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企业设计防火规范.doc_第1页
有色金属企业设计防火规范.doc_第2页
有色金属企业设计防火规范.doc_第3页
有色金属企业设计防火规范.doc_第4页
有色金属企业设计防火规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有色金属企业设计防火规范(送审稿)1 总 则1.0.1 为在有色金属工程建设中,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有色金属企业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防火设计。不适用于有色企业内储存、加工、使用爆破器材(炸药)的场所。稀有放射性金属(元素)生产企业,尚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1.0.3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结合实际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0.4 特大型有色金属企业或采用全新工艺或设施的企业,应对防火安全系统做专门的论证与评估,并指导防火设计。1.0.5 有色金属企业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工艺系统类型 process system type按有色企业生产流程或生产方法而加以分类归纳。如:选矿、采矿、火法冶金、湿法冶金、金属及合金加工等系统;以及焙烧、吹炼、萃取等子系统。2.0.2 主厂房 main workshop一个工艺系统主要生产设施、装置所在的厂房,如:焙烧主厂房、冶炼主厂房、萃取主厂房、电解主厂房、热轧主厂房等。2.0.3 总变电所 (厂区) general transformer substation用于全厂性或大区域生产供配电的场所。用于某个工艺系统生产供配电的场所称为区域变(配)电所;用于某一个车间(主厂房)生产供配电的场所称做车间变(配)电所(室)。2.0.4 车间生活间 the service room of wookshop用于为所属车间员工提供更衣、休息、办公、沐浴等服务用房的统称。2.0.5 控制室 control room为一个或多个生产工艺过程进行自动化操作、控制、管理,而设置的专用房间。2.0.6 电缆夹层 cable inter layer和电缆隧道 cable tunnel用于放置、汇接、安装众多电缆的专门建筑楼层,称为电缆夹层;而用于铺设、放置众多电缆,并提供巡视、检修的地下封闭式构筑物(通行、半通行式通道)称电缆隧道 2.0.7 腐蚀性区域 corrosioning area工艺过程中因使用(产生)腐蚀性介质,而受到腐蚀影响的建、构筑物及周围区域。2.0.8 巷道 roadway为地质勘探、采掘、通风和其他用途并按一定规格在矿岩中开凿的通道。2.0.9 硐室 chamber在矿岩内开凿的用于安置设备或存放材料等专门用途的地下构筑物。3 火灾危险性分类、建筑耐火等级及防火分区3.0.1 有色金属企业工艺生产和物料储运各类设施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工艺过程中使用或产生可燃、助燃介质(含气、液、固态)时,所在厂房(区域)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依据介质的火灾危险性特征、数量、范围、最大允许量以及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为甲、乙、丙等类型; 2生产过程中使用可燃、助燃介质(含气、液、固态),当在密闭的炉窑(反应装置)内得到充分燃烧(正常反应);且对可燃、助燃介质的贮运与使用有可靠的监控、报警和紧急切换装置时,所在厂房(区域)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为丁类。3.0.2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及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3.0.3 厂房(仓库)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丁、戊类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多层工业厂房,当符合本规范3.0.4、6.2.6、6.2.7的规定时,其防火分区面积不限;2 丁、戊类一、二级耐火等级的高层厂房,当采用开敞式设计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扩大0.5倍。3 地下或半地下室式的电气室不应大于500m2;地上电缆夹层不应大于1000m2,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可扩大1.0倍;3.0.4 丁、戊类二级耐火等级的各类结构厂房(仓库),其主要承重构件可以选用无防火保护的金属结构。其中能受到甲、乙、丙类液体或可燃气体火焰直接影响的,或受到辐射温度高于200的部位,宜采取防火隔热保护措施。经过结构耐火性能评估属于安全的,也可不做防火保护。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3.0.5 丁、戊类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厂房内,可设置丁、戊类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堆放区,并可划为同一防火分区。3.0.6 丁、戊类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内(含贴邻)的车间生活间可与所属厂房划为一个防火分区。生活间宜远离主要生产操作区布置,车间生活间的外墙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并宜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3.0.7 设在地下或半地下室的液压站、润滑油站,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3.0.8 油浸变压器室、高压配电室、使用可燃介质的低压配电室以及电缆夹层、地下或半地下电气室的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当采用钢结构时,应对钢构件进行防火保护。