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 以上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为什么爱因斯坦这么激烈的反对自然辨证法呢?这和爱因斯坦相信“上帝不掷骰子”,反对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关系。爱因斯坦虽然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却仍然坚持牛顿力学的机械决定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完全是确定的,必然性的,没有偶然性,不确定性。 量子力学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宏观的必然性是大量微观的偶然性的总和,这就是量子力学的辨证法,必然性是大量偶然性的总和,必然性不能脱离偶然性。 恩格斯说:“力学(当时的牛顿力学)的出发点是惯性,而惯性是运动不灭的反面表现”。因为匀速直线运动没有变化,惯性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化的运动,相反,非惯性运动是运动状态变化的运动。 实际上任何物体都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而是作不确定的量子运动,位置越确定,动量就越不确定,越是微观的尺度这种不确定的量子运动越激烈,到了10-33厘米的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长度最小的长度单位,没有比普朗克长度更短的长度,任何物体的长度都是普朗克长度的整数倍),运动会变得极其激烈,不仅具有极其巨大的动量和能量,而且动量还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 由于位置和动量这对物质固有的基本矛盾,物质不仅永远运动不能静止,而且运动状态也不断变化。这就是量子力学的辨证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仍然是一经典理论,出发点仍然是牛顿力学的惯性。 爱因斯坦的出发点仍然是牛顿力学的惯性运动,他一直坚持牛顿力学的机械决定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完全是确定的,必然性的,没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一直反对量子力学的偶然性,不确定性,他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来反对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量子力学在他眼里是那样的疯狂,难怪他要说自然辨证法是“疯人之作”了。浅谈量子力学使得科学认识方法由还原论转化为整体论 Abstract: As one of three revolutions of physics in 20th century, quantum mechanics has greatly transformed the world view of classical science in many aspects. Quantum mechanics breaks though the mechanical determinism in classical science, transforming it into nonmechanical determinism; it changes scientific cognitive process from the theory of reductionism to the theory of wholism; it shifts the way of thinking from pursuing simplicity to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it also establish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Key words: quantum mechanics; world view of classical science; nonmechanical determinism; wholism; complexity;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经典科学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顿、笛卡儿等开创的,近三百年内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观点、方法、学说。经典科学世界图景的最大特征是机械论和还原论,片面强调分解而忽视综合。以玻尔、海森伯、玻恩、泡利、诺伊曼等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理论三部曲:统计解释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观点是:微观粒子的各种力学量(位置、动量、能量等)的出现都是几率性的;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描述是完备的,对几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释;决定论不适用于量子力学领域;仪器的作用同观察对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确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关系。1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科学世界 图景。 一、量子力学突破了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遵循因果加统计的非机械决定论 经典力学是关于机械运动的科学,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运动。说它最简单,因为机械运动比较容易认识,牛顿等人又采取高度简化的方法研究力学,获得了空前成功;说它最普遍,因为机械力学有广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绝对化。2机械决定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因果观之上,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存在方式和联系方式的理论。机械决定论认为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具有确定性,无论从因到果的轨迹多么复杂,沿着轨迹寻找总能确定出原因或结果;机械决定论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状态一定,则未来状态可以由因果法则进行准确预测。3其实,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4 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同物理学机械决定论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论,微观粒子运动遵守统计规律,我们不能说某个电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而只能说它在某处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玻恩的统计解释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关系之中一种必然性观念,而机遇则恰恰相反地意味着完全不确定性,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学中,几率性是基本概念,统计规律是基本规律。