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全业务端.pdf_第1页
面向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全业务端.pdf_第2页
面向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全业务端.pdf_第3页
面向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全业务端.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业务与支撑系统L 黄玲潘崇道袁野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文章结合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重点 分析了全业务网络建设过程中语音客户端 传输接入层以及核心网 业务网的各 类技术选择框架 最后针对移动运营商提出了全业务网络端到端整体建设策略 关键词 全业务运营政企客户客户端传输接入层核心网 1引言 国内电信重 组 预示着未来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竞争 格局 而 目前电信业最关注的焦点莫过于 全业务运营 这也意味着运营商将同时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为保 证在未来竞争中的主动权 中国移动必须重新评估并调整战 略 充分利用既有的优势并尽快弥补 短板 制定面向未 来的全业务运营的端到端技术组网框架 2业务及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以 客户 为中心的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 未来 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 用户信息化需求程度提高 在新的产业融合背景 下 运营商以带宽出租 如批发和专线业务等 和语音服务 为主的业务已不能适应未来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将从 BitPi pe 向 Service 转变 这 表现在 面对消费者市场 其商业模式从 分享用户的通讯 消费 share ofcom municationminutes 向 分享用户 的所有消费行为 share oftotalconsumerspending 转 收稿日期 2009年5月20日 责任编辑 左永君zuoyongjun mbcom C n 变 面向商业用户市场 其商业模式从 提供租 用线路 向 帮助用户优化商业流程 转变 2 宽 带 化 预计2012年全球 流量平 均增长7倍 国内主流 宽 带运营商流量预期增长10 20倍 视频流量 IP T V VoD 互联网视频 是 驱动网络快速升级扩容的主 要 因素 3 多样化 融合性 移动业务不仅是话音和短信 更是娱乐 信息 定位 状态和视频通信 用户对融合性业 务的需求有所增长 网络需要增加业务融合 的能力 用户期 望无论在家里 办公室还是旅行途中 任何人在任何 时间 任何地 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获得任何 内容 而且 用户的 体验也将实现最大的 一 致性 伴随着业务转型的需要 IP化 宽带化以及融合 包括 产业融 合 业务融合 网络融合 成 为 电信网络的主流趋 势 A L L IP架构 F MC是未来3 5年的发展目标 1 A L L IP架 构 的趋势 将 使 得现在以技 术 如 PST N SD H ATM和FR等 和业务 如 语音 数据和 Inter net等 来划分的 垂直网络 向 水平网络 转移 扁平化成 为下 一 代网络的关键特征 2 F MC最直接的驱动力来 自用户体验 的提升 即任 200 皇 9 9紊烹圈 1 月 下 j业务与支撑系统L 面向中国移动的政 企客 户全业务端到端技 术框架研究 何用户在任何 时间 任何地点通 过任何终端获得 一 致的体验 其 次 F MC也 是 出于减低运营成 本和提 升效率的需要 FMC并 不是简单的某个技术或特征 它 包括多个方面 如产业融合 主 要包括 电信业 l T业 内容与媒 体和消费电子等产业 业务融 合 包括语音 数据 多媒体和 内容等方面 网络融合 包括 统 一 的业务网络 统 一 的控制网 络 统 一 的分组承载网和统 一 的 B O S S等 与终端的融合 如双 模 终端 终端 智能 化 即PC化 PC移动化 等 图1面向移动运营商的全业务端到端组网策略 综上 电信网络将发生端到端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业 务网 核心网 接入网和终端等各个层面 