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与生成的数学思维教学——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课为例.pdf_第1页
基于认知与生成的数学思维教学——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课为例.pdf_第2页
基于认知与生成的数学思维教学——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课为例.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叭4 年3 月案例点评 基于认知与生成的数学思维教学冰 以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一节课为例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钱德春 2 0 1 3 年5 月 泰州市以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以下简称教材 七年级下册1 2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为课题 举行了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 笔 者记录了参赛教师具有共性的教学片断 师 课堂伊始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 1 8 0o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 用量角器量出3 个角再相加 师 那请大家试试 学生量得3 个角的度数并相加 师 3 个角的和是多少度 生2 1 8 0o 生3 1 7 9o 生4 1 8 lo 师 怎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生4 度量有误差 师 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4 把三角形的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师 好的 请同学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拿 出来拼拼看 学生在座位上操作 师 谁将拼好的图展示给大家欣赏 生5 展示拼图1 我是这样拼的 将 A 移到 1 的位置 B 移到 2 的位置 我发现B C D 在同一直线 上 从而得到平角 由此发现三角形3 个内角的和是1 8 0 o 师 请问 看上去是平角 就能说明是平角吗 生6 不能 需要说理 师 很好 那么 怎样来说理呢 师引导学生画出图形 写出 已知 求证 结合图1 启发学生作出辅助线并板书证明过程 师 还有其他拼图的方法吗 生7 展示拼图1 仿照图1 由学生完成 教师点评 从教学活动看 有操作 有猜想 有分析 有推理 学 生也能熟练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顺风顺 水 乍一看很 符合 课程标准理念 然而 细细观察学生 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 笔者感觉还缺少了什么 诚然 由课堂上所展示的图l 1 这两种拼图 能顺利找到 证明思路 但这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过程吗 学生的所有拼图都能找到证明思路吗 他们的思维也都 顺风顺水 吗 8 a 感 l 竺 图l 其实 拼图l l 或是源自过往经验 小学已经初 步感受过 或是对课本图形的模仿 教材上正是这样呈 现的 然而 有不少学生还拼出了图1 图1 等图形 这部分学生因找不到证明方法而处于困惑与无奈之中 不知教者是毫无察觉还是视而不见 居然没有任何回 应 或许担心 纠缠 于其他拼图 花费时间多 难以完成 教学任务 殊不知 这种教学只考虑了教师的 教 而忽 视了学生的 学 以教师的 精彩表演 掩盖了学生的困 惑 纠结和无奈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能理论研究表明 教学处理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学生的成绩显著优于不相 匹配学生的成绩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出发 点 以学生的思维障碍为突破点 以课堂的 死结 与 意 本文系江苏省规划课题 初中数学 情理交融 课堂教育的实践研究 E C 2 叭3 0 1 1 的研究成果 初中版十 善幺 一万方数据 例点评 2 0 1 4 年3 月 外 为生长点 适时激发学生的 愤悱 回应学生的思维 困惑 通过问题的生成 解决与延伸 引导学生暴露和修 正思维进程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能力的发展与心 智的健全 一 学生的认知基础 教学的出发点 奥苏贝尔认为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 就是 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1 1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理 清以下问题 1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什么 3 学生拼图的意图是什么 到底能拼出哪些图 形 4 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是什么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通过测量和拼图直观感知了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 00 本节课的重点是从学生已有 知识经验出发 通过拼图活动启发学生添加适当的辅助 线 为演绎推理 即证明 寻找思路与方法 引导学生的 思维从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渡 将直观感知的结论用 演绎的方法加以证明 如何添加辅助线是教学难点 据 此 设计如下问题串 问题l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2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通过量角器测量 撕纸拼图发现结论 问题3 你是怎样拼图的 问题4 小组交流你们的作品 都有哪些拼图 你能 将这些拼图分类吗 问题5 观察你的拼图 能得到三角形3 个内角和是 1 8 0 0 吗 问题6 怎样说明 三角形3 个内角和是1 8 0 0 呢 问题7 你是如何想到添加辅助线的 在学生拼图时 要给足时间 并充分展示学生的作 品 再引导学生进行图形分类 从而归纳出图1 中 一 共5 种图形 二 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学的突破点 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它 不断修正过自己的进程 避开过弯路 绕过死胡同 重新 明确前进的方向 2 学生的思维障碍往往是教学的难 点 也是教师必须寻找的突破点 教师要围绕学习重点 难点精心设计活动 为学生的再发现 再创造提供条件 一十 7 擞叩初中版 充分展开活动过程 不断引导学生修正思维进程 1 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 仔细观察教学过程 发现 学生的思维障碍主要有 如下两点 1 如何将图l 1 与已有的模型 平角 和 平行 线 建立联系 2 对图1 和1 只有直观结论而找不到证明思路 2 如何突破思维障碍 对于上述问题 1 根据拼图的启发添加适当的辅 助线 由几何直观向演绎推理转变是关键 可以设计如 下的问题链 从拼图上看 3 个角组成了平角 就能说明3 个内 角的和一定是1 8 0 