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北京市丰台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丰台区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被誉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以下简称三楼)。千百年来,它们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卓然的创作舞台。(一)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来北往、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岳阳楼和滕王阁傍于洞庭、鄱阳两大淡水湖,黄鹤楼下临长江,都是碧波浩淼、江水奔涌的山水胜地。文人沿江往还,驻足三楼,登临览胜,吟诗作文,自然而然。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使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长江流域的人口超过黄河流域,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的天地里,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也是理所当然。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无比的楚文化。传说中的“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沿庭之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伯牙绝琴谢知音”等故事,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如果把这种文化渊流下推到两汉三国,贾谊贬谪于长沙,徐稚高卧于南昌,蜀魏吴之间惊心动魄而又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也是在这里展开的。这些都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于景。这一传统,从诗经就开始了,但是,登楼感赋,到汉魏才出现。汉末王璨,偶登当阳城楼,作著名的登楼赋,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写悲愤,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借景抒情开拓了新路径。之后,西晋文学家张载、南朝颜延之,刘义隆等人,纷纷有登楼之作。诗人们就登楼所见,联类无穷,得意者忘形,离乱者思乡,忧国者洒泪,厌世者欲仙,都在这高耸凌空、四望八极的楼阁中表现出来。三楼诗文创作之所以这么兴盛,正是因为它继承了中国文学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传统。(二)三楼诗文中那些传颂古今的名篇,早已为历代研究者所重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诗文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从三楼诗文的总体来看,诗人们作为主体,总是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客体山水与楼阁,以寻求适合于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艺术手法。他们有的侧重再现山水的气象,有的看重描绘楼阁的意态,有的则融山水与楼阁为一体,借以展示客观世界所蕴藏的美的魅力。三楼诗文写山水,着力表现它的博大、高远、壮阔,甚至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渲染一种上天入地、越古通今、吐日月而纳星辰、摇河汉而震斗牛的气势,以“地缺湖水补,天高眼界宽”的胸襟和笔力,显示天地万物之大美;同时又将宽广无限的自然山水画图浓缩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艺术地再现山水的自然美。这时,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自然的景物,而是经过艺术创造的山水画卷了,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 ,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古语云:“登高望远。”可见欣赏天地万物之大美是需要登高的。而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壮阔,也只有登高才能感受到。山水之远和楼阁之高都是美,但两者又互为依存,互相衬托。因此,三楼诗文写楼阁,都着力描绘它的高耸崔嵬和峥嵘缥缈。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层峦叠翠,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显出一种凌空欲飞的美。有的三楼诗文,甚至采用虚化和幻变的手法,把真实的物质的楼阁实体,变为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天宫仙宇”。诗人们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如:“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笔下的岳阳楼,不就是“天上人间”的缥缈仙楼吗?那么三楼诗文中的这种山水美和楼阁美,是不是最美的呢?不是。山水和楼阁这两个客体之美是通过人这个主体才变艺术和精神之美的,因此,最美的还是人,是为山水和楼阁增光生色之人。这就包括了诸如屈原、贾谊、王勃、李白、范仲淹等在这个地域生活或与三楼关系密切的杰出人物。明人郭奎为滕王阁写的西江第一楼记云:“地不自胜,因人而胜;楼不自美,因人而美。”既然世间一切美是由人来创造和再现的,人还不是最美的吗?领悟这一点,方可以全面认识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三)如上所述,三楼诗文不仅美在山水,美在楼阁,更美在人。而人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人登楼赋,天下兴亡,国家治乱,都会感慨系之。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正在这里。明方孝孺在黄鹤楼诗卷序中说:“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兴废,可以知时之治乱焉。”楼阁因治乱而兴废,反映在诗里,自然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此其一。