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1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评价材料现在许多思想史家和文化史家仍然多少认为,亚洲文明“没有产生过任何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如果他们知道一些皮毛,大概又会说,中国有过人文科学,但没有自然科学;或者说有过工艺学,但没有理论科学,也许还会不无正确地断言,中国没有产生过近代科学(与古代和中古科学相对而言)。这里没有必要对这些观点逐一纠正。但是,我们的经验证明,那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中国科技成就,信手拈来就可以写满几大卷。有案可查,早在欧洲人注意到太阳上有黑点以前1500年,中国人就在记录太阳黑子周期了;在欧洲人开始研究日珥现象一千年前,中国人已给出日珥系统各部分专门名称;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机械钟8世纪首先出现在中国,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出现于14世纪的欧洲。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具有科学特性的传统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不错,现代科学,即对自然现象进行数学假设,再用系统的实验加以验证的体系的确是起源于西方。但决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近代科学的重大突破毫无贡献。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行星天文学无可置疑是起源于希腊,然而还有第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磁现象的知识和基础都是中国提供的,当西方人对磁极性还一无所知时,中国人已在关心磁偏角和磁感应的性质了。李约瑟文集(中)选自世界科学的演变潘吉星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解读】李约瑟(19001995)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史大师和中英文化交流的“人民友好使者”。曾提出有名的“李约瑟难题”。这段资料是李约瑟博士在一次中西科技比较讨论会上的发言,他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古代科技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中国古代人民不仅在技术而且在科学方面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磁现象方面。中国的发明和创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材料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刷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黏,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解读】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技著作。这条资料记载了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以及活字印刷的过程,是最早的也是较全面介绍活字印刷术这一当时先进的技艺资料。(1)唐代时,雕版印刷书籍的技术还没有盛行;(2)北宋庆历年间,我国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3)当时活字印刷的经过,它有别于唐代盛行的雕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印刷速度;(4)使用的木活字,与现今使用的铅活字有别。印刷术是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是印刷术上的重要革新,它早于欧洲400多年,沈括的这一记载为我们了解毕昇活字印刷提供了珍贵资料。【注释】钱唇:铜钱的边缘。冒:覆盖。铁范:这里指铁框。炀(音):烘。镕:通“熔”熔化。砥(音):磨刀石。具:具备、准备就绪。旋:马上。燔土:指用火烧过的胶泥活字。讫(音):完毕。3关于火药成分材料凡火药以消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凡消性主直,直击者消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消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古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天工开物第十五卷佳兵【解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国外研究者认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火药早在唐以前就被发明,唐末被广泛使用在军事上。这条资料介绍的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火药成分以硝石和硫黄为主,草木灰是辅助剂。硝石阴性最强,硫黄阳性最强,阴阳两种物质在密闭的地方相遇,爆炸起来,不论人或物都要魂飞魄散,粉身碎骨。硝石纵向的爆炸力大,所以用于射击的火药成分是硝九硫一,硫黄却是横向的爆炸力大,所以用于爆炸的火药成分就要硝七硫三。作为辅助剂的炭粉,可以用青杨、枯杉、桦树根、箬竹叶、蜀葵、毛竹根、茄秆之类,烧制成炭。其中以箬竹叶炭灰最为燥烈。【注释】消石:矿物名,即硝石。膺(音):承受。齑(音):切,引申为碎,齑粉,比喻粉身碎骨。九章算术和珠算1九章算术关于割圆术的记载材料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若又割之,次以十二觚之一乘一弧之半径,六之,则得二十四觚之幂。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觚面之外,犹有余径。以面乘余径,则幂出弧表。若夫觚之细者,与圆合体,则表无余径。九章算术【解读】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数学书,集中先秦到西汉数学知识之大成,含有近百条普遍性的抽象公式、解法及246个例题,作者不详。魏晋时刘徵为其注解“析理以辞,解体用图”,不但给出明确的概念,导出正确的理论,而且还有很多创造发明。这条资料是刘徵对割圆术的注解,是中国古代割圆术最早最为详尽的描述。刘徵经过推导认为:圆内接正6边形的一边乘圆半径,以3乘之,便得到正12边形之幂。如果再分割它,接着以正12边形的一边乘圆半径,又以6乘之,便得到正24边形之幂,分割得越细,正多边形与圆的差别就越小。分割了又分割,一直分到不可再分割的境地,则正多边形就与圆周完全合体而没有什么差别了。一般情况下正多边形每边之外,还有余径。以边长乘余径,则其幂超出了圆弧的表面。至于其边非常细微的多边形,因为与圆合体,那么每边之外就没有余径。(1)魏晋时期布衣刘徵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2)刘徵这种以“直”代“曲”,通过“无限逼近”,使“近似”转化为“精确”的极限思维,含有近代微积分思想萌芽。(3)后世的中国数学家结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引入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超出了九章算术的范围,为后世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释】觚(音):多棱角的器物。设第一次分割将圆内接正6边形割裂成12边形,其面积为s,第n次分割将圆内接正62n-1边形分割成正62n边形,其面积为sn,此即表示极限过程。余径:即圆内接正多边形边心距与圆半径之差。2中国古代的记数法材料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六不积五不只。孙子算经卷上【解读】孙子算经原名孙子算术,相传作者是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是中国算经十书中较早的一本普及读物。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条资料介绍,在进行计算时,首先必须懂得数字的位和结构。