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案例.doc_第1页
长城教学案例.doc_第2页
长城教学案例.doc_第3页
长城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城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长城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并用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四年纪的孩子较小,再加上现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比较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了有关长城的各种资料,这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对万里长城的认知和进入相应的情境,体会民族自豪感打下了基础。教学片段:片段一:图文结合,全班交流。1、课件长城的录象(近景、远景)师:长城是我国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它以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了解长城。看了录象后,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长城很长。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长龙。生:长城不但长,它还非常的高大坚固。2、能不能结合你找到的资料,来介绍长城的特点?生:我了解到长城共经过了16个省市自治区,如果步行要60多天才能走到头。(自己带了一幅地图,指出长城所经历的省市自治区。)生:我知道如果把修筑长城的条石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它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呢!片段二:以疑促读,读中悟情:1、作者站在长城上,思绪万千。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看作者有何感受?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点名读。2、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谁能联系课文谈谈?生:我从“数不清”这个词语感受到了条石非常的多。生:条石不但多,而且非常重,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劳动人民要把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搬上那陡峭的山岭肯定是相当的辛苦。生:“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劳动人民不但耗费了许多的血汗,而且肯定想了许多的方法,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生:我想要在平地搬运那么重的条石肯定都相当的困难,更何况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呢,修筑长城肯定是相当艰难。3、课件: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是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凭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吧!片段三:发挥想象,情境再现。课件:录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场面。)师:在遥远的古代,要把重2000多斤的巨石搬上陡峭的山岭是何等的困难!想象一下,当时劳动的情形是怎样的?劳动人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配音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生:我仿佛看到在在寒风中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只要他们一停下来,马上就会遭到旁边那些可恶的官兵的毒打。无情的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在他们身上,惨叫声声,鲜血直流,有的人被活活打死了。生: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吃力地抬着这些巨大的条石,其中有一个身材单薄的人就快要摔倒了。生:我仿佛看到他们的手上、身上、脚上全部都是鲜血,一群人正在抬一块条石上陡峭的山岭的时候,前面的一个人突然摔倒了,条石滚下来,把人砸伤了,砸死了!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太棒了!长城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大坚固,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在那样艰苦原始的条件下修建起来的,它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让我们一齐读课文的第三段,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由衷的赞叹。生齐读。片段四:领悟感情,表达感受。师:此时,如果你也登上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目睹这壮观的景象,你会有何感受?把你的感受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生:此时,我仿佛登上了长城,我看到许许多多的游客都在登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我想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筑而成的,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长城。生:如果我登上了长城,看到那绵延万里的长城,我一定会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因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里长城,我不仅感受到了长城壮观的景象,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长的长城人们都能筑成,那还有什么我们华夏儿女会办不到呢!教学反思:1、由认知到了解。只有一部分孩子去过长城,所以一上课首先放映了一段长城的录象,让他们对于长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再加上学生课前搜集了许多长城的资料,为学生了解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这两个特点奠定了基础。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长城的图片拿出来互相分享,也许效果会更好。2、以读促疑。通过读,让孩子们了解长城,感受情感。从读中,他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教师随机提出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学生通过读,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更好的理解情感。3、创设情境。在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四年纪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要理解作者那份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比较困难,而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讲授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就感到了学生理解的困难。这次上课时我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一边播放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面,一边配上忧伤的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劳动人民劳动的情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此时,孩子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在加上那真实的画面,他们都仿佛看到了当时劳动的场面,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在学生再读第三段时,学生的感情已经是水到渠成,得到激发和升华。4、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