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一 秦朝的大一统 一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背景 秦朝的统一 1 背景 春秋时期 宗法分封制度日益崩溃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竞相变法 改革背景 秦国经商鞅变法 实力强大 改革作用 秦王嬴政重用人才并具军事战略才能 2 统一 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历史人物 文字材料 地图资料 春秋战国形势图 秦统一六国图等意义 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发展 统一与历史潮流等 琅邪台刻石六合之内 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 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 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 无不臣者 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1 皇帝制度 至高无上的皇权 称号 沿袭 集权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三公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九卿 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 郡县制度 官吏由中央任免 不能世袭 李斯建议 秦始皇采纳废分封性郡县 材料 4 用人制度 对世卿世禄的否定 5 法律制度 3 作用 打破传统的 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开拓疆域 加强国家统一 奠定 的基础 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 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 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 分封制度 把帝国划分为四十一个郡 郡是地方行政单位 直属中央政府 郡下再划分为若干县 县下再划分为若干乡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 没有封国封爵 没有公侯伯子男 柏杨 中国人史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释制度 图示 2 特点 地方 中央 皇帝 皇权至高无上3 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的作用 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统一国家形成 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4 制度变化的特点改姓易号 朝代的更替机构的调整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 维护 巩固国家统一 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利于经济发展 促进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抵御外来侵略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负面 腐败的专制政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束缚生产力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阻碍科技发展 不利向近代转变 例 历史学家夏增佑在 中国古代史 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 的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 的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 中国之政 主要指的是a 皇帝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 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 也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 张传玺 材料二秦的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 以便监视他们 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此外 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二 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1 统一货币 度量衡 制作标准器发行全国2 建设交通 修筑驰道 直道等3 统一文字 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作用 密切了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 利于国家的统一 秦权 三 秦的暴政 1 赋敛过重2 刑罚过重3 繁重的徭役负担和苦难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阅读材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但是 这种作用无论再大 也决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纳入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 仍然不过是对历史发展速度和具体外貌的影响而已 历史人物不仅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 而且他们的活动本身也不能游离于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之外 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 依据上述材料 联系秦始皇说明重要的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 隐宫 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乃分作阿房宫 或作丽山 发北山石椁 乃写蜀 荆地材皆至 关中计宫三百 关外四百余 始皇初即位 穿治郦山 及并天下 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穿三泉 下铜而致椁 宫观百官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奇器珍怪徙满冢中 令匠作机弩矢 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至于始皇 遂并天下 内兴功作 外攘夷狄 收泰半之赋 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 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 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内愁怨 遂用溃畔 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 盐铁之利 二十倍于古 汉书 卷二四下 食货志 二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 两汉中央集权的巩固1 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 西汉初的诸侯王问题 诸侯王问题的形成 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采纳晁错建议 削夺其封地 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实行推恩令及结果 西汉二百余年 以武帝期为界 前后之历史状态差异极大 汉初之六十余年间 其历史状态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而此种独特性 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国末年以及秦楚汉间历史特征的延伸 后战国时代 马上天下 李开元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2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目的 作用 1 设置刺史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2 建立中朝制度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二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 两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二 两汉的社会经济1 农业生产的发展 1 农具改进 犁壁 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2 兴建水利工程 白渠等 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 手工业 东汉时出现青瓷 2 商业 实行盐铁官营 全面控制工商业 3 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丝绸远销 获 丝路 称号 汉朝的犁和犁壁 二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 两汉时期的文化1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主张 无为而治 居支配地位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 背景 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学说整合出适应统治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2 理论 形成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 天人三策 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基础 天人感应 学说 3 作用 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天人感应 思想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目的 4 影响 有利于巩固 从此确立了儒学 地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为适应中央集权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为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宣扬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的学说 为维护统治秩序 提出 三纲五常 的道德标准 董仲舒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成为儒教 西方汉学家称董仲舒是 儒家的第一个神学家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以儒家经典 五经 为学校的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 学生毕业即可任官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的地位 秦始皇师从法家 通过制定极其精细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管束官吏 而汉武帝与其他汉朝皇帝则效法儒家 利用主从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进行统治 相信长此以往其臣下终会依忠君尽责的道法原则纾事 这样君主便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节省开支 为使官员们接受这一原则 武帝尊崇儒术 美国历史学家伊佩霞 patriciabuckleyebrey 尽管汉代儒术是一种奇特的思想大杂烩 孔子的伦理观念还是逐渐从汉初学者的调和思想中再度脱颖而出 这样 