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首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国的天气和气候.ppt_第1页
甘肃省首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国的天气和气候.ppt_第2页
甘肃省首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国的天气和气候.ppt_第3页
甘肃省首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国的天气和气候.ppt_第4页
甘肃省首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国的天气和气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9月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 天气预报 1 卫星云图 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大气图像 白色 云蓝色 海绿色 陆 一 天气预报 2 天气符号 一 天气预报 3 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暴雨洪涝 干旱 寒潮 台风 台风 洪涝 干旱 寒潮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1 冬季南北温差大 原因 纬度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 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 太阳高度角小 阳光斜射 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 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1 冬季南北温差大 30 20 原因 纬度原因 冬季风的影响 每年冬季 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 我国北方首当其冲 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 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 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 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 由此可见 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0 等温线分布 1月平均气温0 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 淮河一线 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1月等温线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 说明影响我国南北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2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夏季 除了青藏高原 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 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 以上 全国普遍高温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2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夏季 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 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 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 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 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因此 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2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 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 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2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七月等温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说明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季风影响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3 温度带划分 五带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 有无极昼极夜来划分的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3 温度带划分 气候类型划分是根据最冷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划分的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3 温度带划分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 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把作物生长期内 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 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 写作 10 积温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3 温度带划分 根据 10 积温的多少 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和热带 另外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 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二 气温的时空分布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1 我国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时 引起热力对流运动 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 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 其中的水汽冷却形成降水叫对流雨 对流雨强度大 历时短 范围小 还常伴有暴风 雷电 故又称热雷雨 赤道地区常年以对流雨为主 我国夏季午后的也常出现对流雨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1 我国降水的类型 地形雨 湿润空气在前进途中 遇到地形阻挡 被迫沿迎风坡爬升 空气中的水汽因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叫做地形雨 雨影区焚风效应 这种降水稳定 时间长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我国雨极台北火烧寮都是地形雨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1 我国降水的类型 锋面雨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北方 南方 暖空气 冷空气 暖空气 暖空气 冷空气 冷空气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1 我国降水的类型 锋面雨 这种降水持续时间长 范围广 强度小 我国东部地区夏秋季节的降水多是锋面雨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1 我国降水的类型 台风雨 形成于热带洋面上 暖湿空气强烈旋转上升 台风雨强度很大 多为暴雨 且伴有狂风 雷电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读图回答 a 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降水量 160080040020050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b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 岭 河附近至 高原东南边缘 它与我国一月份的 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秦 淮 青藏 0 江苏 江苏 江苏 降水量 160080040020050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c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 岭 张家口市 市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大兴 安 兰州 拉萨 降水量 160080040020050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d 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西北内陆地区 降水量 160080040020050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5 9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注意观察 注意观察 1600 800 400 200 50 e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动动脑筋 降水量 160080040020050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为什么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f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既有来自 洋的 季风 也有来自 洋的 季风 太平 东南 印度 西南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g 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的 地区 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 地区 地区 以及 地区等 甚至 地区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东部 西南 华南 长江中下游 黄河中下游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h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远离海洋和山脉 阻挡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非季风区 季风区 