3.0.9 贮煤库、石油焦库、固体沥青库(棚)的钢结构,应对设计堆存高度及以上1500mm高度范围的钢结构构件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使其耐火极限不低于1.0h。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或堆场的占地面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3.0.10 室内装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要求。4 主要生产设施的基本防火要求4.1 一般原则有色金属品种繁多,生产工艺及装备庞杂,本规范的综合概括作为基本框架,防火设计应以具体工艺系统类型和生产介质危险性特征与环境对应、比照有关规定执行。对于重要、新颖、复杂的工艺或装置应通过专项(专题)防火安全评估加以确定。4.2 采矿系统4.2.1 露天开采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场范围建、构筑物和设施的防火设计,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执行;2 采剥、运输、排土等生产场所的移动设备应配置便携式灭火装置;3 采场内应设有防止雷击的安全装置;4 地处植被茂密矿区,应有避免山林火灾波及的措施;4.2.2 地下开采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自燃倾向的高硫等矿床,应对采矿方法、通风系统进行专门的评估、论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应符合现行国际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的有关规定 。2 采用柴油为动力的凿岩、装载、运输机械(含油压装置),应配备车载式灭火装置;工作现场应有良好通风和减少环境中粉尘的技术措施;3 矿山井下支护,宜采用锚索(锚杆)、喷射(浇注)混凝土及型钢支架,避免在未采取有效防火措施时选用竹、木结构;4 井下各种油类应单独存放于硐室安全区域,储存动力油的硐室应有独立的回风道,硐室与主运输通道相连处应设置甲级防火门,其他位置的门不应低于乙级防火门;总的储油量不应超过三昼夜的需求量;5 加强矿井通风与除尘,对可能引发火灾危险性气体的浓度应严格加以限制;6 井口、平硐口周边的建、构筑物耐火等级及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塔(井架)、提升机室、扇风机房、井口配电室、坑口锅炉房均不低于二级;2)坑口综合楼、空压机室、机修间、材料(不含易燃品)仓库等不低于三级;3)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相关设施,应远离井口、平硐口,按本规范5.2规定执行;7 地下变、配电设施及电缆的选择及安装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和爆炸和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以及本规范第10章的有关规定;8 井下设置消防给水系统、通风除尘、弱电以及供配电系统等防火系统时,应按本规范第7、8、9、10章的有关规定执行。4.3 选矿系统4.3.1 大、中型液压破碎等装置,在液压管路上应设置安全阀、减压阀和截止阀;蓄能器与油路之间应设有紧急闭锁装置。4.3.2 破碎、筛分、磨矿作业应设置合理且有效的密封及收尘设施。4.3.3 使用具有腐蚀性药剂的区域,应对消防设施的不利影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4.3.4 选用可燃性介质配制选矿药剂时,宜设置独立调配间并应配置机械通风系统。4.3.5 电缆的布置、选用和敷设应符合本规范10.3节的有关规定。4.3.6 涉及焙烧、收尘以及吸附、萃取等多种生产过程,应按本规范的4.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4.3.7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4.4 原料场4.4.1 带式输送机通廊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净空高度不应小于2.2m,;通廊内至少一侧设人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0.8m;当有两条及以上输送机并列时,相邻两条输送机之间的人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0m,且应在通廊的出口附近设置跨越带式输送机的通行梯;2 带式输送机通廊人行通道,应依据坡度设置踏步或防滑条;3 带式输送机地下通廊在出地面处应设置安全出口;4 带式输送机架空通廊当长度超过150m时,宜设置安全出口及疏散楼梯;5 带式输送机通廊宜采用不燃烧体材料。用于输送煤焦的通廊或与其相邻的建、构物具有丙类及以上的火灾危险性时,带式输送机通廊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4.2 带式输送机应设置防止输送带发生跑偏、打滑、过载以及事故紧急停机设施。4.4.3 煤焦堆场建、构筑物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二级,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 宜分类、分品种、分堆存放,相邻堆之间最小净距不应小于2.0m;堆存高度及堆存时间依品种、环境宜做出相应的限定;2 煤焦的卸车、破碎、转运等作业场所,优先选用自然通风;应对粉尘集中区域设置机械除尘装置;3 储槽、漏斗内的衬板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制作;4 用于高挥发易自燃煤种运送的带式输送机,其胶带、栏板应选用难燃体材料;5 带式输送机通廊、转运站及相关的建、构筑物的墙面、地坪,均应避免积灰,并宜设置冲水清扫设施。