物理学原理的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统计描述代替了严格的因果描述,非机械决定论代替了机械决定论的统治。 经典统计力学虽然也提出了几率的概念,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严格决定论,量子力学的冲击则使机械决定论的大厦坍塌了。量子力学揭示并论证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不可避免的随机性,它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观事件的测定都要受到测不准关系的限定,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们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预言微观对象的可能的行为。因此,量子力学必须是几率的、统计的。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量子统计的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和手段的不完备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观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体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学使得科学认识方法由还原论转化为整体论 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是指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观点。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观世界中的主要的、稳定的观点和规律去解释、说明要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简化、缩小客体的多样性。这种方法在人类认识处于初级水平上无疑是有效的。如牛顿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还原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还原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以及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决定了还原论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学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整体的特征绝非部分的叠加,而是部分包含着整体。部分作为一个单元,具有与整体同等甚至还要大的复杂性。部分不仅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外在联系,同时还要表现出“主体性”,可将自身的内在联系传递到周边,并直接参与整体的变化。因而,部分与整体呈现了有机的自觉因果关系。在特定的临界状态,部分的少许变化将引起整体的突变。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也是量子论、量子力学理论思想的灵魂。用经典观点来看,也就是按照还原论的思想,粒子与波毫无共同之处,二者难以形成直观的统一图案,这是经典物理学通过部分还原认识整体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可是微观粒子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波动性;而在另一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粒子性。这两种实验结果不能同时在一次实验中出现。于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就在客观上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矛盾和我们关于微观世界认识的矛盾,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就是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波粒二象性。这就是整体论观点强调的“向下的原因”,即从整体到部分。同样,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说明不能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也说明绝不能把宏观物体的可观测量简单盲目地还原到微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经典科学观与现代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观察问题的层面不同。经典科学一味地强调外在联系观,而量子力学则更强调关注事物内部的有机联系。所以,量子力学把内在联系作为原因从根本上动摇了还原论观点。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 一、引言量子力学正统解释(orthodox interpretation)告诉我们,量子系统在两种情况下遵循不同的方式演化。在非测量过程中,量子系统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是熵不变过程,其演化方式是决定论和连续性的;在测量过程中,量子系统发生突变,是熵增加过程,其演化方式是非决定论和突变性的。第二种演化方式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述就是“投影假设”(projection postulate),用物理化的语言表述就是“波包塌缩”(the collapse of wave packet or wave-function),这使“测量”成为微观世界中难以理解而又神秘的物理现象,导致众所周知的“测量难题”。三、多世界解释的整体论重塑关于量子测量的“还原论整体论”的争论由来已久。还原论是“将认识对象从其所处的环境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的方法论原则,整体论则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事物的实在和解释一切现象。戴维斯指出:“过去三个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倾向是还原论。的确,分析这个词在最广泛的范围中被使用,这种情况也清楚地显明,科学家习惯上是毫无怀疑地把一个问题拿来进行分解,然后再解决它的。但是,有些问题只能通过综合才能解决。它们在性质上是综合的或整体的。”(20)由于一开始就受还原论思想的影响,量子力学将微观对象从整体中抽离出来,甚至将测量仪器和微观对象分隔开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还原论的弊端,玻尔的互补原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调和“还原整体”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初,普特南(Hilary Putnam)认为,“心理学是不可还原的”;1980年,玻姆(David Bohm)在整体性与隐缠序中提出,量子理论打碎了常识中的实在概念,主体与客体、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将整体论引入了我们的世界观;1989年,斯查弗(David C. Scharf)指出,冯诺依曼投影假说作为一条基本预设不能还原为更基本、更原始的规律,更不能通过还原基本粒子的演化规律推演出来,所以,“要么科学统一的还原观念是错误的,要么当前的微观理论是不充分的”。