i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 岭 山 山 山 山为界 大兴安 阴 贺兰 巴颜喀拉 冈底斯 2 我国降水的地区 空间 分布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a 四城市从南向北排列依次是 广州 武汉 北京 哈尔滨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b 降水较多的月份 广州为 月 武汉为 月 北京为 月 哈尔滨为 月 4 5 6 7 8 9 3 4 5 6 7 8 7 8 7 8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c 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 明显的差异是 夏秋多 冬春少 越往北雨季越短 降水集中程度越高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4 为什么我国各地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北方 南方 暖空气 冷空气 暖空气 暖空气 冷空气 冷空气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五月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六月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七月 八月华北 东北地区 七 八月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九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九月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十月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十月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 雨季结束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3 我国降水的季节 时间 分布 结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南部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 东北 夏季风的进退 东部地区雨带推移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4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时间分布 a 我国各地降水有的年份多 有的年份少 这就叫降水的年际变化 b 年际变率大小 北方 南方 西部 东部 西北最大 c 原因 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赞成 如 夏季风强 向北挺进快的年份 北方降水就偏多 南方降水则偏少 夏季风弱 向北挺进慢的年份 北方降水就偏少 南方降水则偏多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5 降水年际变化与旱涝灾害 夏季风强的年份 夏季风弱的年份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5 降水年际变化与旱涝灾害 春旱从春季到初夏 由于雨带在南方 而北方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气温回升很快 蒸发旺盛 普遍干旱 称为春旱 这是正值春种和小麦成长时节 所以对农业影响较大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5 降水年际变化与旱涝灾害 伏旱每年的7 8月份 雨带推进到华北 东北 长江中下游高温 蒸发旺盛 加上单一气团控制 以及西太平洋高压西伸 北进 这个地区就出现干旱天气 称为伏旱 台风解除一些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6 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 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 湿润区 年降水量 800mm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注意8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6 干湿地区 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400 800mm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注意4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6 干湿地区 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 400mm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注意2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走向 在准噶尔盆地也有一点半干旱区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6 干湿地区 干旱区 年降水量 200mm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注意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约为50毫米 而准噶尔盆地则稍多 三 降水和干湿地区 7 干湿地区对农业影响 湿润区 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 旱地为主 半干旱区 灌溉农业 牧业 干旱区 绿洲农业 牧业 四 气候特征 1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表现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温暖多雨 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的年较差都大 降水的年际变率和季节变率大 对农业有利影响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使需热较多的作物 水稻玉米的种植地区大大向北扩展 雨热配合较好 有利于树木 牧草 农作物生长 四 气候特征 1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表现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暖热多雨 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的年较差都大 降水的年际变率和季节变率大 对农业不利影响 降水过分集中夏季 造成夏涝春旱现象严重 降水年际变化大 水旱灾害多 寒潮带来严寒 大风 霜冻等恶劣天气 台风造成水灾 风灾 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 四 气候特征 2 雨热同期 表现 夏季我国普遍高温 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 对农业有利影响雨热同期 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对农作物 森林 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四 气候特征 3 气候复杂多样 表现 有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有4类干湿地区 对农业有利影响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在在我国找到适宜生长区 使我国农作物和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 对农业不利影响高原 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五 天气和气候灾害 寒潮 概念 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即为寒潮 发生季节 每年秋末 冬季和初春 路径 从西伯利亚 蒙古一带进入我国 影响范围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的影响 只有西藏 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 四川盆地 广东 海南 台湾一带 寒潮也不易侵入 灾害形式 严寒 大风 霜冻等恶劣天气 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常造成危害 寒潮路径 五 天气和气候灾害 台风 概念 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发生季节 主要集中在夏 秋两季 路径 从源地向西北 北 东北等方向 影响范围 台风在我国登陆地区 主要集中在广东 台湾 海南 福建等省 我国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 灾害形式 狂风和特大暴雨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 具有很大的摧毁力 特大暴雨 往往造成洪水灾害 及引发泥石流 滑坡等地质灾害 有利方面 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 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 北 京 河 北 五 天气和气候灾害 沙尘暴 概念 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发生季节 主要集中在秋末 冬季和初春 影响范围 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 华北 东北等地区 危害 1 人畜死亡 建筑物倒塌 农业减产 2 大气污染 表土流失 发生原因 自然原因 我国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区 气候异常 干旱少雨 冬春常出现强烈西风和西北季风 人为原因 滥垦滥伐 过度放牧 土地沙化 对策 营造 三北 防护林体系 退耕还林 还草 推广轮牧等 东北路径华北路径 风沙活动主要路径 西北路径西部路径 乌鲁木齐 五 天气和气候灾害 水旱灾害 发生季节 不同季节交替出现 影响范围 不同地区 危害 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发生原因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 年际变化大 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六 高考试题训练 1 大体与秦岭 淮河一线吻合的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的值分别为 a 2 400 b 8 600 c 0 800 d 4 1200 2 秦岭 淮河一线是我国 a 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b 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c 湿润区 半湿润区的界线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3 在四类干湿地区中 青藏高原 a 属干旱区b 属干旱 半干旱区c 属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区d 四类干湿地区都有分布4 影响农业生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