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doc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全诗。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吗?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插入音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二)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3.情感朗读,赛读。4.齐读。三、再读古诗,赏析内容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限,生命短暂, “不见”明君。一身才华,不能施展。可见作者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穷。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独”有什么作用?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诗人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心胸会为之一动,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第一句和第二句诗。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4.抒发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6.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们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我们刚刚体味了陈子昂诗磅礴气势,再来领略一下一代诗圣杜甫诗的豪情望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兴趣。3.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2.背诵全诗。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入: 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下来,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插入音乐) (要求: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给全诗划分节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明确喜爱 赞叹。(要求: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试着朗读。)4.将这首诗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要求: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二)品读诗歌,领悟诗情。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一直望到哪里。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2)颔联: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3)颈联: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三、再读古诗,赏析名句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明确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