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解读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doc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解读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doc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解读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doc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解读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doc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解读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标题:解读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副标题:寻找标志是文言断句的捷径,虚词就是最好的标志。关键词:虚词,断句,标志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一、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来断句。这些词语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富有代表性的虚词,在阅读理解时可作为停顿的明显标志。见到这些虚词,大多在句子停顿的后面断句。 “之”与断句。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成然之。(促织)代事,作宾语。2、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乎”与断句。用作语气助词。1、(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以上都是根据句末语气断句。 “者”与断句。作为助词,可以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也”与断句。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也有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已”与断句。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1、用作副词。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如: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如: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3、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如: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焉”与断句。常用在句末:1、语气助词。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代词。常指代人和物。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兼词。“于+此”。永州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焉”,译成“在捕蛇抵交赋税这件事上”。 “哉”与断句。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3、表示反问语气的,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利用“夫”、“盖”、“矣”;“而”、“然”、“则”、“故”;“以”、“为”;“乃”、“ 惟(唯、维)”;“其”、“若”、“或”断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在文言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确定断句的位置。1、常用在句首和句末的助词:“夫”、“盖”;“矣”。“夫”与断句。 用作助词。1、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如: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盖”与断句。1、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2、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矣”与断句。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如: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如: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2、常用在句首的连词:“而”、“然”、“则”、“故”。“而”与断句。用作连词。1、(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然”与断句。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用作助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则”与断句。用作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故”与断句。1、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用“是故”“以故”。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如: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3、常用作介词、副词以及代词:“以”、“为”;“乃”、“ 惟(唯、维)”;“其”、“若”、“或”。“ 以”与断句。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为”与断句。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这里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1)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乃”与断句。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一般用在句子的前面。“ 惟(唯、维)”与断句。用作副词。1、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2、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3、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如: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其”与断句。1、用做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婉言、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疑问或选择语气。)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若”与断句。1、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2、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或”与断句。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