4.4.4 用于露天机械设备的配套电机,应选用防水(防潮)、防尘型;对用于煤、焦粉碎、筛分等的配套电机应选用防爆型。 4.4.5原料场设置消防给水、通风、除尘、报警、供配电等系统防火设计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8、9、10章的有关规定。4.5 火法冶金系统4.5.1冶金生产的各类炉窑、反应装置在使用煤粉时,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煤粉输送和喷吹系统中的充压、流化、喷吹等供气管道均应设置逆止阀;2 仓式泵、煤粉储罐、喷吹罐等压力容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150的有关规定;3 用压缩空气作为煤粉输送和喷吹的载送介质时,在出现紧急情况下应能立即转化为惰化气体保护;4 当喷吹烟煤和混合煤粉时,仓式泵、煤粉贮罐、喷吹罐等压力容器的加压和流化介质,应采用惰化气体;仓式泵、煤粉贮罐、喷吹罐等设备或装置应设有应急接通压缩空气管道、阀门的活接头,并能与惰化气体管路互换; 5 当喷吹烟煤和混合煤粉时,在喷吹系统的重要部位应设置温度、压力、一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的监控和报警安全防护设施;6 如遇煤粉停止喷吹时,应及时排空仓内煤粉:烟煤粉不宜超过5.0h,无烟煤粉不宜超过8.0h; 7 煤粉输送管道的最小负荷工况设计流速不应小于15 m /S;应配备清扫系统,在系统停止运行时,对送粉管道及其部件进行吹扫;8 除压力容器外所有煤粉容器应设置足够面积的泄爆孔,按本规范4.11.3有关规定执行;9 煤粉喷吹系统的厂房应确保通风良好,宜采用敞开式。室内装修力求简洁,避免粉尘积聚;4.5.2 冶金生产的各类炉窑、反应装置在使用燃气(助燃气)时,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煤气设备、管道及其附属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的有关规定;液化石油气、天燃气、乙炔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2 使用氧气的在线仪表控制室,应设置氧浓度监测和富氧报警装置;氧气等类助燃气体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的有关规定; 3 常压燃气(表压50kPa)的管道上应设置低压报警装置;炉窑(反应装置)烧咀处的空气管道上应设置防止燃气倒灌的止回阀和泄爆阀;4 使用燃气的炉窑点火器,宜设置火焰监测装置;5 在可燃气体使用区域的适当位置,应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和机械通风装置;6 燃气管道在车间入口处应设置切断总管的阀门;进入厂房的燃气管道应架空敷设;7 连铸工序用于切割的氧气、乙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管道上,宜设置紧急切断阀。8尚应符合本规范4.10的有关规定。4.5.3 冶金生产的各类炉窑、反应装置在使用燃油时,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间供油站宜靠外墙设置,并应采用不燃烧体隔墙和不燃烧体楼板(屋顶)与厂房分隔,应符合本规范6.2.6,6.2.7的有关规定;2 设置在厂房内的车间供油站,其储存油量应做如下限制:1)储存甲、乙类油品,不宜大于车间2d总需求量,且不应大于2m3;2)储存柴油(闪点60)不宜大于10m3;储存重油不宜大于20m3;3 油罐内油品加热,宜选用罐底管式加热器。油品的加温应控制在油品闪点以下不小于10;4 输送燃油的管路,应设置快速切断阀门;5 室内油泵间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通风换气量根据实际确定,但不宜少于7次/h(地上布置);或10次/h(地下布置);5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156的有关规定及本规范4.10的有关规定。4.5.4冶金物料准备(含干燥、煅烧、焙烧、烧结等)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冶金炉窑、燃烧室需设置封闭可靠的隔热层,其密封性能、外表面温度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GB/T16618的有关规定;2 热物料的输送应选用与之温度相匹配的耐热、难燃材质装置;3 烧结机点火器应设置空气、煤气低压自动切断煤气的装置、低压报警装置和指示信号;4 烧结机点火器烧咀的空气支管应采取防爆措施,煤气管道应设置紧急事故快速切断阀; 5 烧结机主抽风系统出口电除尘器,应根据烟气和粉尘性质设置防爆和降温装置;6 输送可燃介质管道不宜通过高温、明火上方,必需通过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7 当使用煤粉时应符合本规范4.5.1规定;当使用燃气应符合本规范4.5.2规定;当使用燃油时应符合本规范4.5.3的规定。 8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4.5.5 冶炼(含熔炼、吹炼、精炼等)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冶金炉的隔热、密封标准以及炉体相关装置防火设计要求应符合本规范4.5.4的有关规定;2 采用氧、富氧冶炼应符合下列要求:1)氧气管道应全部脱脂后才允许在炉前使用;氧气管道、阀门及相关配套装置的防火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的有关规定;2)氧枪的氧气阀站及由阀站至氧枪软管的氧气管线,宜采用不锈钢管。当采用碳素钢管时,应在连接软管之前加设阻火铜管;3 采用氧煤喷吹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氧煤喷枪与氧气支管相接处,应设置阻火管道;2)采用氧煤喷吹管网设计时,必须设置氧、氮气的置换管线及控制阀门;氧气管道应有隔热措施;3)当使用煤粉时应符合本规范4.5.1的有关规定。