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专题讲解记叙文阅读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专题讲解记叙文阅读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专题讲解记叙文阅读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专题讲解记叙文阅读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专题讲解记叙文阅读人教新课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叙文阅读6.2概括中心题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即主旨。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也称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归纳文章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1写人的文章人物性格,作者对人物评价2写事的文章借事抒情、借事明理3写景借景抒情、借景明理4状物借物喻人、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二)中心思想的表述形式1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2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景物+特点),赞扬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二、方法点拨(一)常考题型1直接考查(1)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2)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你用原文的话回答。(4)“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或深藏心底的感情,你认为“粽子情结”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间接考查(1)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2)本文以“对与错”为题,从主旨方面分析,“对”赞扬的是_“错”批评的是_(3)读了短文,你会想到些什么,有什么体会?(4)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读过本选文后的体会。(二)解题方法1抓特殊位置词句把握中心(1)看标题标题有时能告诉你文本的文体;记叙文有时能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线索;说明文可能是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中心;议论文可能是论点和论题。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主旨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作者往往把文章思想感情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如白杨礼赞的题目就是文章中心论点,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2)抓开头很多文章往往采取开篇点题的方法,直接点名文章的中心,因此对于这类的文章,我们要抓住开头,把握中心。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3)从结尾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文章主旨放在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4)看过渡句段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如伟大的友谊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情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个过渡句就是中心句。2抓关键句把握中心(1)看文中一些关键的句子找文中的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多在篇末);反复出现的线索句;引起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全文的总括句;引用句;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警句;(2)注意独立成段的句子、警句、连问句(3)注意重点词注意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以及综上所述、我明白等词,同样是找中心句的关键。(4)看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的句子对比、映衬、先扬后抑、先扬后抑等,因为运用各类手法一般都为文章中心、人物形象刻画等有关。如:最美的善举,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苏大哥善举的可贵。(5)注意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形象描写最容易表露作者的好恶、爱憎等情感,对分析文章的主旨有很重要的作用。(6)注意议论句。有的作者时常把文章思想感情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如白杨一文,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一段议论部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7)抓住抒情句。如:草原中重点句“蒙汉青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蒙汉的深厚情谊歌颂。3从情节、段落上理解文章中心(1)从理清段落、情节入手。梳理各段大意,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围绕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些等问题思考,也能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如蘑菇转了一个弯一文,主要选了迂回做事,终于取得成功的例子,告诫人们做事要灵活变通。(2)从文章的详略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如沉默的竹笛一文里,讲到了作者的很多事情,练习竹笛、吹竹笛、表演竹笛,详细写了吹竹笛的事情,由此得到的人生感悟。三点剖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题是小升初考试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能力,具体考题类型包括概括文章中心,结合中心理解文题或句子的含义,以及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启发等。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包括记叙文(写事、写人、写景、状物)、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小说,以记叙文阅读为主。题模精讲题模一 直接考查例1.1、阅读往事依依的节选部分,完成(1)(4)题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1)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油然而生_ 信口_(2)找出并用横线画出第一段的中心句。(3)两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你把这些句子摘录在下边的横线上。(至少两句)_(4)第二段中老师指出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写出两句与“书”有关的名人名言来印证它。_答案:(1)油然而生:指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信口:随口(2)第一句(3)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平时积累,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段意)的理解和对中心的把握。需要读懂这段话,理解段意,然后抓中心,这段话主要回忆老师讲课的情景,所以是第一句话的展开。3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信息题。