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真实的高度》.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真实的高度》.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真实的高度》.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真实的高度》.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真实的高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磐安县实验小学 应兰兰 主题的确定:真实的高度作为选学课文出现,篇幅简短,中心明确,觉得此文在教学内容上很难突破,首先考虑的是课文的中心:真实的高度,即靠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与之相似亦或相反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未免有些落入俗套,所以最终放弃。接着考虑从主要人物着手,展现人物的多面性,只是时间不允许我到图书馆里大海捞针,而事实上小仲马的茶花女之所以一举成名,主要与其中多半是自传的成分有关,这样的内容此时又不适宜让小学生了解,最后决定剑走偏锋,从阅读方法的指导入手,跟学生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方法。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了解几组名人父子的故事。2、 通过人物介绍,掌握抓关键词来快速阅读的方法。3、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教学准备:父子FLV,课件预习内容: 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2016春晚歌曲之一父子,创设情境一、单刀直入1、直揭课题刚才同学们听到是一首打动了无数听众的来自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曲,名叫父子。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父与子的课文,题目是-真实的高度。齐读课题2、 学生质疑学贵有疑,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二、抛砖引玉1、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读完请举手示意。2、 文中的父子分别是谁?(大仲马 小仲马)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这位父亲-大仲马3、 学法指引 找出文中描写大仲马的相关语句,圈出关键词。 下面咱们一起来介绍一下这位父亲,首先我们知道他是小仲马的父亲。学生说,老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关键词。 预设: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作家。 大仲马最著名的作品是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 大仲马的作品广为流传。 大仲马大名鼎鼎。 大仲马想帮助儿子早点出名。刚才我们通过找关键词,画导图的方法快速的了解了父亲-大仲马,下面请同学们用相同的方法来了解-小仲马。3、学法实践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了解小仲马。板书出示:预设:小仲马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小仲马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即小仲马拒绝父亲的帮助。小仲马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小仲马收到退稿笺,没有沮丧,仍坚持创作。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使他一举成名。小仲马的同名话剧茶花女演出获得更大的成功。小仲马的做法令老编辑对他赞叹不已。看导图,完整地介绍小仲马4、问题探究,提示中心看完之后老师心中有个问题感到不解:小仲马有个大名鼎鼎的父亲会帮他,可他却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你赞成小仲马的做法,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教师小结:A太容易获得的成功,成就感小B会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一提起就是“XX的儿子”C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终要被淘汰。5、虽然小仲马拒绝父亲的帮助,成功来的晚了一点,但他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文笔一举成名,从而知道的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触摸到了自己真实的高度,真是明智的选择!刚才咱们通过找关键词,画导图的方法,快速了解了大仲马和小仲马对父子的故事,其实关键词的呈现方式还有很多如知识树、名片等,下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用相同的方法再来快速的了解几个父与子的故事-猴娃和王羲之教子习书法。三、迁移阅读1、小组活动2、选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3、看来找关键词的方法,的确让我们的阅读快速又高效!四、手写我心正如大家所介绍的不论是小六龄童还是王献之,都和小仲马一样依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施展才华获得大家的认可。那么,如果有一天你穿越时空,见到了这对大名鼎鼎的父子,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五、寄语结束时间过得真快,短短40分钟里,我们用找着关键词的方法,快速的了解了3对父与子的故事,最后愿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更快的读更多的书,让自己的眼界更高,心境更远!下课!附:作业纸设计我想对 说:“ 。”我想对 说:“ 。”附:猴 娃演猴戏时,每当舞台上的小猴子数目不够的时候,父亲就会把家里所有的孩子拉到台上去。但父亲并没有让他们从事猴戏,只是对二哥章金星除外。父亲认为,章金星是演猴戏的天才,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于是父亲就专门给他取名小六龄童,开始一点一点地栽培他。但没想到,17岁那年,白血病无情地夺去了二哥年轻的生命。二哥小名妙良,出生于上海老闸大戏院的楼上。二哥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长大,也是在孤寂中长大。他三岁就登台演出了,最早在铡美案中演秦香莲的小儿子,深受观众喜爱。自此他就包办所有剧目中小孩子的角色和所有猴戏中小猴子的角色。他没有上过学,却能够无师自通地理解剧情;他在舞台上天真又认真,童心未泯又一本正经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开始是他离不开剧团,后来剧团离不开他了。1957年,二哥正式成为浙江绍剧团的“艺徒”,同时父亲给他取名小六龄童。这一年他才8岁,但已经有5年的演戏经验了。二哥的天赋还表现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化妆。化妆师给他化一遍,他就会自己化。各种猴子的造型勾脸,都是他自己化的。二哥当了艺徒之后,很懂得为家里分忧。他每年只有15元工资,他还要拿出5元给交给母亲。他也很会照顾弟弟妹妹,随剧团去外地演出,总是要带一些外地的特产回来。他去广西的时候曾经带回来一些假山石,这些东西现在还保存着。1960年他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天穿着拖鞋去演戏,回来了就带个西瓜给我们吃。二哥还很孝顺。在夏天演戏,父亲一场戏下来已经汗水涔涔了,二哥总是在化好自己扮演的小传令猴的妆后,准备好一盆水,父亲一下场,二哥就替父亲擦背。就这样,父亲很快就可以演下一场戏了。但他很少叫父亲“爸爸”,而是叫“六团长”。母亲对此总是很生气,多次让他叫爸爸,但二哥还是“六团长”长,“六团长”短的,甚至给父亲写信都说“六团长你好”。为什么二哥不愿意叫爸爸而叫六团长,为此我专门问过父亲。得到的答案是,团里的其他演员总是叫父亲六团长,他也跟着学;另外,他跟父亲的关系不是一般的父子关系,他们是上下级,是同行、师徒。他叫六团长,多少带有一点抱怨,他毕竟是个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宠爱。但二哥的童年时代,却没有得到这些他理应得到的爱。他是那样的善良,他知道父母的艰难,所以不无理取闹,但小孩子的心性表露出来,口头上“不肯认”这个爸爸,结果,久而久之叫成了习惯,改不了口了。 本文节选自六小龄童的猴缘,有删减。王羲之教子习书法尤克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