(21)后来他甚至宣布:“还原论死了”,(22)这无疑给还原论以沉重打击。在传统量子力学遭遇还原论困惑之后,多世界解释采取了整体论重塑的路径。第一,多世界解释洞悉微观世界本体的整体性,是本体界限有原则放宽的必然结果。本体论整体性消解了本体实在在空间结构上的机械划分。在越来越小的空间结构中,越来越多的现象表征了本体论的整体性。“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导致“鬼魅似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at-a-distance),充分表明不同粒子态之间的整体性特征。以往,人们能够通过理论预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并为实验所验证;然而,现在虽然一致承认夸克的存在,却长期找不到“自由”的夸克,只能用“夸克禁闭”(quark confinement)的说法加以描述。难免会有人提出,既然量子纠缠坚定地支持了整体论,那么作为其反题的退相干难道不能支持还原论?在笔者看来,退相干效应非但不能排除还原论的困扰,反而支持了整体论。因为消失不等于还原,干涉项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干涉项还原出来做独立的分析,而恰恰依赖于量子系统与环境的整体耦合,退相干“就是量子系统的纠缠态与其外在环境的纠缠,只是扩展了的纠缠性而已。”(23)由于微观世界的实体已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孤立地研究,因而必须回归整体论,多世界解释正是抓住了微观世界本体这一整体性特点,走出了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贫困”。第二,多世界解释持整体论的认识论,是认识疆域有限度扩展的客观要求。认识论上“量子论所要求的关键性的描述变化就是,放弃分析的想法,不再把世界分析成相对自主的部分,分别存在但同时又相互作用。相反,现在最受强调的是不可分的整体性”(24)反映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多世界解释改变了传统理论对微观世界的看法。相对态解释把整个宇宙视为“整体”,“说子系统的独立态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能说与其余的子系统的给定态相对的态”。(25)观察不是发生于孤立系统之外的一个新的过程,而是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特殊情形,从而没有必要分割观察者与客体系统之间的联系。显然,这“不仅要消除对经典的宏观观察装置或外部的最终观察者的需要,而且还要消除对其形式体系的先验的操作解释的需要。”(26)如此一来,还原论方法导致的量子力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的鸿沟就被消解了。第三,多世界解释贯彻整体论的方法论原则,是方法与形式相互渗透的内在途径。对于多世界解释理论来说,整体论不能仅仅满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优越性,而应该落实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一方面,多世界解释认为波动力学既能描述每一个孤立系统,也能描述每一个被观察的系统;另一方面,早在多世界解释诞生之初,整体性就已蕴涵在“相对态”这一数学模型之中,建构数学形式体系与观察经验之间的某种一致性。将整体论渗透到数学形式体系之中,是多世界解释整体性原则在方法论上的体现。需要指出,整体论与还原论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对部分的描述与对整体的描述并不矛盾,二者在特定层面上都是正确的。那么,究竟应该选择整体论还是还原论来解释世界?霍弗斯塔特(Douglas R. Hofstadter)在歌德、埃舍尔、巴赫(27)中斥之为无用,他认为选择整体论还是还原论,全看你想知道什么。因此,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一方面,在量子世界里,整体是还原论不可分析的,整体论的意义只有在整体结构的层面上才能显现出来,而在部分结构的层面上则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多世界解释的整体论路径并非是某种理论的预设,而是解决物理学实际问题的需要,这恰恰反映出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总之,还原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微观现象解释的需要,当微观世界从本体论上彻底抛弃还原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前传统的认识和方法。而且,多世界解释的整体论重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必再向更深层次本体还原、不必再向其他理论模型还原的语境基底,充分彰显了整体性思想在微观领域研究的优越性。六、结论多世界解释的理论贡献一是超越了传统量子力学解释的束缚,超越还原论,走向整体论;二是解构二元论,回到一元论;三是消解非决定论,坚持决定论。整体论、一元论、决定论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实现了宏观、微观和宇观的统一,推动着量子力学哲学基本理念的更新。然而,多世界解释遵循的整体论、一元论和决定论是否能够彻底解决“测量难题”?这种结构是否依然会遭到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如果考虑到更多的解释要素,这样的物理学和哲学框架是否能够相容?随着新的解释理论层出不穷,这一框架是否会重蹈还原论的覆辙?在量子力学解释没有得到最终的确认之前,寻求量子力学在哲学上的合理解释仍然是一条艰辛而漫长之路。“语境论”为探索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提供了某种可能。语境论是一种温和的整体论和包容的一元论,能够汲取各种要素为量子力学服务。在量子力学史上,语境论在隐变量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先后出现过“非语境(noncontextual)隐变量理论_语境隐变量理论一定域隐变量理论”的嬗变。(43)语境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认识论上的包容性和方法论上的横断性,在语境论的视域下,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量子理论解释的对象领域的广阔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研究的本质属性不仅表现在直观的物理客体中,而且表现在抽象的形式化体系和远离经验的微观世界之中;研究的方法手段不是建立在归纳逻辑基础上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容纳各种科学方法、立体化的网状理论系统。因此,在语境论基础上解决量子力学解释难题将是一条希望之路。注释:A. Whitaker, Einstein, Bohr and the Quantum Dilem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317.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4, p.v.A.C. Elitzur, Anything beyond the Uncertainty?