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doc_第1页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doc_第2页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劝学》3拓展资源4《师说》结尾的教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结尾的教学吴忌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2.6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师说仍是必读课文。保留并且精读师说是有道理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师说是其宣言性的典范作品。韩愈同时作为政治家,师说对社会时弊的批判深刻非凡,他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即使到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韩愈的深刻思想所折服。当然,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来说,师说对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贡献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是文章分析解读的背景。我们分析课文,在解读文言词句之后,必须把握的是作为“说”的文体,即议论的艺术。其论证方法、结构技巧、丰富的语气表达,才是学习的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并通过诵读,领悟古文运动领袖的语言才华、作文主张。基于此,一般教师教学与赏析的重点在前面四节,认为结尾一节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仅仅说明写作的缘起,有如一篇文章之后的后记或跋。这或许不无道理。本人通过多次教学,终于另有新的领悟。我认为不能忽略或轻视师说的结尾,而应该深究其在“达意”与“结构”上的重要作用。从某一视角来看,文尾才是师说的“文眼”,忽略了这一“文眼”,则全文有如未点睛之龙,仅仅形似而已,缺乏飞动的神韵了。诚然,师说前三节已完成了对“师”的定义,对“孰能无惑”的推论,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耻学于师”的批判,概定了“师”的作用、职责范围、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颇有见地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完成了他对“从师”这一社会问题的思想表述。就一篇议论文而言,先提出问题,进行正面论述,得出论点;再分析问题,批判时弊,使用对比论证,逐层深人,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剖析,肯定与否定,观点鲜明。其间从“嗟乎”到“呜呼”,表达了韩愈的悲愤,感情强烈而真挚。他,是在以一颗炽热的心关爱当代社会的前提下,对社会时弊进行批判的。论证逻辑严密,层次清晰。但当时年纪尚轻的韩愈,犹恐读者未能信服,搬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作事实证据,“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并引述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作理论论据。这一层议论,将“师道”递进到真理的高度,使人不得不信,从师学习,“道之所存”乃“师之所存”,千古一理。谁违反了,都是“惑矣”。而此,才再次得出结论,完成对“师道”的论述。文章论说充分,结构完整,无可挑剔。而作者文意未尽,文尾补叙二言,“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一般分析文章或者教师教学都认为,此节文字说明了作文缘起,鼓励自己的学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有文章分析道,“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如此分析,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必定不能明了韩愈的本意,也看低了韩愈这位年轻气盛的社会批评家和文学改革家。我认为应该继续深人剖析,挖掘出以下“达意”与“结构”上的深层含义。一、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全文最重要的论据,在结构上,是对前文论述的再递进。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对“今之众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虽然完成了论述,但也许还会有人诘问,古之圣人毕竟是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如此未必就错。而李蟠作为一个活人以“好古文”“学于余”作证,这一“人证”威力无穷,足以让任何反诘者哑口无言。我们分析师说的论证层次,论证方法,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也是“惑矣”。二、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真正明确全文的主旨。韩愈真正要表述的观点并不在前文,而恰恰在于此。前文无论是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还是批判“耻学于师”的时弊,都不是韩愈要宣言的核心内容。请问,“道之所存”,什么“道”?“从而师之”,从谁而“师”?“师之”的内容是什么?前文没有表明,而恰恰在看似附言的文尾表述得十二分清晰。什么“道”?“古道”!从谁而师?“好古文”乃其一,“学于余”乃其二!“师之”的内容是什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还有如何学习呢?一要“不拘于时”,二要“好”,三要“通习之”。韩愈解答这些问题才是立意作文的核心。这并不是因为李蟠是韩愈的得意门生,挟私爱一“嘉”一“贻”的事。三、对“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的宣言性典范作品的解读,不能放弃深度、高度和广度。作为师说一文,由“古之学者必有师”起笔,江河直下,气势非凡。韩愈讨论的“师”,是广泛的,深刻的,博大的。我们必须知其人,识其世,明其意,读其文。有唐一代,韩愈不可能是一个专于作文技巧的专业作家,也不是囿于书斋的教书先生。他首先是一个关注社会,企图变革社会的政治家、改革家。这是今天读者解析师说必须站到的高度。师说一文,重要的是它的政论色彩,其次才是文思语气。文学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问题。说清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关注社会的热情、剖析社会问题的力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透彻审美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教书即育人。四、“年十七”,也是必须加以分析的重要话题。师说一文,举出“李氏子蟠,年十七”,年龄与他的学习成绩同时成为“从师”的证据。李蟠可谓少有大志,学习得法,成绩优异。“不拘于时”是其独立的人格。学生的个性问题、品格问题、意志力问题,都是教育学的重要论题。而作为论据,李蟠的学习正好反讽了“彼与彼年相若也”“小学而大遗”等时弊,印证了“闻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