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分析.doc_第1页
政策法规分析.doc_第2页
政策法规分析.doc_第3页
政策法规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对校园暴力的政策法规分析一、“校园暴力”的界定(一)校园暴力的事故化针对校园暴力恶化的趋势,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不少维护校园安全的规定。例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2004年)、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2005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等,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加强了有关校园安全的规定。但上述法规文件均未使用“校园暴力”概念。这似乎是一种有意的回避。还有一个例证是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在2006年7月17日提请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第22条第一款规定中,曾经有“学校应当建立校园安全制度,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以及其他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的表述。明确使用了“校园暴力”一词。但是在当年12月正式通过的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该款规定中“校园暴力”这一术语却被删除。与回避校园暴力这一术语紧密联系的另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校园暴力这样一种以“故意侵害”为典型特征的现象被作为一种“事故”来对待。“事故”是“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而因矛盾激化所引发的“伤害”显然是一种“故意侵害行为”。这一规定的矛盾之处显而易见。类似的校园暴力“事故化“的现象是我国有关校园安全法规的基本立场。例如2002年8月发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第九款明确把教师体罚学生引起的伤害作为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类型。2006年6月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也实际将重大校园暴力事件纳入“突发安全事故”的一种类型。虽然校园事故与校园暴力同属于威胁校园安全的主要因素,但两者在性质、恶性程度、危害、后果、责任认定、处理程序、防治对策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的防治政策、法规的出台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导的。不管政策与法规制定者的用意如何,不容否定的是:这种将校园暴力“事故化”的方式,客观上会起到回避教育部门和学校责任,掩饰校园暴力现象的严重性,不利于校园暴力防治的负面作用。表明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缺乏直面校园暴力这一已经十分严重的校园问题的勇气。当然,在其他国家,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例如美国学者Schwartz的研究发现,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暴力的态度存在着一种“鸵鸟综合症”虽然公众普遍认为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是学校管理人员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一方面担心人们会排斥带有不安全标签的社区和学校。另一方面则担心会因为没有维护好校园安全而受到指责。(二)校园暴力的构成要素大体上可以把校园暴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要素校园及其合理辐射区域空间要素即发生在何处?校园暴力的范围不局限于校园内,校园周边地域也成为校园暴力滋生场所,因此,校园安全应该包含校园及周边合理辐射区域。校园合理辐射区域可从三个角度去界定:(1)与校园秩序和师生安全密切相关的校园周边区域,参照我国目前校园周边秩序管理的法律法规,校园周边的认定大体可采用200米原则。当然,这只是一个参照的系数,不能予以绝对化;(2)是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延伸至校外的空间,例如统一开展学生实践活动,集体活动的校外区域;(3)是学校监护责任与家长监护责任转移的过渡区域,这一般是指学校放学、放假后,学生返家时校门与家门的连接地域。如果超出了上述校园的合理辐射范围,则不宜界定为校园暴力的范畴,否则容易过度扩充校园暴力的外延。例如,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国家教委、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1996年)规定:在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以内,不得开设酒吧间、歌舞厅、录像室、台球室、电子游戏室,各地要严格按此规定执行,已有的要坚决拆除。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年第52条规定: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主体要素学生、教师、外来人员主体要素即谁是加害人?校园暴力的主体要素,即校园暴力的实施者或者说加害人。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倾向于定校园暴力的实施者为未成年学生,但在我国大陆地区,校园暴力具有明显的“外侵性”特点和“师源性”特点,即大量对未成年学生造成严重伤害的暴力侵害均来自校外侵入人员和学校内的教职员工。从维护校园安全的角度出发,这种仅将校园暴力实施主体界定为学生的观点是不适当的,因此,我们主张校园暴力的实施主体除了学生外,还应当包括教职员工(统称教师)和校外侵入人员。3.心理要素意识清晰、属主观故意校园暴力这一概念本身就已经蕴含了它是在主观心理支配下实施的故意侵害行为的内涵,如果是一种过失伤害行为则属于校园事故的范围,精神障碍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在校园内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实施的暴力行为,因为其缺乏罪过心理,因此也宜归入校园事故的特殊类型之中。强调校园暴力的故意侵害心理要素,有利于纠正目前我国有关校园安全的政策、法规中将校园暴力作为一种事故来对待的误解。4.被害要素学生(人身、心理、财产)虽然教师等成年人以及学校财产、教学秩序等也会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但校园暴力所侵害的最主要对象是学生安全,与校园暴力相关的法律规范的适用对象也限定为未成年人。而且校园暴力不仅仅限于对被害人生理的侵害,心理和财产也属于被侵害的对象范围。实际上,在实践中所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例,往往难以把身体与心理的伤。5.行为要素达到暴力程度的侵害行为暴力程度侵犯行为的判断标准:(1)侵害行为的严重程度一般的体罚、变相体罚、打闹、谩骂、欺负等不适宜称为暴力行为;(2)受害者受到伤害程度体罚、变相体罚、打闹、谩骂、欺负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也称为暴力行为。例如,2007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3岁男童在幼儿园被老师体罚后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2003年江苏某中学15岁女生小丽服毒自杀,起因是英语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骂小丽是猪,而且是“猪中极品”。综上所述,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区域,校外人员、教师或同学故意侵犯学生人身、精神以及财产,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二、“校园暴力”中的法律责任(一)校园暴力行为的归责原则1.学校与未成年人之间是监护代理关系;2.学校是否负有管理责任;3.学校是否有过错(故意和过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给予赔偿。最髙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1.行政责任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32条)2.民事责任3.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6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刑法第17条第一、二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者,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7条第三、四款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4周岁不予刑事责任的,责令他的家长或其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由政府收容教养。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条规定: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4条规定: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