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doc_第1页
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doc_第2页
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doc_第3页
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doc_第4页
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一 默写(2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写均不给分)1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上二句点出别离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2诸葛亮故居建有武侯祠,内有一联云:“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顾,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这里面暗含杜甫蜀相里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4_ _ _,_ _ 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归园田居) 5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琵琶行)6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梦游天姥吟留别)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 。(六国论)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离骚)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7题。(18分,前4小题每题3分)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节1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厚:丰厚。C.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D.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疲惫不堪。1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 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C.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13下列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把韩魏两国丢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息。B.将韩魏两国让秦国去收拾,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C.用韩魏两国去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D.将韩魏两国交给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息。14下列对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不懂得采用厚韩亲魏以摈秦的策略。B. 天下诸侯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已自困矣。C. 六国不能团结一致,合力抗秦,却自相残杀,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D. 千里之秦,过于强大,而韩魏又不能独当秦,因而六国不免于亡。将上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5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1分)翻译: 16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2分)翻译: 17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3分)翻译: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8.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19.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2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4题。(14分)石钟山寻古 幼时读苏轼的石钟山记,那号称“江湖之奇胜”的石钟山便令我神往,而使我更感兴趣的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了。我终于有幸探访了它。 一上山,我便用爬山的竹杖到处敲敲点点,想听到石钟山的清韵,发现一点千古奥秘。 早在水经注一书中,即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论名。以声论名者,也其说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风吹浪起,水石相击,声好洪钟;唐代李渤在山上发现一块石头,击之,其音“清越”,于是乎认为由于石质的缘故而得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此深感怀疑,一次携其子苏迈月夜泛舟绝壁之下,深入勘察,发现绝壁下多穴,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声如洪钟,以为找到了钟声的真正来历,感慨地说: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于是作著名的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的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的立底细囿于固陋,认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水经、水经注都是当时著名的地理著作,作者郭璞、郦道元则可说是著名的学问家。苏轼敢于冒犯权威,我十分佩服,由怀疑而驾小舟来实地考察,并得出当时人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尤其使人佩服。我从江山一览亭西出月亮门,急切切地走到矶头石。据说,苏轼夜探石壁就在这下面。我探身俯瞰,石壁如削,直下百十丈,船儿往来其上,漂漂摇摇,如儿时纸叠的玩具一般。微风吹过,湖水撞击石壁,果然有窾坎镗鞳声,以竹杖击石,亦坎坎然,其音清亮悦耳,当年苏轼父子夤夜出没于绝壁深潭间,头上怪石嶙峋,四周淫风袭人,阴森可怖,定然感到阵阵惶悚。如果有猿鸟腾越,猝然滚下山石,会有生命之忧。但是,他为了揭开石钟山之谜,无所顾忌,有的只是弄清事实的良好愿望和追求真相的求实精神。多少年来,我总为苏轼的这种行为所感动,而对苏轼的调查结果,也是深信不疑的。谁知后来读了明代罗洪先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的彭雪琴的实地考查,才知道,原来东坡先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貌。罗、彭二人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了正确的结论:“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全山皆空,如钟覆也,故得钟名”。而近人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证实,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唉,如此一位大学问家,把个石钟山实地调查研究了一番,并郑重其事地著文阐明真相,文章已为传世之作,原来自己竟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所述真相不免虚浮,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自已终不免亦如是,不亦悲夫?然而,事物是复杂的,它们的本质、真相往往被多种多样的假象掩盖着,要认识它们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谁能把这个过程缩短一分,都什得欢迎。不容忽视,苏轼发现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如钟鸣,这就比水冲石壁“说前进了一步,毕竟难能可贵,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回到江山一览亭极目四望,视野又顿觉开阔。正是“一览亭空四望宽,江湖襟带枕惊端”。啊!偌大一个风光秀丽的石钟山,归根结底,中间竟全是空的,多有意思。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有的。我狠劲跺跺脚,脚下竟岿然不动,并没有发出什么声响。我笑了,这石究竟有多厚?里边是什么样子?直到目前还没有进去看过,更没有关于空山内长、宽、大、小、模样的数据的记载。那么,“全山皆空”,能说是最终探查、研究成果吗?似仍不敢妄断。21第七段中作者说“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请你据文意概括这里所说的“道理”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22“我”后来知道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但为什么还给予很高的评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23本文是一篇借记游山水来阐述人生道理的散文,请概括文章所阐述的人生哲理。(3分)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作者最认同的观点应是罗洪先、彭雪琴的说法:石钟山中虚外窾,全山皆空,故得钟名。B本文所阐释的道理主要是大自然奥秘无穷,需要我们逐步去揭开这个奥秘。C作者在第四段特别强调水经、水经注是地理名著,其用意是说明苏轼敢于大胆怀疑,突出他不怕困难的精神。D第六段“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一句中的“别人”是指郭璞和郦道元。E文中提到的苏轼认为石钟山命名的的原因是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声如钟鸣。四作文(40分)一个家庭,笃信的是“家和万事兴”;生意场上,崇尚的是“和气生财”;与人相处,讲究的是“和睦”;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石是“和平稳定”;社会的方方面面,渴求的是“和谐”境界“和”已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请以“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答题卡一 默写(2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写均不给分)1_ _2_ _3_ _4_ _5_ _6_ _7_ _8_ _9_ _10_ _二题号11121314答案将上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5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1分)翻译: 16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2分)翻译: 17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3分)翻译: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11、18.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19.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2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4题。(14分)21.答:_(3分)22答: (4分)23答: (3分)24( )( )(4分)福鼎五中2005200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一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5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天心颜8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10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二题号11121314答案BCCD文言翻译(6分)15 认为他们一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16秦国有韩国和魏国,就像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17韩国、魏国不能够独自抵挡秦国,可天下的诸侯却依靠他们来挡住那来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团结亲近韩国和魏国,用来排斥秦国。三18.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19.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20.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四21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2分)22(1)佩服苏轼敢于冒犯权威的精神(2分)(2)佩服苏轼月夜实地考察的求实精神(2分)23人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真相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长的过程,(2分)谁能把这个过程缩短一分,都什得欢迎。(1分)24AE(B见19题答案,C“突出他不怕困难的精神”无根据,应是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D应是郦道元和李渤)【附】苏辙六国论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殽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時,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內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橫的秦国,他們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