个位以纵画表示,十位以横画表示,百位是纵的,而千位则是横的,所以,千位和十位看起来是相同的,万位和百位也是这样到了6这个数字,数字就不再单靠纵画的堆砌来组成了,而数字5则不是由单画组成的。(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算筹记数法,这种记数法完全具有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值制的功能,今天国际通用的记数法就是这种算筹记数法的延续。(2)中国古代人民已建立位值制概念,马克思说“这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石氏星表和浑仪1鲁僖公亲自参与天文观测材料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解读】左传是记载春秋(前770前476年)历史的史学名著,属于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这段资料记载的是公元前654年春至日鲁僖公亲自参与天文观测的事,这是中国古代现存文字中记载和观测二至有关系的最早的一条资料,因此值得引用在这里。这段资料记述了鲁僖公五年春季的正月,辛亥日,太阳到达最南点,鲁僖公亲自到太庙报告朔日之后,便登上观察台去观察日影,而天文官员们则按照惯例作下记录,在春秋时的鲁国凡是春分、秋分、冬至、立夏、立春、立秋等气节。史官都必须记录下云雾的颜色和样子,以便对即将到来的变故作出预测和准备。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把天文和国家社稷联系起来。甚至在重要日子,比如夏至、冬至还要亲自参加观测并举行重要仪式,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之所以发达的原因。2中国关于古代赤道坐标的记述材料黄道进退之数也,档以铜仪日月度之,则可知也。以仪一岁乃竟,而中间又有阴雨,难卒成也,是以作小浑,尽赤道、黄道,乃名调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从冬至所在始起。取北极及衡各针之为轴,取薄篾,穿其两端,令两穿中间与浑半等,令篾半之际从冬至起,一度一移之,视篾之半际多少黄赤道几也。其所多少,则进退之数也。从北极数之,则去极之度也。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所以然者,黄道直时,去南北极近,其处地小,而横形与赤道且等,故以篾度之,于赤道多也。后汉书志第三律历下【解读】后汉书是中国东汉断代史,为纪传体体裁。共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其中,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本条资料记述的是用赤道坐标表示天体沿黄道运动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一直使用了1500年,直到元、明时才废止。从资料可以看到:黄道度数减少或增加的差数,本应使用青铜浑仪终年观察日月的运行来测量,可是由于有时天阴下雨无法观察,难于获得全年的记录。因此,人们制成小型浑仪,从各至点起将赤道和黄道都分刻成36514度,接着,将一根可弯曲的竹片,两端固定在两极,正好构成一个半圆弧于是从冬至点起,转动竹片,记录下黄道上度数的增减和赤道上度数增减的关系,这些就是进或退的数值。不仅如此,计算半圆弧形竹片上的度数,就可以得出任何一点的北极距,赤道和黄道均分为二十四气(十四天为一气),每气长15716度,与赤道相比,黄道每气进退1度,由于季节的不同,黄道有时近北极,有时近南极,可见,黄道的位置和赤道是成倾角的,因而它们的度数各不相同。中国古代至少在汉以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赤道天文坐标体系,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其明显优于世界其他国家当时通用的黄道天文坐标。就是现代天文学家也借鉴中国古代天文坐标,用赤道坐标取代了黄道坐标。3关于浑仪材料杨子云好天文,问之于黄门作浑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但随尺寸法度,殊不晓达其意。然稍稍益愈,到今七十,乃甫适知,已又老且死矣。今我儿子爱学作之,亦当复年如我乃晓知,已又且复死焉,其言可悲可笑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全后汉文卷十五【解读】浑仪是古代中国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赤道式装置,这对观测星辰的周日运动最方便。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这条资料记述了汉朝时一位做浑仪老工匠的感慨,这位老工匠说:我年轻时会制作这种浑仪,但只知道根据尺寸去分度,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愈懂愈多。我现在已经七十岁了,才开始懂得关于它的一切,可是我不久就要死了,我有一个儿子,也喜欢学着制作这些仪器;他也得重复我多年的经验,我想,有一天他也会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不过,到了那时,他也同样将是快要死的人了。他的话是多么凄惨,又多么可笑啊!授时历和四大农书1关于良种选择材料一(1)种伤湿郁热则生虫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取乾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欲知岁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诸物种,平量之,埋阴地。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岁所宜也。汜胜之书上卷收种材料二(2)凡五谷种子,抑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复减而难熟,粜卖以杂糅见疵,炊餐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粟、黍、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量家田所须种子多少而种之。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锄多则无秕也。先治而别埋,先治,场净不杂;窖埋,又胜器盛,还以所治穰草蔽窖。不尔,必有为杂之患。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淘,浮秕去则无莠。即晒令燥,种之。齐民要术卷一收种【解读】西汉的汜胜之书与北魏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不仅对当时指导农业有重要作用,就是今天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两条资料都记述了“收种”,汜胜之书较早,它主要介绍了要怎么选良种,介绍的是穗选法。而齐民要术已超越了单纯的“收种”,进入良种保存和繁育的阶段,强调种子必须保存,即选择成熟且健壮的,先晒干,而后放在干燥的地方保存,来年出苗率高,单收、单打、单种,严防混杂,年年如此选育就有可能培育新的优良品种。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很早就有关于农业科技的专著,所采用的选种方法:混和选择法,也是现代常用的选种方法。这是中国古代之所以成为农业大国的原因。【注释】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割下大穗扎成一束,挂在晒场较高的一方,晒干(以免与其他谷物混杂)。白鱼:一种小虫。艾:一种植物,可防虫。不败:来年苗长势好。郁(音):指受潮或回潮发热。以杂糅见疵:糅(音):搀和,混杂。见疵(音):被嫌恶。疵,毛病。劁:割。先治而别埋:先治,最先脱粒。别埋,分别窖埋。2关于梨的嫁接材料种者,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著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以炭火烧头。二年即结子。(若生及种而不栽者,则著子迟。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皆生杜。)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杜如臂以上,皆任插。(当先种杜,经年后插之。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