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难点症状辨析.doc_第1页
精神病难点症状辨析.doc_第2页
精神病难点症状辨析.doc_第3页
精神病难点症状辨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病学病理学难点症状辨析一、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异常?答:需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纵向比较,与其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是否有明显改变;横向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有显著性,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定限度;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避免主观片面。二、如何理解感觉、知觉及感知综合障碍?答:感觉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形状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某一事物的不同属性在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所形成的总的整体印象。如果感觉或知觉体验与外界客观事物或事实不相符,则分别称为感觉障碍或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正确感知,如知道是某个人或某种动物等,但对该客体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颜色、形状、距离、位置等,却产生错误的感知。三、如何理解内感性不适、幻触与内脏性幻觉?答:内感性不适属于感觉障碍,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服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蚁爬感、游走感、挤压牵拉感,常部位不明确,性质模糊甚至多变,多见于各类神经症、躯体化障碍、抑郁状态及精神分裂症。幻触,又称皮肤与粘膜幻觉,患者可清晰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样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也可有性器官接触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内脏性幻觉属于知觉障碍,是指患者感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异常体验,如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等,部位及性质比较明确,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及被害妄想等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四、何谓幻觉?常见的幻听分为哪几类?答: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之一。幻听既有言语性幻听,也有非言语性幻听,临床上常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具有诊断意义。依据幻听内容,常可分为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及命令性幻听。幻听常可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五、简述真性幻觉及假性幻觉的鉴别要点。答: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及假性幻觉。真性幻觉的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病人常叙述是亲眼所见或亲耳听见的,因而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假性幻觉的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且存在于主观空间,如脑内或体内,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假性幻觉更具有诊断价值。六、简述机能性幻觉与反射性幻觉的鉴别要点。答:机能性幻觉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如患者在听见闹钟声音的同时听见有人议论自己,常见的是机能性幻听。反射性幻觉是指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见广播声音的同时看到播音员站在自己面前。七、正常人思维具有哪些特征?答:思维是指人们将感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整个心理过程。正常人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及实践性。八、简述思维迟缓、思维贫乏及思维中断的鉴别要点。答:思维迟缓是指联想抑制和困难,联想的速度减慢及数量减少,患者自感思考费力,反应慢,脑子不灵了,记忆力及注意力减退,客观上表现为言语缓慢、语量减少、声音低微、行为动作反应迟缓,常见于抑郁症。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和词汇的贫乏,患者自感脑子空洞无物,没什么东西可想,患者常沉默少语,谈话内容空洞单调,回答问题简单,甚至对一切问题都回答不知道,常伴有情感及意志行为的变化,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发育迟滞。思维中断是指联想过程的中断,患者在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九、如何理解妄想?答: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妄想具有以下特征:病理性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妄想内容以患者为中心,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患者的个人利害有关;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十、简述妄想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答:妄想按其起源及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及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常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及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包括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常在疾病的早期出现,结构不太系统,逻辑性差,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或是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一般较原发性妄想系统,有一定逻辑性,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按妄想的结构可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系统性妄想是指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的妄想;反之则称为非系统性妄想。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及嫉妒妄想等。十一、试述妄想与超价观念的鉴别要点。答: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虽然病理性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仍坚信不疑,并影响患者的情感及行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解释不能使患者改变想法,常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及现实基础,而没有逻辑推理错误,解释、环境的变化或时间的变化可以使患者改变想法,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十二、试述常见原发性妄想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答:原发性妄想不是建立在感知觉障碍基础上,也不是认识和领悟能力障碍,而是一种直接的、突然的、无中生有的、十分明显的、坚信不疑的妄想体验。