审清题目要求,注意关键词,确定信息提取位置,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句,概括事件时可用六要素法、人物+事件。4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积累。注意要与第二段内容相符。例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题。_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它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再看马儿,它飞奔的身影在召唤我:来,跟上我!啊!它分明是在传达着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1)这幅国画画的是(_)、(_)、(_)、(_)。(2)用曲线划出描写红枣马的语句。枣红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写一写。_(3)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_(4)用横线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_(5)用把文章分成3段,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_(6)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_(7)在前面横线上给短文加个题目。_答案:(1)高山、松树、枣红马、白马(2)健美有力(3)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4)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它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5)第一段(第12小节)、第二段(第34小节)、第三段(第5小节);文章先写国画的美丽,再写“我”的联想和妈妈对“我”的希望,最后写了“我”的决心。(6)反映了妈妈关心我的成长,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7)一幅画解析:(1)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及概括信息的能力,回归原文,仔细定位,组织语言即可。(2)联系文中枣红马的特点来答即可。(3)考查本文的主旨,联系文中段尾的相关议论、点题类的话来答即可。(4)开放题,想象合理即可。(5)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同时也考查了写作顺序。(6)考查概括文章中心题目。联系文章的相关事件及重要段落概括作答。(7)加标题,方法有二:一方面可从文中提取出反复出现的相关词语;另一方面可以提取中心。例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访兰父亲喜欢兰草,隔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十几丈高的瀑布,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好像是味儿不同吧?”“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旦盆栽了,便成了供人玩赏的盆景。”“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样子似乎是,但显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之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听了父亲的话,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谄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这样的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怀。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2分)愠怒()谄媚()2文中直接赞颂野兰草品格的一个词是_。(1分)3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既是指_,也是指_。(2分)4第一段中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的原因是()。(2分)A父亲喜欢兰草,舍不得让别人来玩赏自己的劳动成果。B父亲养的兰草是从深山中带回来栽培的,非常少见,所以不愿意供别人玩赏。C父亲喜爱兰草并非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率真质朴的品格,变得低俗。5野兰的不俗之处体现在哪里?请摘录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_6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2分)A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旦盆栽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B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C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谄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7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的品赏,却用“访兰”作文章的题目,对此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把兰草人格化,表现了我与父亲对兰草的喜爱。B把兰草人格化,表现了我与父亲对兰草纯朴品格的敬仰,突出了兰的象征意义。C把兰草人格化,表现了父亲对兰草纯朴品格的敬仰,突出了兰的形象。答案:1ynchn2纯朴3气味气质品格4C5“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6C7B解析:1此题考查汉字读音。准确掌握汉字读音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学习中的积累和记忆。这种类型的题目常将拼音规则、平舌音和翘舌音、多音字与形似字、常用易读错的字知识综合在一起,考生如果这方面的知识不扎实很难做出正确选择。2此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联系上下文,只要认真筛选信息即可,难度不大,基本从原文中可找到答案。从文中“听了父亲的话,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可以提取出野兰花的品格是“纯朴”。3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注意联系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以及当时的情况及作者的情感。4此题考查对特定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此题要紧扣中心思想作答,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赞美野兰花纯朴的品质,主张人也要像野兰花一样保持自己的真性和纯朴。所以选项C与文章中心思想相符合,是正确的。5此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联系上下文,只要认真筛选信息即可,难度不大,基本从原文中可找到答案。“不俗之处”出现在这句话中“这正是它的不俗之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答案从下文找即可。6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赞美野兰花纯朴的品质,主张人也要像野兰花一样保持自己的真性和纯朴。选项A、B只点明了文章主旨的一个方面,选项C全面阐释了文章的主旨,所以选C项。7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赞美野兰花纯朴的品质,主张人也要像野兰花一样保持自己的真性和纯朴。文章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用兰花象征着拥有像兰花般纯朴品质的人们,文章的主旨最终落脚在对人的品质和修养的指导上。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题模二 间接考查例2.