其二,兵燹(xin野火)战乱,国破家亡,政治腐败,都可能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他们登楼感慨,非止一端,这也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因此,三楼诗文是历史的一面曲折的镜子。以宋史为例,处在内忧外患中的赵宋统治集团,党派斗争一直接连不断,不论哪一派得势,都竭尽全力打击和排挤另一派。北宋时的范仲淹、滕子京、黄庭坚等,都是在政治斗争中遭贬在外而与三楼结缘的。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腾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劝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当“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个三次遭贬的人物,他的这些话,与其说是写来劝导滕子京的,还不如说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黄庭坚也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的人物。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以修史中伤罪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又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东归,经岳阳,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大有死里逃生之感,表现了北宋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残酷。三楼诗文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一样,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寓兴亡感慨于山水图画之中,寄优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就是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学宝贵的民族传。三楼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不但涉及诗文,也涉及传说、戏曲和小说,尽管后三者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同诗文相比,但它较为全面地说明了三楼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它们时代相传,屡废屡兴,至今,振奋民族精神,绝不是偶然的。(取材于陈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有删改)1、 阅读第(一)节,回答问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 经过碧波浩淼的三楼胜地,人们自然会驻足停留,登临览胜。.b. 在繁荣富足的天地,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理所当然。c. 三国时期,长江两岸地区曾经展开过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d. 触景生情,登楼感赋,这一文学传统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2) 文章分别从 , , , 等四方面说明了有关三楼的诗文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每空4字以内)(4分)2、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1)请在处,填写相应的诗文。(4分)(2)结合文章,分条概述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6分)3、阅读第(三)节,结合(一)(二)节,回答问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a. 楼阁因治乱而兴废,被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自然使后人认识了历史。b. 作者认为,范仲淹劝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自身经验的总结。c. 国破家亡,政治腐败,必定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d. 范仲淹、黄庭坚等人的登楼作品,抒发了他们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感慨。(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三楼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吸引着诗人学者登楼览胜,吟诗作赋。b. 三楼诗文的作者,总是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适宜的艺术手法,展示客观世界蕴藏的美。c. 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就在于不同历史时代的文人都会寄忧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d. 关于三楼的诗文、传说、戏曲、小说等文学创作,世代相承,至今振奋民族精神。【考点】论述类【试题解析】1(1)登楼感赋,到汉魏才出现。(2)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分析出【答案】。如“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来北往、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无比的楚文化”“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于景”。2(1)此四处为识记,所以应该熟背诗歌。(2)第二节解答“这些诗文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这两个问题的,所以解答本题应概括后面各自然段的大意,再组织【答案】。关键的信息如“显示天地万物之大美;同时又将宽广无限的自然山水画图浓缩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艺术地再现山水的自然美”,“有的三楼诗文,甚至采用虚化和幻变的手法,把真实的物质的楼阁实体,变为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天宫仙宇。