐!有人反唇相讥:命题者没有限制用文言写作,不教而诛才是荒唐;至于“诚信”与“忠诚”,二者意义贴近互有包容,偷换概念的说法实在牵强。 凡此种种,都是争议初起时的言论,有些偏执,在所难免。正是在争议过程中,我们逐步廓清了认识。“另类作文”的出现反映了习作者的学习兴趣和求异心理;尽管这样的习作是个别的,与绝大多数习作的差别相当大,但它的出现也是一种正常的语文现象。教师有责任对此进行科学的评析和正确的引导,使习作者和同学们明辨优劣,汲取积极因素,提高写作水平。 赤兔之死的作者尝试以文言为工具,以历史文学知识为素材,发挥合理的想象,编写一则具有可读性的故事来应对高考,很有点勇气和个性,精神可嘉。虽然当今的中学生能写出这样文章实属不易,但也不必大赞大捧。学生读读古文,有兴趣模拟写写,之于语文学习来说,既算不得离经叛道,也谈不上拍案奇惊。若用古文撰写标准评判赤兔之死,那只是村塾学童的开蒙之作;而且,这样的文章碍于传布,是不合时宜的。 赤兔之死尚属健康的“另类”,有些“另类”作文问题比较多,可能还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偏执一辞有害无益。另类作文是特殊的教学资源,而“争议”则是利用这种资源的重要手段。引导“争议”健康发展,是教师的重要职责。看了不少篇另类作文,问题各异,但作者刻意追求“文采”而忽视思想性和实用性,似为通病。如果我们对出现这一“通病”的原因,争一争,辩一辩,那倒是很有意义的。 第四,不要过分强调文体的标准化。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写作知识。其中,文体知识是主干,故而要精讲、细说,不厌其烦的重复。一大堆概念在学生大脑皮层安营扎寨,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绝不可错位;议论文的论点当自成一段,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说明文则要验明正身,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兹事体大,岂可苟且! 毋庸置疑,特定的写作内容需要假借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写作目的。但是,过分强调文体的标准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会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高中考作文阅卷中,阅卷教师常常为确认某篇作文的文体是否标准而争议不休。实际上,将强调文体、衡定文体放到审视内容、评价内容之上的倾向,源于日常教学,又在考场中被强化并返还日常教学,相互作用,危害倍增。有人说,现在高考命题不是“文体不限”了吗?言外之意,“过分强调文体的标准化”的问题已得到矫正。实际上,“文体不限”哪有那么大的功效!命题上的这一点变化,只是赋予考生适情选择文体的权利罢了。枯燥地说来论去,很烦人,不如看一桩“案例”吧。某校教师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特区青年报刊登署名冯蓉的文章:在意大利罗马,我这个中国人的神经经受了深深的刺伤。在第一个下榻的名叫mercurs orbls的酒店的电梯门上,我看到了用钢笔书写的并且是添粗了笔划的四个中文文字“请勿吐痰”。这四个大字在这美丽的光洁的酒店里太刺目了!酒店里使用的意大利语,但酒店服务单上有三种语言:一是意大利语,一是英语,一是日本语。中国文字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地方排不上号,却在电梯门口以警告的形式出现。可见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是多么令人厌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情此景中都会汗颜的 一位女同学以到罗马的第一天为题目写了一篇作文,全文如下: “小姐,请上电梯。”服务生用意大利语和善的提醒,我定定神,发现电梯门早已经打开,刚才那几个和我一起等电梯的人都进去了,只等我一个人。手扶着墙,仍有些晕眩,我勉强向好奇的打量我的人绽开微笑:“麻烦你们了,真抱歉,突然有些不舒服,我先不上去了。”电梯门在我面前缓缓的关上。那四个字又露了出来,我望着它们,它们瞪着我。 回到餐厅,要了一杯咖啡,服务生看着刚吃过午餐的我去而复返,不免有些惊奇。阳光从洁净的大玻璃窗里照进来,咖啡的热气袅袅上升,我不想喝什么,只想坐一会儿,澄清自己的思绪。在这个空旷和温暖的大屋子里,我强打精神,仍止不住冷和恶心。我是今天上午来到罗马的。这座美丽的城市比我在梦中见到的还要好。还有那些和善的人们,当我用意大利语夹着英语向他们问路时,他们是多么热情的为我指点,然后,我到了mercurs orbls酒店。菜单上虽然没有中文,但意大利文和英文,足够了;服务生也很殷勤,给了我不少帮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至少是显得那么美好,直到刚才。 刚才,当我走到电梯前面,准备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的时候,电梯门上四个中文大字赫然可见:“请勿吐痰。”深蓝色的钢笔字,写得很难看,而且是描过很多遍,反反复复的说:“请勿吐痰!”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菜单上没有中文,而它,我挚爱的母语,竟然在这里出现,说着,警告着,斥责着,那四个字! 我想问问酒店的经理,他为什么要在电梯门口用中文写那四个字,他究竟是什么用意。 但我不敢。 我怕他会叫人把那四个字涂掉,但在心里,反而重重加深了颜色。我怕他会向我解释:“小姐,你们中国人有时候也许会有那么一些习惯”这个让我伤心的回答,我害怕听到。 我知道,他的措辞会很婉转,态度会很谦虚;他会像我遇到的罗马人一样,一副绅士模样。 而这恰恰是我受不了的。 我坐在餐厅里,对着一杯咖啡,变凉了的咖啡。我爱我的同胞,爱得太深,所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结构设计师专业技能模拟题与答案详解
- 电信弱电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玻璃熔化工中级实操考试面试指南及技巧
- 2025年物资仓库保管员招聘面试题详解实际案例与答题技巧
- 办公室文员实习工作报告
- 急性CO中毒的急救和护理
- 甲状腺手术的麻醉
- 甲流预防课件
- 《百年孤独(节选)》课件
- 田径跳高课件
- 2025年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知识必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提取公积金租房合同范本
- 2025高职单招考试题(附答案)
- 储能系统运维安全手册
-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乡镇办人员)培训课件
- 银行安全保卫工作会议记录
- 西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试行)
- 学校宿舍楼建筑装饰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技术经济分析
- 玩具厂作业指导书(含管理制度、规程)
- 高考688个高频词汇 word版
- 常用量具使用(培训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