包括妄想心境、妄想知觉、妄想表象及突发性妄想等。妄想心境是指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与他有关,患者因此出现焦虑紧张、惶恐不安;妄想知觉是指患者对正常出现的知觉体验突然赋予妄想性意义,正常知觉与妄想性意义之间无法联系,且无法理解;妄想表象是指患者突然产生一种记忆表象,接着对之赋予一定的妄想性意义;突发性妄想是突然产生的一种妄想,令人无法理解。原发性妄想体验仅见于妄想开始形成之时,妄想一旦形成,经过推理演绎可派生成若干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体验也即消失。原发性妄想体验常见于急性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十三、如何理解注意及注意障碍。答:注意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特点;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对象鲜明而清晰。注意可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指对现实目标的主动指向及集中的精神活动,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及既往体验有关。被动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由于外界或内在的刺激而引起的被动的指向及集中,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注意障碍可分为:注意强度方面的障碍:注意增强及注意减弱;注意范围方面的障碍:注意狭窄及随境转移;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注意涣散及注意固定。十四、简述遗忘的常见分型及其临床表现。答:遗忘是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历,常可分为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及界限性遗忘。顺行性遗忘是指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常常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所致,如脑震荡及脑挫伤患者。逆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紧接着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也常见于脑外伤及急性脑血管疾病。上述两种遗忘阶段的长短及预后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界限性遗忘,又称为心因性遗忘,是指把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遗忘的发生常与强烈的精神刺激及情绪的波动有关,遗忘的内容具有高度选择性,常与强烈的恐惧、愤怒及羞辱的情景及场面有关,多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十五、试述错构及虚构的鉴别要点。答: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将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时间、地点或人物上出现错误记忆,并自以为是,信以为真,患者对于张冠李戴的事情常有生动的描述,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常见于脑外伤、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动脉硬化症等。虚构是指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填补记忆缺损,常在严重记忆障碍的基础上产生,患者也常常不能记住虚构的内容,因而内容是多变的,并且易受环境及交谈者影响,可以利用交谈者提供的各种素材,结合记忆的残余构成虚幻的故事,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十六、何谓遗忘综合征?答:遗忘综合征又称为科萨科夫综合征(Korsakovs syndrome),它的特点是近记忆障碍(识记)、顺行性遗忘或逆行性遗忘、虚构或错构、定向(尤其时间定向)障碍。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或严重智能障碍。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十七、试述智能障碍的分型及其临床表现。答: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中毒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痴呆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人格的全面受损,通常发生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8岁以后),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症状及精神症状,根据病变的性质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十八、何谓假性痴呆?常见的假性痴呆有哪些?答: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常见类型有: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功能降低,表现出类似痴呆早期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明显抑郁体验可予以鉴别,抑郁缓解后智能可完全恢复。十九、如何理解定向力?答:定向力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时间定向包括对当时所处时间的认识及年、月、日的认识;地点定向是指对所处地点的认识,包括街道、楼层及毗邻关系等;人物定向是指辨别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自我定向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或脑器质性精神病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时。此外,精神病人尚可出现双重定向,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判断或解释。二十、如何理解情绪、情感、激情及心境?答:情感(affect)及情绪(emotion)在精神医学中常作为同义词,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相应的内心体验,情感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原始的、低级的情感逐渐发展成为复杂、高级的情感,原始情感常与本能欲望有关,而高级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激情是指突然产生的、猛烈而爆发的情感,如愤怒、狂喜、绝望等。心境(mood)是指一种较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它是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通常所说的情感障碍就是指心境障碍。二十一、试述焦虑与恐惧的异同点。答:焦虑(anxiety)是指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在缺乏相应客观因素或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患者感到顾虑重重,紧张不安,来回走动,搓手顿脚,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可出现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等,常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等疾病。