诗人们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最美的还是人,是为山水和楼阁增光生色之人”“既然世间一切美是由人来创造和再现的,人还不是最美的吗?”3(1) “必定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错,应为“都可能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2)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在于寓兴亡感慨于山水图画之中,寄忧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答案】1(1) d。(2)地域(地理位置)、历史(经济发展)、文化(文化渊源)、文学(文学传统)2(1)孤帆远影碧空尽落霞与孤鹜齐飞飞阁流丹先天下之忧而忧(2)将自然万物之大美化为艺术美,将宽广无限的山水图画浓缩于尺幅之中。【答案】要点:自然之大美(山水的特色:博大、高远、壮阔也可),艺术加工。都表现楼阁的高耸崔嵬和峥嵘缥缈,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答案】要点:楼阁之高耸(楼阁的特色:峥嵘、崔嵬、缥缈也可),精神。山水和楼阁通过人才变为艺术和精神之美的,美在人的艺术创造力。答题要点:人的艺术创造力3(1)c。(2)c。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明宗纪论北宋 欧阳永叔呜呼!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数百年,其可道者,数君而已,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尝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藩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令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广寿殿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雘,喟然叹曰:“天以火戒我,岂宜增以侈邪!”岁尝旱,已而雪,暴坐庭中,诏武德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 此民之蠹也!” 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至于从荣父子之间,不能虑患为防,而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凡为国者,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明宗纪)【注】畋:打猎。臣下:指下文任圜、安重诲等人。“至于从荣”五句:李从荣为唐明宗的次子,封秦王。长兴四年十一月,明宗病重,从荣认为已死,怕别人争位,带兵入宫,被诬为弑父篡位,死于乱军中。明宗本有意传位于从荣,闻从荣死,亦悲痛而死。大恶:弑父弑君之罪。趁唐明宗病危之际,起兵夺帝位,虽被镇压,但造成日后皇室成员内斗的祸因。上下相徇:群臣互相猜忌。毁誉乱真:说好说坏都不符合实际。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2分)a.安定 b.治理 c.医治 d.整治减罢宫人、令官(2分)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于五代之君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天以火戒我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 此天所以赐我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d. 而变起仓卒 二败而三胜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何况在后代的君主中呢!何况在五代的君主中呢!b. 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明宗)多次询问宰相冯道等关于百姓患病的痛苦。c. 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明宗)用诏书称赞廉吏孙岳等,来教化百姓。d. 生民实赖以休息人民确实依赖(这些条件)来休养生息。7.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8、作者认为明宗的治国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作答,并举例加以阐述。(6分)【考点】散文类【试题解析】4“治世少”与“乱世多”并列,所以“治”为形容词,即“太平”“安定”。 “减罢”即“减少”“ 罢免”,“减罢”分别与“宫人、伶官”呼应。5b组中的两个“之”都是介词,“用”的意思。a组中两个“之”都是助词,但用法不同:第一个“之”是“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助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组中的两个“所以”的含义不同:第一个是“用来的”的意思,第二个是“的原因”的意思。d组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而所表示的关系不同:“而”在第一个句子中表示顺承关系,在第二个句子中则表示并列关系。6根据“(明宗)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后冯道等的回答:“谷帛贱,民无疾疫”,知道明宗问的绝不仅仅是“患病的痛苦”,而应是包括百姓患病痛苦在内的“生活中的困苦”。a句的翻译加上“的君主”是本段的论述的对象“王”。d句的翻译关键是“休息”,这是古今异义。7断句要能正确翻译文章,本句的译文为“明宗开始成为帝王时,年纪已高,不接近俗乐和女色,不喜爱游猎。在位七年,在五代的国君中,时间最长”。8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第一问,文中有很明显的句子“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再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两个句子进行解说即可。参考翻译 明宗纪论唉,自古太平年代少而混乱不安定的时代多! 夏、商、周的君主保有天下的时间,都有几百年,其中值得称赞的,几位君主罢了,何况在后代的君主中呢!何况在五代的君主中呢!我听年长的人对我说:“明宗虽然出生在在少数民族,可是为人纯单质朴,宽厚仁慈爱护百姓。”在五代的君主中,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曾经在夜里焚香,仰望天空祝告神明说:“我本来是非汉族人,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天下混乱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希望上天早早地降下圣人。”【明宗】从最初成为帝王,(就)减少妃嫔、宫女的数量,罢免供职宫廷的伶人;废弃皇宫储藏宝贝的仓库,天下进献的宝贝全部归官吏管理。广寿殿发生火灾,官吏整修(广寿殿时),请求用丹雘装饰,【明宗】叹息着说:“上天用火警告我,难道适宜用 【丹雘】装饰来奢侈吗!”