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每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风那样挟风雷闪电炫耀武力,更不像冰雹那样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风险给人类,而对人类却从来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灯西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1)2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短暂( )奉献( )(2)22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3)23作者为什么把露珠比作老师?_(4)24这段话赞美了什么?_答案:(1)21长久;索取(2)22拟人句:每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不知疲倦的眼睛。(3)23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风险给人类,而对人类却从来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灯西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4)24这段话赞美了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解析:(1)21考查词语的反义词,难度不大,注意平时多多积累。(2)22考查修辞手法题,难度较易。(3)2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题,注意中心句及作者议论抒情类的句子。(4)24本题考查的较易,注意联系对象的精神品质来答即可。例2.2、阅读有梦才有远方一文,完成(1)(4)题。有梦才有远方罗西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就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 候鸟南飞,征途迢迢。她的梦呢?在远方,在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奋飞,因为梦又赐给她一对翅膀。 窗前托腮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云的诗,还是做一只蝶的画? 风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只鹰,与天比高?还是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抒怀?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做了这么一个梦:超越贝多芬!并把这个消息告诉柴科夫斯基。 多年以后,他成功了,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梦赋予他豪迈的宣言,梦也引领他走向光明的大道。梦启发了他的初心,他则用成功证明了梦的真实与壮美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 世界的万花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未来的天空下也传来迷人的歌唱。我们整装待发,用美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等到我们抵达秋天的果园,轻轻地擦去夏天留在我们脸上的汗水与灰尘时,我们就可以听得见曾经对春天说过的那句话:美梦成真!(1)文中所说的“梦”指的是_,末一句中的“秋天的果园”指的是_(2)画出文中最能够诠释文题“有梦才有远方”的句子?(3)文中列举查克.贝瑞的例子有什么作用?_(4)读罢此文,你一定感慨良深。你的“梦”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让自己“美梦成真”?_答案:(1)“梦”指的是理想 愿望(答出其一即可);“秋天的果园”指成功(2)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3)列举查克 贝瑞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一个人只要有梦,并为此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美梦成真”。强调有梦的重要性。(4)略(回答要有针对性,言之有物,语言要流畅。回答第二问时最好要提及“实干”或具体的措施。请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给分)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结合语境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主旨句。通读全文,在文中“他则用成功证明了梦的真实与壮美”一句后面,文章点明“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文章中举出事例,一般是为了证明某个道理或某种观点,综合全文来看贝瑞的起点源于他的梦,所以此处举例是为了证明“有梦”的重要性。(4)本题属于课外延伸题,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例2.3、阅读,完成第(1)(4)题。蝴蝶的家我常想:雷雨天的时候,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水淋淋的,到处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她们都躲在哪里呢?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 一点水都不能玷污 她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她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当天上下雨的时候,她们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他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家的屋檐下从没见蝴蝶来避过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落;园里的花是她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就已经被雨点打得发抖了,怎能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1)23第一自然段“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里的“难为”具体指_。(2)24给划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3)25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选两项。( )A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B.运用排比、反复 C.细致的想象 D.运用对比(4)26你体会到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_答案:(1)23指蝴蝶在下雨天无处可躲(2)24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水都不能玷污;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3)25BC(4)26对蝴蝶的关心和喜爱,对自然界小生命的担忧和关注。解析:(1)23此题考查对于文章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在解释词语时,不仅要考虑本来的意思,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这里“难为”,就联系上文提出的天气状况就是正在下雨。(2)24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注意作者连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此处应该考虑用分号。(3)25在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时,应该结合句子的句式和表达效果来看。此句运用了排比句式,抒发了感情,所以选择B,另外,很明显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描写蝴蝶在风雨中的表现,所以选择C。(4)26此题考查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读全文,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例2.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秋的原野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嫌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恍然:_贪婪:_平添:_(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_(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_(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_(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_(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1)忽然,贪心,自然而然的增添。