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 渐渐就被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 这种法家帝国与儒术统治之间的平衡再次证明鼓吹二元对立互补的 阴阳 观是多么有用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家们势不两立 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后者亦使法家的帝国稳如磐石 费正清 二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 两汉时期的文化3 造纸术的发明4 数学成就5 医学成就6 汉赋的创作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北魏统一北方 1 鲜卑族的发展 空间 游牧 南迁 建立代国 历史中断 2 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 拓跋珪建魏 都城平城 农耕统一北方 439年 结束北方分裂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大背景 2 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的落后 社会现状 3 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尖锐 民族歧视 民族压迫 4 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为改革创造条件 5 孝文帝自身的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 以及冯太后支持 6 目的 缓和尖锐的矛盾 促进社会发展 改革是当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产物 3 改革措施 1 实行均田制 解决土地问题的条件 内容 政府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 对农民 对国家 对北方经济 对后世发展 四个角度 2 改行三长制 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 宗主督护制 弊端 对三长制具体规定 负责清理户口 田亩 征徭役兵役 作用 对农户 国家控制的编户对北魏的地方政权 中央集权的管理 理解上述两项内容的相互关系 例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有 黄河流域长期战争 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 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 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 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 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 3 改革措施 3 制定俸禄制度 原因 吏治混乱 官员贪污现象严重 加深矛盾孝文帝的认识 内容 规定官吏的俸禄 国家按季发放 违者严惩 规定了地方官吏的任期与政绩考核的内容 作用 对吏治 对社会 对农业生产 三个角度 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前期更侧重的是制度的建设 它为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 4 迁都洛阳 原都城的不利因素 政治上 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保守势力强大 经济上 粮食供应 经济落后 交通运输等 军事上 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 自然因素 位置偏远 条件恶 迁都之争 设巧计迁都 495洛阳 作用 对改革深入 民族融合 中华文明发展 理解改革中的阻力 迁都保证改革的深入进行 社会环境对改革的外在作用 5 移风易俗与实行汉制 改穿汉服 服饰图 班赐冠服 改用汉姓 拓跋宏 元宏 118个复姓改为单性 改说汉语 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 提倡与汉族通婚 政治联姻 种族血缘的突破 改行汉制 政权机构的设置 一职一官 官吏名称 原多仿自然物 礼仪 典章等 从宏观视野看 突破种族血缘的阻碍 加速胡汉差别的消失 加速民族融合的进程 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 特点 是一次政治 经济 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2 意义 注意规律性的总结 政治上 经济上 民族关系上 中华文明发展 3 改革成功的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 孝文帝的胆略 卓识 冲破阻力的决心 贡献 从宏观视野看 对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发展以及重要人物的作用 例 08广东单 9分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 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 413 徒二万余家于大宁 计口授田 据 魏书 卷三和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 485 下诏均给天下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 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 魏书 卷一百一十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 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 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 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分 3 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 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4分 1 按人口分配土地 2 易汉服 改汉姓 说汉话 与汉人通婚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迁都洛阳 3 汉族先进文化 鲜卑民族传统 2分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 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 促进了民族融合 思考探究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但也不乏不同声音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 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 20余年之后 爆发了六镇起义 再过10余年 北魏即分裂为东魏 西魏二国 实权分别落入高欢 宇文泰等人之手 因此 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 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 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 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 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 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并说孝文帝改革 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 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 勇武质朴 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你同意上述见解么 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资料 魏书 礼仪之叙 粲然复兴 河洛之间 重隆周道 梁武帝时 陈庆对北魏的蔑视 魏朝甚盛 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 当在江左 从洛阳回去 自晋 宋以来 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 目所不识 口不能传 文明太后 立三长 则课有常准 赋有恒分 苞荫之户可出 侥幸之人可止 何为而不可 孝文帝 雅好读书 手不释卷 五经 之义 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 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 无不该涉 善谈 庄 老 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 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 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 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 不改一字 魏书 高祖纪 例 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融合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此题为外地的高考题 材料一 陆 睿 原姓步六孤 始十余岁 袭爵抚军大将军 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 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 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 即孝文帝 未改其姓 魏书 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 高祖曰 今恂 即太子 欲违父背尊 跨据恒朔 今山西大同 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 乃是国家之大祸 乃废为庶人 魏书 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 材料一中 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6分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室大棚主体结构建设施工方案
- 校园文化安全教育图片
-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布局优化方案
- 政治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 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 电子胶粘材料生产线项目技术方案
- 郑州电焊实操考试题目及答案
- 污水管道抢修施工方案
- 正安县辅警考试题及答案
- 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劳动合同及教学质量保证协议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美丽乡村建设课件
- 中频电疗法理疗(共60张PPT)精选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杭州医学院
- 黑底搭配大气企业宣传商业计划书商务通用PPT模板
- GB/T 17608-2006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 沪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 地下停车库设计统一规定
- 综合实践课《绳结》教学设计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电子课件-《市场营销》-A45-2298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
- (整理)ASME-B161.34规定的标准磅级阀门(常用材料)额定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