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河中石兽、消失的巨石、没入水中的铁牛安图县万宝镇中学:徐淮昌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 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放在冰箱中冷冻,谁先结冰?二、教学过程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2朗读课文。 指名读,评读;齐读。3师生交流: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共同争论的话题是什么?故事的起因是什么?4文中三人提出了几种寻找石兽的可能性?各自理由是什么?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表格:人物寻找的地点理由僧讲学家老河兵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5三个人的理由好像都合理,但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6指导朗读,品味人物形象(1)文中两次写到“笑”,试在“笑”前面加修饰语,读出人物当时的心态。(2)分角色朗读课文。三、拓展延伸 读下面两则新闻,然后讨论老河兵的经验完全正确吗? 消失的巨石、没入水中的铁牛。深入理解:老河兵的经验针对某种情况是正确的,但不是绝对的。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五、作业任选文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写你受到的启示。消失的巨石西双版纳的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其中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没入水中的铁牛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须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