(2)“天空明亮。”用蓝宝石比喻天空。仿写:月亮像小船。(3)“村外天色。”仿写:小鸟在唱歌。(4)梧桐的落叶,枫树,水稻金黄,雁群。(5)静:天空,枫叶。动:白鹅,水稻,村里,雁群。(6)喜爱,赞美。解析:(1)解释词语含义题目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意来推断出其引申含义。也可根据词语本身先拆解再组合。(2)仿写题,考察比喻,符合要求即可。(3)仿写题,考察拟人,符合要求即可。(4)细节筛选题目,回归原文,仔细定位,组织语言即可。(5)细节筛选题目,回归原文,仔细定位,组织语言即可。(6)考查作者思想情感,注意作者抒情和议论类的句子。例2.5、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断,回答问题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di d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亲含糊地回答我。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 zho)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 再说什么了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的反义词。清楚()严肃()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4、用_在文中画出和划线部分照应的句子。5、用“”在文中画出这段的中心句。6、“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A_B_C_7、这段主要表现了:(选对的打)A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B李大钊对子女教育十分耐心。()答案:1.di,zh2. 含糊,慈祥3.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4.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5.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6.A父亲早出晚归,B工友阎振三被捕,C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7.A,从文段中父亲担心工友阎振三以及和母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而本文段并没有体现如何教育子女。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考生平时需做好相关积累,注意常见易错字。2.本题考查反义词。考生平时应该做好该方面的积累。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标注标点,不仅需要了解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更需要把握好文段大意,依次为依据进行划分。4.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首先找到划线句,划线句主要写了父亲早出晚归的情形,与此情形相呼应的自然是日渐紧张的局势。5.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作为中心句,即是文段所要表现的句子,起着总结中心的作用,阅读文段可以发现都是在表现父亲在危急局势下的紧张工作,根据这点,即可找到中心句。6.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分析。局势越来越严重,从三个人入手,父亲、工友、张作霖。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B选项文中没有体现。随堂练习随练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请完成第(1)(7)题。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能为祖国做出一点贡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好。正好,我们学校参加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捐款活动,于是我就悄悄攒起钱来。攒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得有决心!一天,放学后我去商店买橡皮。刚进门,便不由自主向食品柜台走去。这时,那位认识我的售货员阿姨向我招呼道:“今天可有你爱吃的巧克力豆呢!”我没说话。那巧克力豆好象也笑着开口说:“我好吃极了。”我的手不由地伸进兜里掏钱,但是我想到我的愿望,立刻又把手缩回来。我望了望那诱人的巧克力豆,抱歉地对售货员笑了笑,高兴地离开了柜台。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学校举行隆重的捐款仪式,当我把积攒的钱全部交给老师的时候,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能为祖国作出一点贡献的愿望实现了,虽然这点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表达了我的一点心愿。为此,我感到无比的骄傲。(1)28.给短文加一个题目_(2分)(2)29.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用表示,写出分层的根据。(3分)_(3)30.第三自然段的段意:_(4)3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几个词的词意:(4分)微不足道_ 积攒_骄 傲 _ 抱歉_(5)32.选择正确的中心意思,括号内画“”(3分)A说明攒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得有决心。( )B表现了“我”从小愿为祖国做贡献的好思想。( )C表现了“我”高兴的心情。( )(6)33.用直线画出拟人句。(3分)(7)34.填空:(3分)作者用自己_的一件事说明了_的道理,表达他_心愿。答案:(1)28.我的愿望(2)29.在“有决心”后面分开;(3)30.写“我”把钱捐了,实现了我为祖国做出一点贡献的愿望;(4)31.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骄傲:自豪。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起人。(5)32.B;(6)33.那巧克力豆好像也笑着开口说:“我好吃极了”;(7)34.亲身经历,攒钱不容易,为祖国做贡献。解析:(1)此题要求为短文起一个名字,在做这种题目时,首先要概括出文章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起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为长城修建而攒钱的事情,所以就尅围绕这个起一个名字。(2)此题考查为段落分层,并且说明原因。分层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文章可以的分层可以按照总分总,总分,分总,第二段就是按照总分的形式。(3)此题考查概括段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能够概括出主要意思,表达合理即可。(4)这类词语解释题,是小升初记叙文阅读中的必考题型。考生要从两方面做好准备,一是平时积累常见词语的词典意思;二是把词典义带入原文理解。(5)此题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全面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心里状态。(6)此题考查拟人句,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7)此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其实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总结,就是作者的一个亲身经历,通过攒钱捐款这件事,表达了对于祖国的热爱。随练1.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访兰父亲喜欢兰草,隔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十几丈高的瀑布,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好像是味儿不同吧?”“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