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专题评估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5邯郸摸底)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答案b解析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王的调遣,派兵随周王出征等,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应选b项。2(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abcd答案a解析春秋把诸侯召见天子记载为“天子狩于河阳”,这属于春秋笔法,同时也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对这样的史料应该辩证地看待,明显不正确。3(2015吉林一模)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答案d解析从材料“最早的姓氏,姬、姜、嬴、妫等”可以看出都有“女”旁,结合史实,分析原因,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a、b、c三项与题干不符。4(2015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世袭制c察举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a项是周朝地方制度,b项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c项是汉朝选官制度,都与题意不符。5(2015沈阳)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代的宗法制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c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答案d解析材料中“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信息中的“天”是主宰嫡庶身份的关键,故本题选择d;a、c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宗法制内涵。6(2015哈六中)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答案a解析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由于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7(2015张家界模拟)在中国历史上,全国各级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其历史源头应当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自己封国内享有统治世袭权、分封权,因而与周天子不是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秦代郡县制,郡守、县令都要由皇帝任免,符合题意。8(2015廊坊模拟)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通判 b御史大夫c太尉 d监察御史答案b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最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给选项中的官职均具有监督职责,但最早的是秦朝的御史大夫。故选b。9(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 b郡守 c县令 d刺史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d项正确。“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县令”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c项不正确。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不正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治理所属各县,b项不正确。10(2014盐城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d项错误。11(2015唐山模拟)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长期存在 b行政效率的低下c中央集权的削弱 d官僚政治的弊端答案d解析材料中导致“吏有封建”的原因是官和吏之间办事的不协调性,说明官僚政治存在明显的漏洞,d项符合题意。a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12(2014云南昆明联考)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贡献,意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故“只要走进历史他都将不请自来”,a、c、d与秦始皇的史实不符,故b项符合题意。13(2015邛崃)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该设计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答案a解析从材料“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所以应选a项。14(2015揭阳市)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它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a科举制度 b君主制度c分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该制度是连接政治和社会人才的纽带,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以及儒家意识形态的传承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由此可知只有科举制才有这样的功能。所以选a。15(2015湖南益阳)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唐代()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c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d监察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即可知唐朝的监察官员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进行监督。16(2015嘉兴测试)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答案c解析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且门下省给事中不是门下省最高长官,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17(2015揭阳)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由此可知当时()a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得以强化b君权不断被削弱,相权得以强化c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d相权对君权有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在三省六部制下,敕令须经中书门下审议,而武则天未经中书等省议定,直接发出诏令,故刘袆之拒绝。反映该制度下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d项。18(2015江淮十校)据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对材料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a“封建”意为分封建国b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有效管辖地方c元代疆域比汉唐辽阔d中书省主要职责是统辖大都等腹里之地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是指由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a项正确;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知元代的疆域比汉唐辽阔,c项正确;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d项错误。19(2014华美)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朕自临御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朕”应该是()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答案c解析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秦以来的丞相制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选c。20(2015山西曲沃)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专制,防止宰相专权,明初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因政务繁忙,明成祖时设内阁作为侍从顾问机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是皇权加强的工具和表现,无法对皇权进行制约,因此d符合题意。其他几项表述正确。21(2015潍坊模拟)明置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据此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a实现了司法独立 b有利于整顿吏治c加强了地方权力 d实现了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并没有实现司法的独立,故a项错误;提刑按察使司掌“刑名”,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身兼多职有利于正风肃纪,澄清吏治,故b项正确;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本质不为加强地方权力,故c项错误;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看不出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有效制衡,故d项错误。22(2015邛崃)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答案c解析材料中“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选c项。23(2014湖北武汉调研)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说明对丞相持赞扬态度,与题干材料中“专权乱政”不符,故a项错误;“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说明宰相拥有实权,故b项错误;“皆不鉴秦设相之患”说明丞相存在权力隐患,故c项正确;“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说明宰相处理事务繁多,让六部来分担,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项错误。24(2015盐城摸底)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拾遗补缺,以备顾问答案b解析“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属于皇帝的职责,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中“参对(君主)而议政事,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监督执行,故b项正确;“秉承诏令,上传下达”属于军机大臣职责,故c项错误;“拾遗补缺,以备顾问”属于殿阁大学士的职责,故d项错误。25(2015安徽六校联考)有人认为:“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咒的约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这是西游记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的漏洞。”材料中“漏洞”指的是()a贵贱等级分明 b官员素质低下c权力缺乏制衡 d自由受到束缚答案c解析题干关键“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表明作者主张对唐僧应用紧箍咒的随意性应加以限制,政治漏洞即权力缺乏监督容易滋生腐败。故选c项。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50分)26(2015四川成都寓三诊断)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7分)材料二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7分)材料三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3分)材料四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是2000年后的近十年中,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基本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娃子嗣的“名分”、因族产祀田归属争得你死我活的现象。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比如,编太原王氏,起因是为了缅、泰华侨的热烈需求,编汾阳郭氏资料是为了郭台铭和富士康。河南新郑在中央某大报上登整版“黄帝公祭大典”消息,下面排的是29个本地招商项目。民间修家谱热调查(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指出撰修家谱的社会价值。(8分)答案(1)特征: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上经学传家(或“通晓儒学;世代为官”)。影响: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推动豪族的儒化;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或“为东汉末年的豪强割据埋下了隐患”)。(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士族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变化:祭祀中祖先地位的排列,从仅按辈分变为亦重视身份和经济实力。(3)有违材料的结论修改后的结论结论1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总结论在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柄双刃剑(4)特点:政府引导,民间积极响应;新修族谱普遍体现出时代进步的新观念,基本摆脱了传统宗法观念的糟粕;但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趋于功利化,成为招商引资、开办旅游项目的附庸。价值:有利于保存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有利于传承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任答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本题以家族为主题,纵向考查中国家族现象的演变和提取解读信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问题、研读史料的能力。第(1)问求答项为“特征”和“影响”,结合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兴起和儒学传承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宗法家族制度的变化。第(3)问考查史学素养,结论必须和材料一致,其中结论1是利用家族优势发动起义,上升到阶级斗争有拔高的嫌疑,应修改;材料信息既有正面,又有负面,而总结论只有肯定,需要修改。第(4)问的“特点”据材料分层概括,其价值则要从正面肯定,可结合时事政治的内容,适当提升立意。27(2015长郡中学)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四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越性?(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2分)答案(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4)基本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1)问,“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拱卫王室,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秦朝“裂都能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实行郡县制;“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从秦汉时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和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回答。第(3)问,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第(4)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所学可直接回答出“一”是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是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28(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4分)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的官职创设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