恐惧(phobia)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病态的恐惧是一类不以人意志愿望为转移的恐惧情绪,病人会对一些本身不具有威胁性的物品、环境或活动产生一种极度紧张恐惧的心情,虽然患者能意识到这种恐惧感是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摆脱,并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常见于恐惧症,也可见于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恐惧症患者常有明显的焦虑,且焦虑程度较重,脱离恐惧对象后,焦虑情绪会减轻。二十二、简述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鉴别要点。答: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患者均可表现为言语动作的减少、兴趣减退、意志减退及人际关系的疏远,但两者的本质不同。情感低落是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患者外部表情愁苦,双眉紧锁,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内心深感痛苦,悲观绝望,觉得一无是处,甚至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常伴有明显的思维迟缓,言语动作的减少,以及食欲减退、早醒等生物学症状,常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反应性抑郁及更年期抑郁。情感淡漠是情感反应的减弱或缺乏,患者外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对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自身前途及周围发生的事情均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它是精神分裂症晚期常见的症状,也可见于痴呆病人。二十三、如何理解情感不稳、易激惹性及情感倒错?答:情感不稳是指情感反应(如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极易变化,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幻莫测,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情感不稳可以是性格的表现,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地系敢恢纸先醵中那樾髯刺且欢问奔淠诰窕疃幕颈尘啊档那楦姓习褪侵感木痴习?span lang=EN-US二十一、试述焦虑与恐惧的异同点。答:焦虑(二十三、如何理解情感不稳、易激惹性及情感倒错?答:情感不稳是指情感反应(如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极易变化,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幻莫测,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情感不稳可以是性格的表现,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的情感不稳则是精神疾病的表现,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易激惹性是指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常见于疲劳状态、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情感倒错又称情感不协调,是指情感反应的性质及强度与其内心体验或所处环境不相协调,甚至恰恰相反,如听到高兴的事反而感到悲伤,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十四、如何理解情感高涨与欣快?答:情感高涨是正性情感增强的表现,表现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心情特别愉快,自我感觉极其良好,言语动作增多,思维敏捷,这种情感的高涨有时不稳定而表现为易激惹性,并且患者的乐观情绪具有感染性,可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见于躁狂症。欣快的表现有时与上述类似,但欣快一般是脑器质性疾病出现的快乐心情,患者常有一定的智能障碍,因而患者的外部表情常给人一种呆傻、愚蠢的感觉,表现比较单调刻板,并不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二十五、如何理解意志的概念?常见的意志障碍有哪些?答: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及行为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影响,认识活动是意志的基础,情感活动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具有指向性,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推动意志行为的力量;意志具有目的性,有明确的目的,意志行为的毅力才愈坚定;意志具有自觉性,为实现现实目标,必须果断地付诸行动,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意志活动才具有现实意义。常见意志障碍可分为:从量的方面分:意志增强及意志减弱。意志增强是指意志活动增多,通常是在病态情感或妄想支配下,患者可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常称作病理性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是指意志活动减少,患者表现出动机不足,缺乏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以致意志消沉、不愿活动,严重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常见于抑郁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从质的方面分:意志缺乏、犹豫不决及意志倒错。意志缺乏是指意志活动的缺乏,表现为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的督促和管理,严重时本能要求也缺乏,行为孤僻退缩,常伴有情感淡漠及思维贫乏,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及痴呆;犹豫不决是指遇事缺乏果断,反复考虑仍不知如何是好,有时甚至对同一事物同时表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矛盾意向);意志倒错是指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容许,以致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使人感到难以理解。二十六、何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有哪些类型?答: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多种形式的兴奋,通常可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及非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见于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躁狂性兴奋:指行为动作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与环境密切联系,行为具有目的性、可理解性,可引起共鸣,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一致的,给人以感染力,多见于躁狂症。青春性兴奋:指行为动作与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同一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行为动作无明显目的及指向性,以致杂乱无章,不可理解,本能意向可能增强,严重时出现意向倒错,整个行为动作显得愚蠢幼稚、荒谬离奇,不能引起共鸣,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紧张性兴奋:常与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兴奋常突然发作,强烈而粗暴,具有冲动性,往往无端攻击他人或毁物,既无明确原因,也无明确的目的和指向,使人无法捉摸,难以预防,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器质性兴奋:行为动作杂乱,带有冲动性,甚至可出现攻击性行为,日常活动常常缺乏目的性,这类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思维活动迟缓,情感脆弱不稳,易激惹,可出现欣快,也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患者。