3全业务端到端组 网技术框架 3 1总体选择策略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 建设面向全业务的网络 时 选择起 点高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新技术 充分体现中国移动的 优势 在更高的起点提供企业 家庭 个人基础语音 多媒 体及数据业务 1 满足 业务对 网络的需求 优选基 于宽带 IP技术的设备和组 网模式 未来面向全业务运营的基础网络主要 负责IP流量的传送 多业务的IP化对 网络 带宽和QoS保证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移 动网还是固定网 其宽带化成为电信网络 的发展趋势 2 xPON技术是全业务接入的最主 要手段 PTN Ms TP作为高可靠性业务的提 供手段 EE蒿等 以用户需求对接入技术的要求为主线 在组网上充分保 障高价值用户的高安全性语音及数据业务的提供 3 充分依托IMS网络 为企业提供融合通信类业务 优先选择可与IMS网络 nP 的设备提供端到端全业务服 务 由lMS业务平台提供更丰富的融合类业务 4 用户端设备的选择应以面向未来企业ICT业务的提 供 为目标 未来用户端设备应集成语音 宽带接入 MAS等功能 3 2全业务端到端组网技术选择 1 客户端设备选择分析 螽 面i 一 全 地 区用户端设备类型简化 2 3关 设备可管理性能高 一 一一 1 一 趣 锸j l 优先考粤具备融合通信提传 雉力的设备 一 一 图2语音业务客户端选择因素 表1为各类客户端设备支持能力分析 责任编辑 左永君zuoyongj un mbcom cn 荣 面向中国移动的政 企客户全业务端到端技术框架研究 一业务与支撑系统 表1各类客户端技术支持能力分析 数据 SlP终端 PO TS终 j布线 一2a核厶网 I MS 一 一 机双号 j 语音 t j逶扁 I i 囊 i 业务 接入 崩攫Al r 善j转 接入方式 粕 网 i旁路功能 ONU O LT 可提供小 V 普通 语音 数据 适合新 双绞线 需要增加 窄带 带宽业务 增用户 S IP网关 灵活提供 五类 可同时提供语音 数据 支持融合通信类业务 支 ONU 多种带宽 线 双 需要增加协 宽带 持多种接口 不需要旁路 业务 绞线 转设备 功能的用户 V 仅提供语音业务 适合争 P B 双绞线 需要增加 夺其他运营商用户 保留 SlP网关 原有用户号码 五类 支持融合通信类业务 适 l PP B X 线 双 合争夺其他运营商用户 绞线 保 留原有用户号码 支持融合通信类业务 不 可提供小 需要旁路功能的用户 适 A G 双绞线 需要增加协 V 带宽业务 有待验证 合用户规模大且密集的点 议转换设备 密集小区 学校与大型 企业 可提供 小 双绞 V 支持融合通信类业务 不 l A D 线 五 需要增加 V 需要旁路功能的用户 适 带宽业务 协议转换设 有待验 合用户规模小且分散的接 类线 证 入点 居 民小区 中小企 备 业及 写字楼 表2多种传输接入 层技术对比 对比项 目 光纤直连 MS T P xP ON P T N 点到点的传输技术利 用路 由器 交换机等设备提供 的各种业务 核心技术 接口 FE GE 1OGE PO S等 电路交换 时分复用 无源光 网络 以太网 分组交换 统计复用 直接映射在光纤上 实现 业务 的传输连接 T D M业务为主 数据业务 数 据业务为主 EPON通 业务承载 数据业务为主 数据业务为主 T D M业务为辅 为辅 过仿真支持T D M业务 带宽利用率 较低 较低 较高 高 刚性带宽分配 静态带宽 带宽动态调整 业务优先 QoS机 制 缺乏良好的QoS机制 层次化QoS 带宽动态分配 预留 级队列 预留保护带宽的环网保 1 1 1 1LSP保护 50ms电 网络保护 缺乏良好的业务保护机制 主干保护 全保护 护 5 0m s电信级保护 信级保护 成熟度 十分成熟 十分成熟 比较成熟 技术基本成熟 商用化初期阶段 建设成本 较高 较高 较低 高 业务安全性 隔离度 高 较高 下行为广播方式 较差 较高 责任编辑 左永君zuoyongjun mbcom cn j 20 翌 09J r 鲁 9 1 纠国月 下 一业务与支撑系统 面向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全业务端到端技 术框架研究 由图2和表1可知 在客户端设备的选择上 应优先选择 IP P B X和O N U xP O N S IP终端的方式 以满足接入l MS 核心网的要求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为向企业提供IC T业 务 用户端技术应向 企业综合网关 技术发展 并应根据 接入的政企客户的特点 推动厂家为移动运营商定制合适的 终端类型和端口配比 2 传输接入层技术选择分析 传 输 接入层技 术 的选择重点考 虑业务安全性 隔离 度 QoS管理 以及接入成本这几方面的因素 具体分析见 表2 