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考题演练跟踪检测区【高考题组】高频点1 宋明理学考情统计3年10考背景(2)程朱理学(6)陆王心学(2)考题汇总2014课标全国t25,2012海南t42014课标全国t26,2014广东t15,2013浙江t12,2013课标全国t25,2013福建t16,2012广东t392013广东t14,2012新课标全国t27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2.朱熹的理学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1.(2014课标全国文综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选c。通过材料可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学相对稳定,故c正确。宗教的兴亡不是由皇帝的好恶决定的,故a不正确。题干材料仅涉及“儒道释”三教比较,未能反映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故b不正确。佛教的社会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不正确。2.(2014课标全国文综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选d。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故a、b、c不是宋明理学家思想主张的新认识。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3.(2013新课标全国卷t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c。宗法血缘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按血缘亲疏关系来分配财产、权力、土地等的制度,周公和孔子之间无法看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故a说法错;仁政理念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就开始深入人心了,故b错;陆王心学未能成为主流思想,故d错。4.(2013广东文综t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选d。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外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这一做法的,因而选d。(2013福建文综t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选d。a,“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无法体现核心思想,错误。b,“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具体体现,错误。c,“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内容,错误。d,教育后人先明辨善恶是非,再以所知践所行,体现了“理性”的生活秩序,正确。高频点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情统计3年4考李贽的思想(2)三大思想家的思想(2)考题汇总2014浙江t122013山东t162012广东t142012浙江t38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李贽对儒学思想的批判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2.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1.(2012广东文综t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选a。题干所述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题干中的“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的假设是“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的前提,说明事实上宰相制度被废除,加强了君权。因此,他的主张应是限制君权,b项排除;c、d两项无从反映。2.(2012浙江文综t38)(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解析】本题相对简单,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所学知识对应,以概括性语言表述。答案:(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模拟题组】1.(2015枣庄模拟)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其中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程朱理学开始兴起和发展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c.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d.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解析】选c。程朱理学是在北宋时开始兴起的,与所在时期不符,故a错误;民贵君轻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学说,故b错误;解读图片可知所在时期是隋唐时期,相对应的儒学发展状况是由于佛教道教的兴盛,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形成三教合一潮流;故c正确;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儒学发展状况,与所在时期不符,故d错误。2.(2015成都摸底)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解析】选d。结合史实可知a是理学的核心即理是世界的本原,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的文化性格”的作用,故a错误;b体现的也是世界本原,故b错误;c体现的是天理道德与人本性的关系,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故c错误;从d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d正确。【拓展延伸】理学(1)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2)理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理学以道体(所谓道体就是指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道理,即形而上的存在)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明末至清代,理学受到了批判,逐渐走向衰落。3.(2014青岛模拟)“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解析】选b。朱熹认为天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表明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正确。4.(2015昆明摸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可知材料体现内心的自我修行,李翱的“性命之源”思想认为人性来源于天性,而不是内心,故b项错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明理在于格物致知,而不是内心修养,故c项错误;王阳明“致良知”的内心体悟“理”的方法论,强调内心修为,故d项正确。【加固训练】(2014广安模拟)王守仁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守仁意在强调()a.万物皆有天理b.“灵明”是良知c.人与自然的和谐d.天人感应思想【解析】选b。材料强调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与天理无关,故a错误;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灵明就是天理、良知,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5.(2014昌平模拟)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他是()a.李贽b.黄宗羲c.王夫之d.顾炎武【解析】选a。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故a正确。6.(2015武汉调研)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a.理学背离“五经”原旨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解析】选c。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理学背离“五经”原旨,故a错误;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中“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等信息说明顾炎武强调孔孟思想是儒学之本,舍弃宋明理学,故c正确;材料是对理学的舍弃,没有强调思辨方式,故d错误。(2014东阳模拟)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材料一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清顾炎武材料二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解析】第(1)题第一问注意关键信息为“汉武帝”和“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由此可知答题方向为汉武帝时期的人心风俗的实践,即汉武帝改革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第二问注意关键信息为“顾炎武”和“转移人心整顿风俗”,需要联系所学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回答。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