二十七、何为木僵状态?常见有哪些类型?答: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轻度木僵称为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解大小便。木僵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紧张性木僵:是紧张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类运动性抑制表现,木僵程度不一,轻时言语、动作及行为的显著减少,呈亚木僵状态,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呈典型木僵状态,僵住不动。在木僵基础上,有些患者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保持很久不动,这种现象称为腊样屈曲。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姿势,患者也可维持很长时间不动,称为空气枕头。患者意识一般清晰,对外界仍能感知,事后能回忆发作过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心因性木僵:是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出现的普遍抑制状态,病人的活动显著减少,呆滞、缄默、拒食,甚至呈现僵住状态,躯体方面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及瞳孔的变化,可有轻度意识障碍,一般当环境改变或外因消除后,木僵症状就可消失,事后患者常不能完全回忆。抑郁性木僵:常由急性严重抑郁引起的,患者反应极端迟钝,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且缄默不语,在反复劝导或追问下,有时对外界刺激尚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点头或摇头,在木僵之前、之中及之后尚有抑郁情绪表现,有时有消极观念或行为,病人的表情或姿势与其内心体验是一致的,常见于抑郁症。器质性木僵:常见于脑炎、脑肿瘤、癫痫、脑外伤或中毒的患者,病人可呈木僵或亚木僵表现,此外,患者尚有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病史或体征。二十八、试述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答:意识是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起重要作用。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清晰度下降、迟钝,感觉阈值升高;注意难以集中,记忆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遗忘;思维迟钝、不连贯;理解困难,判断能力减低;情感反应迟钝、茫然;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意识障碍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及自我意识障碍。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可分为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及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可分为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及人格转换。二十九、何为意识混浊、朦胧状态、谵妄状态及梦样状态?答:意识混浊属于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的意识障碍,又称反应迟钝状态,患者对外界刺激的阈值明显增高,病人多处于半睡状态,表情呆板、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注意、记忆、理解均有困难,除强烈刺激外,很难引起反应,能回答简单问题,对复杂问题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在,也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吸吮及病理反射。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朦胧状态属于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指患者的意识范围狭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的下降,意识活动集中于较狭窄而孤立的范围以内。患者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知觉,以及复杂连贯的复杂行为,但对此范围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进行正确的感知和判断。表现为联想困难,表情呆板或迷惘,也可表现为焦虑或欣快,有定向障碍,片段的幻觉、错觉、妄想以及相应的行为。常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遗忘或部分遗忘。多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脑外伤、脑缺氧及癔症。谵妄状态属于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情境,如昆虫、猛兽等。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段妄想。患者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多数患者自我定向力完整而周围环境定向力丧失。谵妄状态往往呈昼轻夜重。持续时间从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清晰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以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以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多见。梦样状态是指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患者完全沉溺于梦境与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这种梦境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段,并与富于情感色彩的幻想交织在一起,患者往往成为梦幻事件的实际参与者,有时也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常有假性幻视和幻听,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事后可有部分回忆。常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癫痫性精神障碍。梦样状态与谵妄状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假性幻视为主,其内容以想象性、神话性题材的场面和既往生活的某些场面为多,其所体验的事件多相互衔接而形成连续性情节,并且病人往往以幻想事件的参与者身份出现;后者则以真性幻觉为主,其内容多为动物、昆虫或战争等个别场面,病人仅仅以旁观身份参与其中。三十、如何理解自知力?答: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态并愿意接受治疗称为“有自知力”;否认自己的病态并拒绝接受治疗称为“无自知力”;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有部分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他们常常否认有病并拒绝治疗,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患者的自知力会逐渐恢复,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神经症患者常有自知力并主动求治。三十一、试述康-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答:康-克(Kandinsky-Clerambault)综合征,曾称精神自动症,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及意志等多种病理现象。