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转引自 James B. Hartle, What Connect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in A. Elitzur, S. Dolev and N. Kolenda, eds., Quo Vadis Quantum Mechanics, New York: Springer, 2005, pp.73-82.成素梅:量子测量的相对态解释及其理解,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3期。Colin Bruce, Schrdingers Rabbits: The Many Worlds of Quantum,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pp.132-133.H. Everett, The Theory of the Universal Wave Function, in B. S. De Witt and N. Graham, eds., 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pp. 3-140; H. Everett, Relative StateFormul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vol. 29, no. 3 (July1957), pp. 454-462.J. A. Wheeler, Assessment of Everetts Relative State of Formul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vol. 29, no. 3 (July 1957), pp. 463-465.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 509.参见B. S. DeWitt, Quantum Theory of Gravitation -, , ,Physical Review, vol. 160, 162, no. 5, 7 (August 1967), pp.1113-1148,1195-1256.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 517.(11)参见B. S. DeWitt and N. Graham, eds., 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1973.(12)E. J. Squires, Many Views of One World,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vol. 8, 1987, pp. 171-173; E. J. Squires, The Unique World of the Everett Version of Quantum Theory, Foundations of Physics Letters, vol. 1, no. 1,1988, pp. 13-20.(13)参见D. Albert and B. Loewer, Interpreting the Many-Worlds Interpration, Synthese, vol.77, no.2(Nov. 1988), pp. 195-213; D. Albert and B. Loewer, Two No-Collapse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Theory, Nos, vol. 23, no.2(Apr. 1989), pp. 169-186; D. Albert, Quantum Mechanics and Excper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14)参见 R. B. Griffiths, Consistent Histori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vol. 36, nos. 1/2, 1984, pp. 219-272.(15)参见 R. B. Griffiths, Correlations in Separated Quantum Systems: A Consistent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EPR Problem,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vol. 55, no. 1 (Jan. 1987), pp. 1117; R. Omns, Logical Reformul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vol. 53-54, nos. 3/4, 1/2,1988-9, pp. 893-975,357-382; R. B. Griffiths,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Using Quantum Trajectori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70, no. 15 (Apr. 1993), pp. 2201-3304.(16)参见 M. Gell-Mall and J. B. Hartle, Quantum Mechanics in the Light of Quantum Cosmology, in S. Kobayashi, H. Ezawa, Y. Murayama and S. Nomur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Quantum States in the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in the Light of New Technology, Tokyo: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1989, pp. 321-343 ; M. Gell-Mann and J. B. Hartle, Classical Equations for Quantum Systems, Physical Review D, vol.47, no.8 (Apr. 1993), pp. 3345-3382.(17)参见R. Omns,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vol. 64, no.2(Apr. 1992), pp.339-382.(18)参见 Jeffrey Alan Barrett, The Quantum Mechanics of Minds and Worl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J. Barrett, The Single-Mind and Many-Minds Vers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Erkenntnis, vol.42, no.1(Jan. 1995), pp.89-105.(19)E.J. Squires, Conscious Mind in the Physical World, Bristol: Adam Hilger, 1990, p.211.(20)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6465页。(21)David C. Scharf, Quantum Measurement and the Program for the Unit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56, no.4 (Dec. 1989), pp. 601-623.(22)Tim Mardlin, Part and Whole in Quantum Mechanics, in Elena Castellani, ed., Interpreting Bod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46-60.