0 吗 说明证明的必要性 如何证明呢 哪些拼图能给我们以启发呢 引导学生构思辅 助线 如无学生作出则进一步启发 如图2 既然我们不能 判定B C D 是否一定在同一 直线上 即组成平角 是否 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先构造B 一个平角 怎么构造 引导 E 2 一 D 学生结合图l 延长曰c 到D 构造平角从而出现1 8 0 如图2 1 是怎样的角 从拼图看是由厶4 移过 来的 启发学生在厶4 c D 内作 1 厶4 或过点c 作c E A 日 现在只要证明什么 即证 2 曰 至此 图1 得以解决 对于图 1 学生是将 B 移至 1 的位置 C 移至 2 的位置 如图3 此时不D 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前行并提问 从拼图上看 你有何结论 曰 1 B 2 C A C 图3 进而又能得到什么 AD B c AE 曰c 要证明 鲋 曰 c 1 8 0 0 即证明什么 D A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吗 理由是什么 显然这种思路难以继续 接着 引导学生换角度思 考 我们可不可以直接过点A 作B C 的平行线呢 这样 既 关注了学生的纠结 优化了学生的思路 也渗透了模型 思想 三 学生的 死结 意外 教学的生 长点 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因所谓的 死结 而 令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3 月案例点 走进死胡同 有时还会出现教者预设之外的种种 意 外 教师应该把这种 死结 意外 作为课堂生成性资 源 引导学生 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 判断 整合信 息 随时把握有价值的 意外 展开 创造性的碰撞 推 动教学的发展 生成 3 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生长点 使 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气息 1 必须解开的 死结 由图l 1 难以找到思路 以 图1 为例 如图4 根据拼图可知 D A B C 仿照上述方法 反向延 缸D 到E 同样可以出现平角 如何 证明 鲋C B 从课堂上学生的 反应看 这种方案看似是一个 死结 学生的思维似乎 进入了 死胡同 这时 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 思考 交流 从而解开 死结 这里的问题是 1 图中与厶B 相等的 肼C 不是 B 的内错角 2 与二曰处于内错角位置关系的角厶D A B 与 曰又 不相等 矛盾与冲突之处往往就是问题突破之处 教师应启 发学生将问题与已有模型建立联系 比如 由1 8 0 0 联想 到平行线 能否把问题转化为 平行线 的模型 至此 学 生自然会将 础日与 鲋C 的位置对调 问题很快转化 为图2 的情形 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案 有时需要通过转换视 角 另辟蹊径 调整策略 从而 避开弯路 绕过死胡 同 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有些问题暂时还无法解决 随着知识 思想和方法的积累 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 思路和新的策略 经过这个思维过程 我们不仅突破了 难点 解决了疑点 学生还收获了数学探究的途径 策 略 方法与规律 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更铸就了坚定 信念 直面困难 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 邂逅美好的 意外 在探索证明思路时 有学生提出 如图2 延长曰C 到 D 由 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 和 得到厶4 C D A 曰 而厶4 C D 曰甜 1 8 0 0 从而 得到厶4 曰 日c A 1 8 0o 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性教 学资源 然而教师却以一句 这属于循环论证 打断了学 生的回答 继而转入自己预设的方案继续前进 在课后 教师交流中得知 外角问题属于定理的推论 安排在后 面讲 课件已经设定好了流程 教师担心打乱了顺序无 法收场 学生对 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 角的和 早已熟悉 但这个结论从哪里来的 与 三角形 内角和定理 是什么关系 学生认识并不清晰 当 意外 出现后 教师 不要急于否定或批评 而是要尊重 呵护 善待 构建新的对话 让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 4 1 接着 趋势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必然会搜索枯肠 寻 找理由 此时学生的认知处于冲突状态 思维也高度集 中 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激发 教者趋势点拨 根据图2 的辅助线得 1 厶4 2 曰 从而有厶4 C D 厶4 B 这其实是在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过程中得到 的结论 至此 学生对两个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目了 然 这样增加了思维含量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无痕 地渗透了 公理化 数学思想 智慧地将课堂的 意外 变 为教学的生长点 教学必须有预设 只有预设 才能把握住教学的目 标内容 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课堂教学的进程 教学 又是生成的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 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 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先生语 所 以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出发 抓住课堂上 的每一个契机 捕捉来自学生的课程资源 引领课 堂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中迸发出思维火花 由此发展 自己的教育智慧 这既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智慧 也是 对学生的尊重 教者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完成 规 定动作 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的 再发现 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完成 自选动作 不只是 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可能性给予恰当的回应 引导学生学 会 避开弯路 绕过死胡同 完成 再发现 的曲折过 程 6 还要关注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 美 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 认知观点 M 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9 4 2 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