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症状,包括大量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思维鸣响以及系统性被害妄想、被洞悉感、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症状组合。异己体验是反复出现而持久的,形式多种多样,思想、情感和肢体活动的异己体验均常见,患者会感到其精神活动脱离了自己意识和意志的控制,受外力作用的影响,认为某些精神现象与行动的出现是外界强加的,与自己人格不相符。常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一种表现形式,病程长,缓解不完全。三十二、试述急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答:急性脑病综合征多继发于急性脑器质性疾病或急性应激状态,是综合医院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急性全面性认知功能障碍,可从轻度感知迟钝和理解困难,经过错乱谵妄,到严重昏迷。可伴有急性精神病表现,如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紧张综合征、类躁狂或抑郁状态、恐怖性错觉或幻觉、片段妄想、攻击行为或逃避行为等,一般持续数天。三十三、试述慢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答:慢性脑病综合症主要由慢性器质性疾病引起,也可由急性脑病综合征迁延而来,主要表现为痴呆,全面的精神功能障碍,记忆、思维及智能的减退,明显的人格改变。可伴有精神病症状,如抑郁状态、类躁狂状态及类精神分裂症样表现,病程缓慢进展,后期可有高级皮质功能的一些障碍,如失语、失用、失认、计算及构图困难等,预后较差。三十四、试述脑衰弱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答:脑衰弱综合征是指发生于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时的类似神经衰弱情况。患者主观感受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以前额为主的头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对声光敏感、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易疲劳、精神萎靡、焦虑及多梦等,并有多汗、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情绪不稳或失禁,上述症状具有波动性,衰弱以下午或晚上明显,经适当休息后可减轻,多见于躯体疾病初期,恢复期或慢性躯体疾病的过程中。三十五、试述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答:紧张综合征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一组常见症状,它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前者常有违拗症、刻板言语及动作、模仿言语及动作、腊样屈曲等症状,紧张性木僵可持续时间较长,无原因地转入紧张性兴奋。紧张性兴奋持续较短暂,往往是突然爆发的兴奋激动和暴烈行为,然后进入木僵状态或缓解。紧张综合征多发生在意识清晰基础上,少数在梦样意识障碍背景上产生。精神分裂症(来源:华夏精神病网)-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具有思维、情感、感知、行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分裂”,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多次发病者会转入慢性状态,一般无意识和智能障碍,本病为各种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占一般住院精神病人的一半以上。1临床特点(1)起病多在青壮年,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6。(2)目前病因不明,但有明显遗传倾向。(3)患病率高,城市为0.61,农村为0.34。(4)精神症状多样,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障碍为主,整个精神活动体现出不协调,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5)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一般病人都不能认识和承认自己有病,不愿配合诊治。(6)病程多迁延,时常反复,逐渐发展,很少有缓解完全的间歇期,如不积极治疗,除极少数患者可自发缓解外,大部分病人可呈精神衰退和性格、人格改变。2诊断要点(1)多在青壮年起病,也可起病于儿童期和老年期。(2)部分病例家族中有阳性精神分裂症病史,病前性格多内向,少语孤僻,敏感多疑,依赖性强,好幻想等分裂人格特征。(3)发病前部分患者有明显精神诱发因素,如家庭不和睦,失恋,工作受挫等,随着病情发展,精神症状远离精神刺激因素。(4)症状在下述情形中至少占有2项,不典型者则至少具备3项:联想障碍,思维散漫,或破裂,或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思维内容贫乏。妄想,内容自相矛盾,荒谬离奇,或两个以上毫无联系的妄想,或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情感障碍,情感明显不协调或情感倒错。幻听,具有评论性幻听,或争论性、命令性幻听、或声音来自脑中所想或体内某一部位。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或怪异愚蠢行为。被动体验或被控制体验。被洞悉感(内心被揭露感)或思维播散。思想插入,或思维被夺,或思维中断。(5)疾病达到精神病性程度,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社会功能明显受累,或无法与之进行有效交流,患者自知力不全或丧失。(6)病程标准要求不小于3个月。精神分裂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可按其临床占主导的症状分为若干类型:一、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本型又称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型的特点可以用一个“疑”字概括,以一种或几种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幻觉,约占各类型的2550。1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男女无明显差别。(2)多呈亚急性。(3)病前常有敏感、猜疑等偏执人格特点。(4)以一个或多个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妄想相对持久,但一般不系统,有泛化现象。(5)大多数病人几种妄想同时存在,常见的为被害妄想与夸大妄想,也可以涉及嫉妒、关系、出身名门、特殊使命、宗教、自罪等妄想内容。(6)常伴有幻觉,尤其是幻听,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内容多使其不愉快,如讽刺、批评、威胁、命令等,亦可出现非言语性幻听。(7)在妄想支配下,恐惧、愤怒、易激动等情感反应也较为常见,还可出现攻击行为、自伤、自杀等举动。(8)预后较其他亚型,相对良好,部分病例保留较好的职业功能及独立能力。2诊断要点(1)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专注于一种或几种妄想,或常有幻觉。(3)妄想或幻觉必须突出,妄想几乎可以是任何类型,但最典型的是被控制、被影响或被动妄想,以及各种形式的被害妄想。常表现为几种不相适应的对立性妄想,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也可伴有其他幻觉。二、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又称紊乱型或解体型精神分裂症,本型的特点可以用一个“乱”字概括,以言语、行为和情感的紊乱为主要临床症状,发病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占各类型的1520。1临床特点(1)多始发于1525岁,男女无明显差异。(2)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症状丰富多变。(3)病前性格多为孤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