4 使用氢气的工业炉(反应装置)应配置氧气分析仪,氢气自动切断放散装置,以及相关显示和事故报警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的有关规定;5 使用或产生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的相关装置及管道应设置泄漏检测及事故报警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的有关规定;6 使用镁、铝等粉料时,金属料的储存、输送应设置温度、压力和氧浓度等参数的测定和报警装置;相关设备应选用防爆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7269和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的相关规定;7 工业炉(含喷枪等设施)的密闭冷却水系统宜独立设置自成一体,宜对各冷却块体(区域、系统)的出水温度和进出水量差值等进行监测,并应设置事故报警信号及连锁控制装置;8 各种浸没式冶炼喷吹(含燃气、助燃气体)炉,易发生泡沫渣溢出炉体的火灾事故,应在冶炼工艺、自动控制的设计与生产中,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还应对炉体周围设施和控制室安全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应符合下列有关条款的规定;9 大、中型冶金炉放出口邻近区位处,应设置容纳漏淌熔液的应急事故坑;邻近事故坑的厂房结构(柱)应进行耐火稳定性的验算,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10 用于吊运熔体、进行浇铸作业的吊车应优先采用铸造起重机,当确难以满足时,应采用重型电动桥式双钩(三钩)起重机11 冶炼炉控制室应尽量避开加料、排料(渣)炉口,控制室应设置安全防护,控制室的出、入口应设在安全区位内,应符合本规范6.2.4的有关规定;12 用于运输熔融状态物料(金属或炉渣)出入厂房时,宜采用专用的铁路运输线;如采用无轨运输时,应设置安全专用通道。13 厂房内具有熔融状态物料作业区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的结构构件宜采取合理、有效的隔热防护,必要时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进行耐火稳定性验算、评估;2)防止强降雨袭击,避免地面积水;地面不宜设置水沟和各类管沟,当必需设置时,应采取防渗漏的密封措施;3)作业区上空不宜设置各类电缆、可燃介质管线,当必需设置时,应采取可靠的隔热保护措施;14 在铜锍、镍锍等熔融介质水碎池的两侧,应设置混凝土的防爆墙。15 使用易燃、易爆介质和金属粉尘区域,其相关装置及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措施;该区域的楼、地面应采用不发火花面层;16 部分金属(钛、锂等)的工艺生产中,严禁使用水基的灭火介质。17 当使用燃气应符合本规范4.5.2规定;当使用燃油时应符合本规范4.5.3的规定;使用氯气等应符合本规范4.6.7的有关规定;18 稀有、贵重等有色金属的提炼,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除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外,还宜进行专项的防火设计论证、评估,并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19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4.5.6 烟气处理、余热回收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选用难燃烧、不燃烧体材质,采用可靠的构造措施,确保装置的耐火、密闭;2 对滤袋式收尘器,应严格控制烟气进入滤袋的温度和可燃介质的含量; 3 余热回收利用中的高温、高压设施及其管线、阀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150和相关的安全监督规程的有关规定;4 部分类型的炉窑的烟气收尘系统,易引发燃烧或发生爆炸事故,应有避免的措施。4.6 湿法冶金系统4.6.1 湿法冶金系统工艺装置和使用介质极为广泛,在工程的防火设计中,应在确保防火安全的大原则下,以工艺系统类型和使用(或产生)易燃、易爆介质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及环境对应比照执行。4.6.2 使用易燃(助燃)、易爆气体、金属粉末等防火设计应符合按下列规定:1 使用氢气、氧气、一氧化碳及相关气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和本规范4.5.2的有关规定;2 使用金属粉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7269和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的有关规定;4.6.3 工艺装置的基础、管道的支架(含基础、支座、吊架、支撑)均应采用不燃烧体材料;装置和管道的保温层应优先选用不燃烧体材料,当确实难以满足时,应采用经阻燃处理的难燃材料做保温层及面层。4.6.4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建筑构配件,应优先采用不燃烧体材料;对可能散发较重于空气的可燃性气体以及金属粉末的生产厂房,应采用不发火花的楼、地面;厂房墙面应平整、光滑,不宜设置地坑、地沟。4.6.5 压力容器及其配套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 GB150的有关规定。4.6.6 湿法冶金工艺中采用的高温、高压主要生产装置(高压釜、闪蒸器、反应器)应设置温度、压力等参数监测、报警和泄压排放以及紧急切换等连锁装置;4.6.7 储存、使用或产生氯气(液氯)、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设置气体浓度监测及报警装置;2 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风机应为防爆型,开关(含照明)均应置于室外;3 应独立设置操作间,室内严禁设置具有明火的装置。