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落实篇 专题六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配套作业.doc_第1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落实篇 专题六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配套作业.doc_第2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落实篇 专题六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配套作业.doc_第3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落实篇 专题六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配套作业.doc_第4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落实篇 专题六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配套作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解析:2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24年间12,48年间01,8年以后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解析: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错误;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由图可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d错误。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c)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最初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解析: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a正确;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故b正确;由图可知,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故c正确;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故d错误。6对下列四种曲线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a若的纵坐标代表种群的增长率,则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s”型增长b若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j”型增长c若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则a点对应k值,b点对应k/2d曲线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速率解析:若的纵坐标表示增长率,对应“j”型增长率曲线;若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此曲线为“s”型增长速率曲线,a点对应k/2,b点对应k值;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率曲线。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光合作用中c同化的过程b用样方法测量福寿螺的种群密度c摩尔根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孟德尔用假设演绎法研究遗传规律解析:探究光合作用中c同化过程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技术,a正确;福寿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d正确。9关于蓝藻、酵母菌、乳酸菌、水绵、黑藻、噬菌体这6种生物的归纳错误的是(a)a均可用显微计数法来测其种群密度b含有线粒体的只有c生产者只有d都含有蛋白质与核酸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而且其不能独立生存,a错误;含有线粒体的生物是真核生物,酵母菌、黑藻和水绵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生产者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蓝藻、水绵和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d正确。10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解析:图中曲线显示,3时以后种群数量在ab数值间呈现上下波动,其数量变化幅度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其曲线斜率最大,意味着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田鼠是属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故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宜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k值为该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量,对于玉米而言,数量超过k值,玉米产量反而下降,故种植时应考虑合理密植,d正确。11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 cm1179510 cm4201015 cm 313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解析: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不同深度的土层,土壤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有较大差异,体现了在垂直方向上群落的分层现象,虽然这不是所学的典型分层现象,a正确。土壤小动物趋湿、避光和避热,不能认为土层下照不到光而推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光,这正是光照对其影响的一种体现,b错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有很多的土壤小动物如蚯蚓属于分解者,c错误。物种丰富度主要看物种的种类数,与单个物种个体数量没有关系。虽然表中数据看出一定条件下,土壤小动物个体总数和物种数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但“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对应于全部生物的物种数目,d错误。12下列有关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d)a甲、乙分别表示在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下,燕麦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浓度大于4时对两器官的影响差异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若甲、乙分别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对双、单子叶植物生长的影响,则浓度为4的naa溶液能有效去除单子叶植物c若该图表示温度对甲、乙两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则温度为1时因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而体现出甲酶具有高效性d若甲、乙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兔和狼的种群增长速率时间(年)的变化趋势,则23年间两种群都出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对同一器官在不同浓度情况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的现象,如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a错误。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生长素类似物naa浓度大于4时,可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b错误。酶具有高效性,甲、乙两酶高效性高低不好比较,若该图表示温度对甲、乙两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则2和4分别表示甲、乙两种酶的最适温度,c错误。23年间两种群都比初始值高,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1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的分析正确的是(b)a使用灭菌处理的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b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每次单次取样可防止污染c接种前轻轻振荡试管,将培养液充分摇匀,否则实验数据一定偏大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组,酵母菌个体数常通过抽样检测获取解析:酵母菌培养应使用灭菌处理的马铃薯液体培养基,a错误。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每次单次取样可防止污染,b正确。接种前轻轻振荡试管,将培养液充分摇匀,否则实验数据偏大或偏小,c错误。本实验采用前后对照,计数酵母菌数量通过抽样检测方法获取,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d错误。14下列哪一项属于次生演替(d)a冲积平原的形成c裸岩的风化c天然湖泊的淤积 d荒化的农地解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冲积平原的形成、裸岩的风化、天然湖泊的淤积,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荒化的农地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二、非选择题15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_。(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答案:(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小鸟捕食了体内有虫卵的小蜂,减少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对小蜂的侵害(3)调节16土壤中小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等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请分析回答:(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重金属污染地区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结果见表1。表1由表1可知:距重金属污染源越近_。重金属能沿_进入生物体内,并随_升高不断放大。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2)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结果见表2。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取决于类群数和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两个因素:群落的类群数越多,各类群的个体数量差异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群落的优势度是指群落中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个体数量的比例。表2施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数群落优势度多样性指数不施肥120.2031.885施n、p、k肥140.1671.891施有机肥180.2231.783根据表2结果分析,施有机肥后,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增加,但_减小,其原因是:群落中_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