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重读经典之《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重读经典之《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重读经典之《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重读经典之《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年度国家“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评比参赛作品)重读经典陋室铭教学设计合肥市第六十二中学 束玲玲【教材分析】1.陋室铭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修身正己”为阅读主题,以“学习略读”为学习重点。单元内五篇课文体裁多样(有散文、小说、议论文、文言文),都是表现古今仁人的嘉言懿德,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中生树立榜样力量的优秀篇章。2.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语言上,它是古代汉语,音韵和谐;形式上,它是古代特有的文体(“铭”是古代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文体),文章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内容上,通过对陋室雅致环境的描绘和主人高雅风度的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写法上,文章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运用类比、对偶、拟人等多种修辞方式,十分讲究对仗和炼字、炼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情分析与设计理念】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对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积累,能够通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诵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并很快背诵全文。此课学生已用了两课时进行学习,对文言文字层面的内容均已有了扎实的识记,对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和理解。基于学生的学情,我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文化内涵和作者心灵的探究上。以刘禹锡作品为抓手,展现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文人在入世与出世中的心灵挣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超脱和兼济天下的执着追求,将刘禹锡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刻板式符号化理解还原为一个丰满的生动的生命个体,使学生有所发现、感悟和启发。【教学目标】 1.积累知识,诵读文章,感受文言之韵。 2.品读词句,揣摩情味,体会文章之旨。3.探究心理,知人论世,领悟文化之髓。【教学重点】品读词句,揣摩情味,体会文章之旨。【教学难点】探究心理,知人论世,领悟“陋巷之乐”的文化之髓。【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触类旁通,导入课文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学生谈理解。一千多年后的唐朝,有一个文人,就是用他一生的行动在践行着这样的追求。让我们走进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板书课题,作者)二、习方法赛诵读感受文言之韵(一)活动一:“文言知识抢答赛”1.读准字音: w xn ti r d惟吾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2.读准停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读懂意思:铭、鸿儒、白丁、丝竹、案牍、何陋之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活动二:“诵读展示我最棒”1.学生自由诵读。2.教师范读,学生评价。3.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语速、语调、语气、表情、手势等。4.学生展示诵读。三、抓文眼品情味体会文章之旨(一)文章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二)品情味1.“馨”既指品德之“馨”,也指陋室之“馨”。文中哪些句子体现陋室之“馨”?明确:内容上,三个方面景美、人雅、事趣。师生交流品读文句。置疑:苔、草本为常景,文人雅士描写不多,为什么在刘禹锡笔下却成了风景?刘禹锡眼中的“鸿儒”有哪些特点?“调素琴、阅金经”让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探究陋室之“馨”与品德之“馨”的关系。 明确:相互衬托作用。托物言志写法。 3.文中的否定词赏析:两“不”对世俗标准的有力反击。三“无”:苦中作乐的积极心态,高洁傲岸的君子品格。“有”与“无”的对比,体现了作者的追求与厌恶,两相对比,突出主旨。四、谈体会探心路领悟文化之髓(一)陋室铭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你知道文章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谈背景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 刘禹锡出任安徽和州通判时,按规定,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和州知府见他傲岸不俗,对他横加刁难。先安排他住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推窗便可见浩瀚的江面白帆点点,遂写下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措惹恼了知县,他又将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门调到城北,再把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搬了家,不急不躁,新居面对德胜河,垂柳依依,他又即兴写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挂起对联依旧读书写文。知县见他仍然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知州不见刘禹锡前来赔礼道歉,命人把衙门前的青石抬去送给他,本欲羞辱刘禹锡顽固一如石头,刘禹锡写作陋室铭。(二)陋室铭乃发愤之作,文章里有没有体现呢?学生谈发现和感受。(三)讨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刘禹锡呢? 学生再谈想法。 教师补充作者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和其他诗作,与陋室铭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贬谪的凄凉、感伤、豁达、坚定交织的复杂心情,明确刘禹锡在心灵的挣扎中,最后的基调仍是乐观积极豪迈的。教师相机补充背景知识:1.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党斗争,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而刘禹锡,正是因为积极参与王叔文等人以改革弊政为目的的“永贞革新”,得罪了权贵宠臣,被先后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刺史、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其后虽两度被召还京城,但因个性耿直,以诗讥讽朝政,又被贬为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连州、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刺史,前后二十余年。刘禹锡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所以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2.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他先后被贬多地,但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民众,体察民情,清廉守政,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学生了解背景后,再谈感受。教师总结:重读经典的意义在于,剥去对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刻板式符号化解读,走进作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品读复杂的心理,领悟执着的选择。(四)拓展提升:理解刘禹锡们的选择和坚守读文亦读人。文言经典背后是作者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从陶渊明到杜甫到刘禹锡、范仲淹、周敦颐、苏轼再到今天的杨绛、巴金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历经人生磨难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伟大抱负,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执着。这群走在时代风潮浪尖历经颠簸却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统一的宝贵品质,如一轮明月高悬在我们民族文化的长空,让我们时时仰望,获得勉励。他们是用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