4.6.8 溶剂萃取生产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严格控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2 萃取剂、稀释剂的储槽(罐)宜设置温度、挥发浓度等的监控装置;萃取剂的调配宜独立设置用房; 3 车间内乙类油品(溶剂)的存储量,不宜超过2d生产的需求量,且不应大于2m3;4 萃取液制备、储存、使用区域禁止高温明火,不应设置加热装置,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电气短路电弧发生;5 萃取作业(含储存、制备、使用)区的地(楼)面的形坡排污和管沟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6.2的有关规定;6 作业区配置自动灭火系统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的有关规定;通风、空调系统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有关规定;具有潮湿、腐蚀的环境,其电器设备和电缆的选型、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有关规定。4.6.9 具有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内的电气线路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具有腐蚀性环境内的电器绝缘和各类管线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GB50046有关的规定;并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有关规定。4.7 熔盐电解系统4.7.1 熔盐电解(含铝、镁电解等)防火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厂房(仓库)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2 供、配电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所规定的一级负荷供电及本规范第10章的有关规定;3 电解槽体的保温、隔热、密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GB/T16618的有关规定;4 熔融体运输、浇铸作业区内结构构件防护、操作室、控制室的设置安全、地面防止积水以及管线的布置等的防火设计应符合本规范4.5.5的有关规定;5 电解车间及电解槽应设置完善的除尘与通风装置。4.7.2 氟化盐防火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浓硫酸存储、使用,应设置监测、报警及通风装置;2 发生炉煤气的使用应符合本规范4.5.2的有关规定。4.7.3 炭素制品防火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原料存储、转运装置、设施应符合本规范4.4的有关规定;2 生产工艺及装置的防火设计应符合本规范4.5的有关规定;3 散发易爆粉尘封闭厂房的通风、收尘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有关规定;4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炭素生产安全卫生规程GB15600的有关规定。 4.8 有色金属及合金的加工4.8.1 经常受热坯烘烤、火星飞溅的操作室,以及架设于轧机辊道上的控制室,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含隔热层)建造。观察窗应采用双层安全玻璃或其他防护,出入口应设置在安全区。4.8.2 车间内可燃介质管道及电线、电缆,不应通过炙热的高温区域,也不宜置于室内地面或操作平台上。当不可避免时,应设置有效的防护隔热措施。4.8.3 热轧线上的机电设备应设置安全操作闭锁装置。冷却循环水的排出口,应设置水温、水量的监测和报警装置。4.8.4 输送重油的管道在进入车间处,应设置快速切断的专用阀门。4.8.5 油质淬火间和轧机轴承清洗间的电加热油槽(油箱)应设置油温控制,机械通风及报警装置。4.8.6熔铸炉、加热炉及各类热处理炉,应对炉温、炉况及可燃性气体(或保护性气体)相关系统,设置监测、控制和报警装置。各类工业炉(窑)设备的保温隔热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GB/T16618的有关规定。4.8.7 使用保护性气体的炉、窑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使用氢气(H2)、的炉窑应配置氧气分析仪,氢气自动切断放散装置,以及相关显示和报警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的有关规定;2 保护性气体站宜独立设置;3 使用易燃、易爆气体时,应设置压力、浓度监测及机械通风和报警装置。4.8.8 使用燃油、燃气、煤粉时应分别符合本规范4.5.3;4.5.2;4.5.1的有关规定。4.8.9 冷轧及冷加工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用于涂层、着色熔剂、粘合剂等的配制间,应设置机械通风和除尘装置;2 涂层、着色的作业线,宜局部实施封闭并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3 涂着设备应设置具有消除静电聚集的装置;4 器件加工间应设置机械通风并严禁明火;5 轧制油、稀油润滑及液压地下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宜设置自动灭火系统。4.8.10 铝、镁、锌等金属粉的制备、储存、运输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7269和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的相关规定。4.8.11 厂房(仓库)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4.9 液压及润滑4.9.1 液压站、润滑油站通常设置在其所属设备(机组)旁,当设置在地下、半地下室内时,不宜与地下电缆隧道(通廊)等连通。