P TN和PON技 术将作为今后的主流接入技 术 用 MST P P T N 光纤直连方式接入政企 用户的成本高 适合 高端集团客户和少量中端集团客户的接入 对于大规模 的中 端集团客户 建议采用其他成本较低 的方式接入 见表3 表3传输接入方式选择策略 选诚 术 光璧 fr直连 i 垂 台 高 业务类型 M 8 r P G P O N PT N 隔离度接 入要 求 中 高靖政企客户 低精斑槲 末窿宽带用户 推荐方式 辅助方式 3 核心网 业务平 台选择分析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 表4 l MS是未来网络的发展 目标 F MC的核心是3GP P与T ISP AN共同制定的IMS NGN 中 窄带软交换将长期存在 提供固定话音业务 宽带业务 将并入标准的IMS体系 表5核心网 业务平台选择分析 核心网 业务平台 业务实现能力 后续扩展性 可实现点对点 点对多点实 IMS网络 时 非实时的多媒体业务 未来网络演进的 目标 支持 多种接入手段 2G核心网 现 提 供2G网络 的语音和增值 lk 随着2G核心网的 务 l k务提供方式复杂 不 演进 需要考虑 有 lk务平台 灵活 与IMS系统的融合 由表5可知 对于核心网 业务平台 IMS网络是第 一 选择 3 3整体技术选择框架 根据对用户端 接入层以及核心 网的技术分析和 比较 从长远考虑 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应选择面向未来发展的宽 带化 f P化 的技术手段 应具备向企 业提供融合通信类业务 的能力 进行端到端设备组网规划时 用户端到核心层的设 备应互相匹配 尽量减少协议转换设备的使用 综上所述 面向全 业务运营的整体技术框架选择分析如 图3所示 表43GPP核心网未来发展趋势 t m 女 j i 规范溃进 R4 m 射殖g Q 涎 f S I臼 俄耀笼 i F鹈j M a mSl t 一 R7 协e 007 釉80 一 与R99J 同 HSD P A H S U P A HSP A L T E Radio 384 k 2M 384k 14 4 M 5 76M门4 4M 10M 28M 50M门00M 引入MSCser ver实现控 IP化增 强 语音业务与IMS业务的 C SCor e 无明显改进 C S域 与l MS域的更好融 合 制承戟分离 Iuoverl P MS CPooI 捌 绑 引入HSD P A后的吞吐量 QoS增强 独立P D F 策略执 行和基于流 的汁 简化 删络结构 实施SA E P SCor e 与R99 H同 和QoS增强 G GS N支 持IMS 开放Gq接口 费 引入PCR F G x Rx E PC QoS和计费能力增强 NA T IMStr ansit IMSCore 没有 引入 引入IMS基础结构 Comm onIMS WL A N互通 IBCF SID GR U U 3G语音分组域高速 IMS域非实时多媒体 l MS域实时多媒体 lk务 固定 移动融合 lk务 IMS集 中业务IC S 新业务 VC C 电路交换神IIMS MMS C IS B P N M Inter net接入 业务 MB MS业务 组 合C SI JMSCA T S L MJ 墨E嘉静 责任编辑 左永君 zuoyongjun mbcom cn 面向中国移动 的政 企客户全业务端到端技术框架研究 一业务与支撑系统L 中 低 要求 客户端设备选择 接入技术选择 厂 核心 业务层技求 8D H Pr忖设备l l 裸纤业务I 选择 曲议转化器P 一 l P T N H专线接入l P BX 卜 一 S D H I I 2G 3Gfit iq 企业内部局域隅l 裸 纤 lCMNet 纽弼设备T0 IP P B XE 二 I I VE T P D H b 力 引IM8 P T N M IP P B x 卜 2G J3G拄心弼J 企业内jR曷域同I 纽罔设备r 一 刁 GPON I 勺 cI I INet O NU GPO N IIMS 优先选择接入MS同络的 PON技术应成为全业务接 依托I MS罔络提 供 用户端设备 酌量主要的手段 融合通信类 生务 图3全业务端到端 网络组网技术选择框架 4结语 随着中国电信行业全业务运营竞争的铺开 中国移 动 除了关注业务市场的快速 变化 关注 网络技术的发展 加 强网络 规划以及网络建设之外 需要 从 更加系统 的角度来 融合看待业务市场 和网络建设 同时也需要 更加 完善自身 以及与全业务运营相关的工作 管理流程 技 术 支撑流程 阿 黄玲 工程师 本科毕业于浙江 工业大学 现 任职于华信邮电咨 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期从 事G SM GP RS核 心 网规划设计 已 发表丈章多篇 责任编辑 左永君zuoyongjun mbcom crl 适用场 景 不需业务平台 提供业务能力 需要借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