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_第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_第2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_第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_第4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热点考向预测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015东莞模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c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解析:选b。枯水期时,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减少。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减轻咸潮危害。北美西部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沙尘不会到达太平洋。(2015聊城模拟)下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读图,回答23题。2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泰山风光 d长白山天池3下列对该处景观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c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解析:第2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第3题,桂林地区位于我国的亚热带。答案:2.b3.b考向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2014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解析:选d。本题考查气候特征。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d项正确。5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退耕还林、还草基岩裸露a_;b._;c._;d_;e._。(2)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a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c南方低山丘陵d塔里木盆地(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解析:本题通过案例形式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综合性较强。图甲表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由图乙可以看出,某一种自然要素(植被)的增加或减少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由图中的季风、土质黏重呈酸性、滑坡、泥石流等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答案:(1)abcde(2)c(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13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bcd解析:选a。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在古生代同时灭绝,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3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解析:选c。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它们生活的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于古生代。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45题。4该图的含义是()a呼吸作用b分解作用c光合作用d化合作用5如a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易产生荒漠化b易使黄土质地变松c易产生水土流失d易形成酸雨解析:第4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化合作用是把矿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第5题,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答案:4.c5.c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67题。6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7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整体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甲事象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等,因此它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第7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6.c7.c(2015泰州模拟)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89题。8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abcd9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解析: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为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8.a9.b“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011题。10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11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bcd解析:第10题,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第11题,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答案:10.c11.a二、综合题12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湖泊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湖_(湖泊名称)。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图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解析:从经纬度位置和湖泊的形状可以看出该湖泊是咸海,咸海周围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从图中19602010年咸海面积和形态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组织答案;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湖泊面积的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水汽蒸发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某一个自然要素后,最终改变了整个地理环境,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答案:(1)咸海特征: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到达。(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3)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4)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13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西风带变化示意图。材料二下图为青藏高原隆起前的大气环流状况图和青藏高原隆起后高原季风环流剖面示意图。(1)试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后,高原周围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式及形成原因。(2)读乙图,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前青藏高原所在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及原因。(3)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地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材料和下面的关联示意图,从备选项目中找出对应图中的内容。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黄土高原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季风区解析:第(1)问,根据甲图可知,高原隆起后,在高原的四周形成季风环流,夏季逆时针流动,冬季顺时针流动。这是因为高原隆起后,高原上地势高气温低,所以冬季形成高压中心,而夏季由于空气稀薄,太阳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