当不可避免时,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不燃烧墙体加以分隔。4.9.2 液压站、蓄能器、阀台以及液压管路,应设置安全阀、减压阀和截止阀,油路与蓄能器之间应设置紧急闭锁装置。4.9.3 桶装丙类油品库宜独立建造为单层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应采用外开门(或推拉门),门宽应大于2.0m。库内应有良好的通风,库房应有防爆、防雷设施。应符合本规范第8、10章有关规定。4.10 燃气、助燃气体和燃油设施4.10.1 天燃气、液化石油气的降压、储配、供应等设施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4.10.2 煤气站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50195、的相关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 在制气、供气、调压等各个工序室内的适当位置处,应设置可燃气体泄漏监测及报警装置。机械排风应符合本规范8.3节的有关规定;2 采用水封隔离煤气设备及管道时,其水封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的有关规定;3 煤气加压站应设置在地面以上,厂房禁止设置地下或半地下室;4 煤气加压机入口应设低压报警及联锁装置;5 煤气柜应设置入口低压和高压报警及放散装置;6 燃气的调压放散,应设置燃烧放散装置及防回火设施;用于煤气放散管燃烧器顶端的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的有关规定;在放散管顶部的燃烧器为中心半径30m的球体范围内,严禁有其他可燃气体放空。4.10.3 氧气站、氢氧站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和氢氧站设计规范GB50177、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的有关规定。4.10.4 燃气、助燃气管道敷设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和本规范第5.4节的有关规定。4.10.5 燃油的储存与供应设施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燃油储存、供应设施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56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的有关规定;2 燃油管道的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和本规范5.4节的有关规定;3 燃油储存、供应设施的防雷击和导除静电措施,应符合本规范10.4有关规定。4 捅装油品(丙类)的储存、运输应符合本规范4.9的有关规定。4.11 煤粉制备4.11.1 煤粉制备系统宜采用自动监控的惰化方法用N2或CO2进行惰化处理。惰化处理的极限氧含量应根据实际工况条件,通过试验测定。4.11.2 煤粉磨制系统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烘干煤粉的热介质宜采用烟气,其含氧量应小于16%;2 入磨煤机的烟气应先经过火花捕集器,且温度不应大于400;煤机进、出口处应设有温度监控装置。4.11.3 煤粉制备系统中除压力容器外所有煤粉容器、与容器连接的管道端部和拐弯处均应设置足够面积的泄爆装置(泄爆孔或泄爆阀),泄爆装置的位置及朝向应确保泄爆时不得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泄爆装置应符合相关的泄爆要求。4.11.4 制粉系统应设置温度、压力和氧含量、一氧化碳浓度在线监测、报警和紧急切换惰化装置。4.11.5 煤粉收集器的进口处必须设置紧急快速切断阀;煤粉收集器、仓顶收尘器应采用抗静电滤袋。4.11.6 制粉系统管道避免水平方式布置,与水平夹角不应小于45;煤粉系统的设备和管道设计应避免有死角。4.11.7 煤粉输送管道及储罐应设置防雷击、防静电装置;所有设备和管道均需接地,法兰间应避免出现绝缘,应符合本规范10.4有关规定。4.11.8 设备配套电器及配电线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4.11.9 厂房(仓库)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4.11.10煤粉收集及收尘系统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应符合本规范7.4节有关规定。4.11.11尚应符合本规范4.5.1的有关规定4.12 工业锅炉房及热电站4.12.1 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有关规定。4.12.2 燃煤储运应符合本规范4.4.6的规定;使用燃气应符合按本规范4.5.2的规定;烟气处理应符合本规范4.5.11的规定。4.12.3 热力管线严禁与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管道同一地沟敷设;热力管线不应进入电气地下室、电缆夹层内;当架空布置时,热力管线宜设置于最上层,并保证与其他管线的净距要求。热力管线的布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的有关规定和本规范的相关规定。4.13 烟气制酸 4.13.1 设计中应严防高温、明火对生产装置及其防腐层的火灾危害。4.13.2 硫酸储罐及其基础、隔堤、管架、管礅等应采用不燃烧体材料。4.13.3 浓硫酸的储存、运输应设置相关的监测、信号及报警装置。4.13.4 厂房(仓库)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主要构件应优先采用不燃烧体,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4.14 其他辅助设施4.14.1 水处理系统设计防火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液氯的工作间应独立设置;并宜设置浓度监测及报警装置;室内通风设备和照明灯具均宜采用防爆型;2 在汇集、存储、处理工业废水、污泥时,应针对性地设置防火、防爆相关设施;3 玻璃钢材质的冷却塔(含填料),应远离明火、热源以及可燃品堆场。