(23)桂起权:我们的“物理学哲学研究”的核心理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24)David Bohm,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London: Routledge Classics, 2002, p.169.(25)H. Everett, Relative State Formul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vol. 29, no. 3 (July 1957), pp. 454-462.(26)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 508.(27)参见 Douglas R. Hofstadter, G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9.(28)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 507.(29)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 482.(30)保罗戴维斯:原子中的幽灵,易心洁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29页。(31)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 508.(32)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第119页。(33)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李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67页。(34)H. Everett, The Theory of the Universal Wave Function, Ph. D. Thesi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57, p.53.(35)转引自 D. Home and A. Whitaker, Ensembl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A Modem Perspective, Physics Reports, vol.210, no. 4,1992, pp. 223-317.(36)关于决定论一非决定论的争论很多,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37)参见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38)玻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侯德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58页。(39)波普尔:客观知识,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32页。(40)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p. 73-74.(41)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288页。(42)W. Heisenberg, ber den anschaulichen Inhalt der quantentheoretisehen Kinematik und Mechanik, Z. Physik, vol. 43, 1927, ss. 172-198, 转引自Max Jammer,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p. 58.(43)郭贵春、贺天平:隐变量理论与语境选择,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8期。中决定性地演化;(2)在测量过程中,态函数发生突变。埃弗雷特用一个预设来替代:所有的孤立系统按照薛定谔方程决定性演化。由此,可以得到两个推论:其一,整个宇宙作为孤立系统按薛定谔方程演化;其二,量子测量没有确定的结果。在埃弗雷特的预设中,不再需要“波包塌缩”,也不再需要冯诺依曼的第二种演化,测量过程被置于量子理论之内,包括观察者和测量仪器在内的整个系统都按照薛定谔方程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克服“测量难题”所遇到的各种诘难,而且实现了传统量子力学的预言结果,从而为多世界解释演化模式的一元论哲学基础。其三,消解“精神物质”二元论是多世界解释实现一元论重构的根本任务。多世界解释由于消解了“波包塌缩”似乎排除了意识难题。多视域解释和多心灵解释反复讨论意识与心灵问题,似乎意味着依然存在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其实不然,观察者O通过仪器M测量系统S的某一可观察量B,其本征态的叠加态为S,测量结果为,测量过程因解释理论不同而不同。根据正统解释,这个过程表示为:根据多世界解释,这个过程表示为:显然,过程(1)和(1)是测量过程,属物理学范畴;过程(2)和(2)是感知过程,属心理学或认知科学范畴。正统解释与多世界解释对过程(1)和(1)的解释是不同的,前者解释为塌缩过程,后者解释为非塌缩过程。正统解释认为,意识导致了过程(1)的发生;多世界解释则认为,过程(1)没有任何变化,依然保持了测量前的状态。冯诺依曼用意识这种心理学手段来解释物理学过程,引发了“精神物质”二元论,多世界解释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多心灵解释和多视域解释引入意识,是出于对过程(2)而不是过程(1)的考虑。作为感知过程的(2)和(2)超越物理学的范畴,并不是量子力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医保政策与欺诈防范试题
- 2025年荆州石首市公开招考村(农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93名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吉林省省直事业单位选拔招聘6人(7号)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下半年编外招聘5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八年级物理透镜知识点教学设计方案
- 2025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编外招聘外联人员1人(第二次)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富顺食品安全能力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房地产项目营销推广方案与执行
- 新疆能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宁波慈溪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观海卫分院招聘派遣制1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 消化内科临床科室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
- 空天飞机热管理系统-洞察及研究
- 讲解壮族文化
- 单位定密管理办法
- 未遂统计管理办法
- 经营性公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
- 电厂消防系统培训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