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四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通关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四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通关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四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通关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四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通关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材料关键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概括即得。第(2)问材料关键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可见唐代币制改革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从长远看,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还为非金属货币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可见唐代币制改革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代币制改革有利于避免“劣币盛行”,为商品交易提供便捷,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寒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6分)(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2)问应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还应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6分)(2)思想:以法治国。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9分)3(2015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了一家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五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依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克里埃尼图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7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方面,采取了怎样不同的策略。(8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权利,根据梭伦立法的内容可知第三等级可以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第二小问途径,在商鞅变法时代提高政治地位途径主要由两个,分别为军功和耕织。 第(2)问从策略来看,梭伦的改革是温和的、中庸的;而商鞅变法则是严厉的,不畏权贵,严刑峻法的。答案:(1)权利: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7分)(2)不同: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8分)4(2015贵州省黔东南州高三模拟考试)婚姻习俗的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9分)(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中提取信息即可得出改革措施。第(2)问结合材料一“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提倡不婚单身”、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并进入中原汉族地区的政权、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回答。答案:(1)措施: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审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答出任意四个要点给分)(9分)(2)认识: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6分)5(2015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王安石王临川集材料二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帝谓安石曰:“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注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由此概括特点:在儒学基础上,吸取百家思想。第二小问背景,王安石处于北宋中期,当时儒学没落,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实行变法。第(2)问要求分析新学的作用。材料中皇帝肯定新学“使学者归一”即统一思想,成为北宋的官方统治思想;“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可见新学为变法培养人才,提供理论依据。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任答其中两点即可)(8分)(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7分)6(2015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材料二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的答案;第二小问从农民购买力以及当时俄国国内市场狭窄角度分析作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影响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以及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等角度说明。答案:(1)合理性: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影响: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6分)(2)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地税征收现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答出两点即可)(9分)7(2015濮阳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9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说明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从材料一“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说明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第二小问从引文可知这份奏折是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