4.14.2 化验室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具有易燃、易爆介质的化验室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并采用防爆型电器;地面应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2 与甲、乙类厂房毗邻设置的现场化验室,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应符合本规范6.2节的有关规定,化验室的门窗应设置在安全区位。4.14.3 通风、除尘与采暖、空调系统防火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有关规定4.14.4 变、配电系统防火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有关规定.4.14.5 机械修理、汽车维修保养设施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型柴油动力车辆的保养车间,当车位在10个及以内时,可与机械维修合建或贴邻建造。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应符合本规范6.2节的有关规定;保养间内的喷油泵试验间,应靠外墙布置且应设置机械通风和防爆设施;2 充电间应有防爆、防腐蚀和机械通风等装置(措施);对于建筑面积不大于60m2 的充电间可与车库、汽修间等贴邻建造,但应采用防火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设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3 汽车停放、维修及相关设施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的有关规定;4 锻、铆、焊等机械修理宜与其他相关类型厂房合建(贴建),应符合本规范6.2节的有关规定。5 总平面规划设计5.1 厂区规划5.1.1 厂区的总体规划,应结合企业所在区域的技术经济、自然条件,充分满足工艺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以及防火安全等的要求,经全面科学比选后,择优确定。5.1.2 厂区总体规划应统一规划分区布置,力求功能明确,流向合理,交通方便,管线短捷,管理方便。5.1.3 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规划的关系,近期应精心布置,远期应预留发展。避免近期、远期衔接中的防火安全隐患。5.2 总平面布置5.2.1 工业场地内的建(构)筑物,其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厂区布置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量使用或贮存甲、乙、丙类液体、可燃气体;有明火、散发火花以及产生大量烟气、粉尘厂房(仓库),在保证生产流程合理的前提下,应布置在厂区的边缘处,或者厂区及生活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2 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必须远离明火及散发火花的场所,且宜设置在厂区边缘;3 应充分利用地形与周边环境,慎重选好矿山炸药库的库址。5.2.2 总降压变电所、氧(氮)气站、空气压缩站、乙炔站、煤气站、制氢站、锅炉房以及油库、加油站等动力公用设施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和其他相关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5.2.3 带式输送机通廊穿越(或临近)高压线时,最小净空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 的相关规定。5.2.4 自备发电厂(含热电厂)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及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相关规定。5.2.5 消防站(车库)应根据企业的规模、火灾危险性程度及其所在地区的消防能力等因素确定,宜与城镇、工业园区或邻近企业统一设置。企业设置内部消防站(车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防车库的位置应适中合理,应能满足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火场;2 消防车库宜单独布置;当与汽车库毗连布置时,消防车库的出入口与汽车库的出入口应分开设置,两者之间距离不宜小于一辆消防车的长度; 3 消防车库出入口的布置应使消防车驶出时不与主要车流、人流交叉,并便于进入厂区主要干道;消防车库的出入口,距干线道路边沿线不宜小于10m。5.2.6 矿区的总平面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矿山工业场地宜设置防火安全隔离带;2 矿井井口、平硐口必须置于无火灾危险的安全地带; 3 矿井井口、平硐作为安全出口时,井口周围应设置通畅的道路; 4 矿井井口周围200m范围内,不应设置易燃易爆器材仓库及堆场;丙类建(构)筑物距井口防火距离应大于80m;距井口20m范围内不宜布置锻造、铆焊等有火花车间。丁类建(构)筑物(井架、提升机房、井塔除外)距离井口的防火距离应大于15m;5 有自燃发火危险的排土场、炉渣堆场不应设在矿井进风口常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距离应大于80m。5.2.7 浮选药剂库、油脂库到进风井、通风井扩散器的安全距离应不小于表5.2.7的规定。