有一年曾经大旱,不久下雪,【明宗】暴露着坐【在】院子中,下达命令武德司不要扫宫中的雪,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明宗】多次询问宰相冯道等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听冯道等说衣食一类生活资料很便宜,百姓没有发生疫病,就高兴地说:“吾(一个人)怎么能承担这种重任,当是和你们一起作好事,来报答上天(的結果)。”官吏有贪污受贿的行为,就处死他,说:“这是民之蛀虫!”用诏书称赞廉吏孙岳等,来教化天下。明宗爱护百姓,因为有志于治理好国家。明宗开始成为帝王时,年纪已高,不接近俗乐和女色,不喜爱游猎。在位七年,在五代的国君中,时间最长,战争大致停止,收成常常很好,人民确实依靠【这些】休养生息。可是非汉族人性格果敢,仁慈却不能明察,多次在无罪的情况下杀戮官吏。至于【和】从荣父子之间,不能忧虑祸患提前防备,结果【从荣的】事变【在】匆忙急迫中发动,最终让李从荣陷入大罪过的处境而无法脱身,明宗也因此含忍着恨死去了。 像李从荣发动兵变,任圜、安重诲等被杀死,可以说是君臣互相猜忌,说好说坏都不符合实际的后果。凡是治理国家的君主, 不可不警惕!【答案】4a。c。5b。6b。7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8.作者认为明宗的治国特点是爱人恤物和仁而不明。“爱人恤物”的表现是有不接近俗乐和女色,不喜爱游猎;减少宫人,罢免伶官;以天意警戒自己,不玩物丧志,不奢侈腐化;关心百姓疾苦,处死贪赃的官员,表扬廉洁的官吏。“仁而不明”表现是大臣无罪却诛杀大臣,对儿子李从荣不能提前考虑,妥善地安排好,结果导致儿子被杀死,自己也含恨而死。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9、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3道题)(6分)屈原国殇“ , ”两句展现了在敌军旌旗密布、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楚军将士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场景。古代文人常常喜欢登高临远,借自然山川抒发胸襟怀抱,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四句。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形象的比喻抒写愁思之深之浓的诗句:“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 ,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 ”两句,回顾抗金战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颂。【考点】散文词诗【试题解析】注意易错字:旌、蔽、矢、坠、皋、啸、摧、事、洲、渡【答案】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8分)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朝廷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西方吐蕃虎视眈眈。2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3北极:即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4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后主。5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高屋建瓴,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b.颔联登高临远,俯瞰山川,视接八方,呈现出贯通历史、宇宙的悠远阔大的境界。c.颈联作者写唐朝政权稳固,始终不可篡改,告诫吐蕃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d.尾联咏怀古迹,回想刘禅回到祠庙,暮色中诸葛亮吟唱梁甫吟的情景,感慨不已。(2)诗作开篇“花近高楼伤客心”,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突出诗人的黯然心伤。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2分)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3)联系全诗,概括作者“伤心”的原因。(4分)【考点】诗【试题解析】(1) “可怜后主还祠庙”意为:可叹昏庸的后主刘禅尚且享用祠庙供奉。“日暮聊为梁甫吟”,借梁甫吟来比喻这首登楼,既含作者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的悲愁。(2)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渲染的手法,描写江南的美景,从而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怀念。(3)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颔联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答案】(1)d。(2)b。(3)1忧时。“万方多难”,即国家战乱连连,吐蕃虎视眈眈。2伤己:诗人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而惆怅。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沙漠河流胡杨赵红继沙漠里有种树,叫胡杨,据考,它是沙漠里唯一的乔木。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但胡杨能够成为沙漠之魂,它要仰仗河流对它的 甲 (庇护保护)。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 乙 (给予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有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人们常说,河流的家在大海。是的,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漠河流是悲哀的,她们一生下来便寻找着回家的路,倔强地向前奔腾着,遗憾的是,浩瀚而干渴的沙漠未能让一条河流走出他的边界,条条奔腾的沙漠河流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漠深处,或者成为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或者变为一片泛着白花花盐碱的沼泽。不是沙漠河流没有翻越大漠的力量,而是沙漠需要河流,用广袤和博大挽留了河流。沙漠需要河流,胡杨更需要河流。