表5.2.7 浮选药剂库、油脂库距进风井、通风井扩散器的安全距离贮药、油脂容积V(m3)V10 10V5050V100V100 间 距(m)203050805.2.8 厂区的绿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产或储存甲、乙、丙类物品的厂房、仓库、储罐区及堆场,宜选择水分大、油脂或蜡质少的难燃常绿树种绿化; 2 可燃液体储罐的防火堤内不宜绿化,必须绿化时,可种植生长高度不超过150mm、含水分多的四季常青的植被; 5.3 厂区道路和消防车道5.3.1 厂区道路布置应满足生产、输送和消防的要求, 与工艺流程、物料运输以及管线布置三维空间相协调。厂区道路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的有关规定。5.3.2 消防车道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规定执行。当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与停靠要求时,厂区道路以及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场地,也可兼做为消防车道。5.3.3 厂区道路出入口位置和数量,应根据企业规模、总体规划等综合确定。出入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且应位于厂区的不同方位,确保消防车的方便出入。 5.3.4 厂区的两个主要出入口道路,应避免与同一条铁路平交;当难以避免时,两个出入口间距应大于所通过的最长列车的长度;否则应另设其他消防车道。5.3.5 铁路进出化工产区和油品装卸站前后、两端,应与外部铁路设置绝缘,应符合本规范10.4.有关规定。5.3.6 当厂房的总长度和总进深都较大(总长度220m,总进深50m),且不能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时,除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外,还应在建筑物的侧面或端部设置消防车进入内部的进出口,且进出口的间距不应大于220m。5.4 管线布置5.4.1 厂区管线的综合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和相关标准的规定。5.4.2 全厂性的各类工艺管线应集中敷设布置,宜优先采用架空敷设,部分管线也可采用地沟敷设或直接埋地敷设(不允许埋地敷设的管道除外)。5.4.3 甲、乙、丙类液体及可燃气体管线不得穿越办公和生活用房(含地下、上空),不应穿越与该管线无关的厂房(仓库)、贮罐区以及可燃材料堆场(含地下、上空)。5.4.4 敷设有甲、乙、丙类液体管道、燃气管道,应避开火灾危险性大和明火作业场所。并宜绕开腐蚀性厂区,当确难以避免时应对敷设的管线进行相应的防护。5.4.5 穿过易燃液体储库防火堤的管沟,在管道敷设完毕后必须设置盖板并补齐防火堤。禁止与本油库无关的管线穿过防火堤。5.4.6 可燃、助燃气体管道、燃油管道宜架空敷设,当架空有困难时,可采用管沟敷设,并应符合下列的规定: 1 可燃、助燃气体管道、燃油管道宜独立敷设,可与非燃气、非燃烧液体管道共同敷设在用非燃烧体作盖板的不通行的地沟内;也可与使用目的相同的可燃气体管道的不通行地沟同沟敷设,但沟内应填满砂,并不得与其他地沟相通; 2 氧气管道不得与电缆、电线、燃油管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共沟敷设;3 可燃气、助燃气、燃油管道应有防雷击和导除静电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十章有关规定; 4 应有防止可燃、易燃液体物的污水漏入地沟内的措施; 5 当其他管道横穿地沟时,其穿过地沟部分应套以非燃烧体的密闭套管,且套管伸出地沟两壁的长度各不少于200mm; 5.4.7 架空电力(通讯)线路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J61等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架空电力线路(包括通讯线路)严禁跨越爆炸危险性场所,也不宜跨越可燃材料的堆场; 2 架空电力线路和架空煤气(氧气)管道之间距离见表5.4.7。 表5.4.7 架空电力线路和架空煤气(氧气)管道之间的距离架空电力线路电压等级最小水平净距(m)(导线最大风偏时)最小垂直净距(m)管道下管道上1kV以下1.51.53.0 (2.0)120kV3.033.5 (2.5)35110kV4.0不允许架设4.0 (4.0)注:1表中括号内的数据用于氧气管道;2最小垂直净距是指线路最大弧偏时的净距。5.4.8 矿山电气线路架(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矿山电力设计安全规范GB50070的有关规定和本规范10.3的有关规定。采场内的正式供电线路应架设在爆破危险境界之外,架设的高度最小净空应满足各种车辆、装置安全通过。5.4.9 铁路电力机车接触网正架线、旁架线支柱与铁路中心线的距离,接触网的轨面悬挂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6 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6.1 安全疏散6.1.1 厂房(仓库)以及办公、化验、计控楼等的安全疏散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6.1.2 厂房的安全出口不宜少于两个,可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个防火分区必须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6.1.3 矿山用于竖井提升的高层井塔、井架可采用敞开楼梯或金属梯做为疏散楼梯。金属梯的倾斜角不应大于60,净宽度不应小于800mm,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00mm。6.1.4 厂房内操作平台的钢梯,以及局部设有二层辅助厂房的疏散梯,可采用倾斜角小于等于45、宽度不小于800mm的钢梯;对仅用于检修时可采用倾斜角不小于60宽度不小于600mm的钢梯。6.1.5 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等的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建筑面积小于等于60时,可只设一个。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