河流善解沙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便滞了脚步,温婉栖身在黄沙的怀抱,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之魂魄,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的特质,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本不想再重复此类赞美之词,但觉得真正要揭示胡杨的高贵品质,还真撇不开这“三个千年”。不久前我去额济纳拜访了胡杨。那天,我伫立在胡杨林里,炙热的太阳光照耀在胡杨树上,放眼一望,一树一树的金黄、一片一片的金光、一团一团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劲风 丙 (刮吹)过,千万叶片飒飒作响,在天高地阔的大漠之上,胡杨仿佛在对历史倾诉、在对未来歌唱。胡杨的长相不委婉也不修长,不纤秀也不婀娜,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沧桑,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沧桑即是胡杨的美,没了沧桑便不是胡杨。胡杨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她生长在大漠戈壁深处,甚至人迹罕至之地。有人欣赏也罢,无人疼爱也罢。春天来了,我发芽;夏天到了,我茂盛长叶;至深秋,一以贯之把叶子染黄,然后变红。胡杨特神奇,能一夜之间把自己由墨绿变金黄,这种色彩的变化绝不是取悦于人类廉价的夸赞,而是为色彩单调的大漠戈壁 丁 (装饰装点)一道艳丽的风景。胡杨的生存条件是所有树木中最恶劣的。她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又在每时每刻挑战生命极限中创造生命奇迹。沙漠里没有水,为了能够找到潮湿的泥沙,成年胡杨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精神是何等顽强啊!酷暑,沙漠表层热浪灼人,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严冬,凛冽的寒风里,西北高原气温又低至零下四五十度,毅力又是何等的坚韧啊。沙漠里的水盐分很重,即使有少许积水,边缘也都覆盖着厚厚的白花花的盐碱,这是其它任何树种都无法忍受的。然而,无论胡杨具有多么耐寒的品格与坚毅的精神,她毕竟也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离开水胡杨也会死亡。自然,没有沙漠河流背后默默的支持,胡杨树在沙漠中就无以生存。塔里木河,祖国第一大内陆河,巍峨的喀喇昆仑和天山的冰川积雪是它的源头,它拥有数千条支流,流经2100多公里,但它流进罗布泊无人区,便无力前行,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了塔里木河的终结地。还有黑河,这条800余公里长的沙漠河流,与塔里木河一样,它走到哪,胡杨就长到哪儿;河流的走向,就是胡杨林带的走向。河流断了,在沙漠中消失了,胡杨也断了,胡杨林也消失了。河流为胡杨提供生命需要的墒情,胡杨为河流挡风阻沙,二者相依相偎,相依相存,相呵相护。河流走不出沙漠,胡杨也走不出沙漠。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西南方,有一片大约2000亩的“怪树林”。所谓“怪树林”,其实就是一片死掉的胡杨林,当地人称是胡杨的坟墓。“怪”就怪在它是惨白沙丘上残存的胡杨树的遗骸。从现场的情形判断,那片胡杨林当年是十分茂盛和茁壮的。不幸,后来它们死掉了,树叶儿没了,树皮被无情的风沙剥落了,树干中的汁液被沙漠高温蒸发殆尽,留下一片恐怖和荒凉。一位少年问我,这些胡杨为什么会死了呢?我一时语塞,我还真不明白这些胡杨树集体死亡的原因。那么是谁无情掳杀了这片沙漠精灵呢?我查了些资料,询问了当地的老人,答案是:河流抛弃了胡杨。沙漠河流在风沙的强力作用下,有时会被迫改道。在苍茫的大漠里,面对肆虐的风暴,她显得身单力薄,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因而她是在无奈之下抛弃了生死相恋的胡杨。胡杨林失去了生命中最后的一点水,再顽强的生命也终将会倒下的。胡杨怎么会轻易屈服命运的安排呢?河流怎么会轻易抛弃情同手足的胡杨?河流虽然改道了,但胡杨强悍的根须会顺着湿润的河道重新萌生、重新孕育,新的胡杨林也会在蜿蜒的河道上重生。那片死去的胡杨林,在夕阳余晖的涂抹下,惨烈地挺立在荒漠上。狂风折断了胡杨的枝桠,犹如战场上断了臂膀的勇士,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仍在,虽败犹荣!后来,我常想,人们把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沙漠、河流、胡杨,不也是西北高原的三友吗?(选自中国三峡,由改动)【注】墒情:土壤湿度的情况。11、在文中甲乙丙丁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保护 赋予 吹 装点 b.庇护 给予 刮 装饰c.庇护 赋予 刮 装点 d.保护 给予 吹 装饰12、下列词语中的“贯”,与“一以贯之”的“贯”,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腰缠万贯 b.贯穿始终 c.全神贯注 d.鱼贯而入1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4分)a. 在作者看来,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因此沙漠中的河流最终也会流向大海。b. 第6段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沙漠、河流、胡杨人的情感,颂扬了河流的高尚品格。c. 作者写自己拜访胡杨,感受其精神面貌,为下文集中笔墨赞美胡杨做好铺垫。d. 当少年问起胡杨林死去的原因,作者当时“一时语塞”,后来一直未找到答案。e. 文中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质朴,富有内蕴。14、本文描述了胡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5分)15、第15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考点】散文【试题解析】赋予:表郑重地交给,指庄重的社会力量的作为,一般赋予的对象是使命、重任等抽象的东西。装点:装饰点缀。 12一以贯之:贯穿;b贯穿始终:贯穿;a腰缠万贯:量词,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个制钱为一贯。c全神贯注:集中。d鱼贯而入:连贯。13 a与文意不合。文中“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c“集中笔墨”概括不准确。d与文意不合。文中“我查了些资料,询问了当地的老人,答案是河流抛弃了胡杨”。 14这是一道归纳概括题,解答本题应该先将文章分层,然后概括各层大意。有的文段有中心句,可以将中心句作为本题的答案要点。如“沧桑即是胡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