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练习D卷.doc_第1页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练习D卷.doc_第2页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练习D卷.doc_第3页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练习D卷.doc_第4页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练习D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练习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同步练习 (共25题;共80分)1.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容易产生误差B . 测量结果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就能避免误差,C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就能避免误差的产生D . 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测量结果,误差可小些2. (2分)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A . 8.60cmB . 1.60cmC . 1.6cmD . 以上读数都不正确3. (2分)校运动会上,甲、乙两计时员在百米比赛跑道终点,对同一运动员进行计时,甲计时员见枪冒烟时计时,乙计时员听到枪声时计时,甲记录的结果为t1 , 乙为t2 , 则( ) A . t1t2B . t1t2C . t1t2D . 无法判定4. (2分)下列估测中,通常情况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初中女生跑800m所用时间约为1.5minB . 中学生使用的标准篮球的直径约为40cmC .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D . 人们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5. (2分)有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实验中我们是想办法通过测量与它大小相等的量(称“等效替代”)来完成的。下列几个例子中不是应用这种方法的是( )A . 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B . 用刻度尺和棉线测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C . 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D . 用量筒和水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6. (2分)学校组织体检,需要测量同学的身高,下列测量工具合适的是( )A . 同学们常用的20 cm刻度尺B . 老师上课用的50 cm三角板C . 教务处老师用的2.5 m钢卷尺D . 体育老师用的30 m皮尺7. (2分)生物兴趣小组的王飞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条鲨鱼标本的长度,记录数据是3.45m,则他所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 . 1 mB . 1 dmC . 1 cmD . 1 mm8. (3分)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正确的是( )A .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 .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C .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D .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9. (2分)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原因( ) A . 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B . 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C . 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D . 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10. (2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B . 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C . 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 . 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能避免误差11. (2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实验中产生的错误叫误差B .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C . 认真仔细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 . 选择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12. (2分)下列各电学实验,都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其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 . 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B . 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C . 用“伏安法”测电阻器电阻D . 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功率13. (2分)小明用同一把尺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得的结果为13.26厘米、13.28厘米、13.09厘米和13.27厘米,物体的长度为( )A . 13.28厘米B . 13.27厘米C . 13.26厘米D . 13.21厘米14. (2分)“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正读八年级的同学尝试估测了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 脉搏跳动的约为68次/minB . 质量约为50kgC . 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D . 人感受舒适的室温约为3715. (2分)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 .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1hB .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C . 中学生的体重约50ND . 一个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3帕16. (3分)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测量工具的使用必不可少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_cm,秒表乙的读数为_s,温度计丙的示数为_17. (2分)9nm=_km,1m3=_L18. (2分)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其中准确值_19. (2分)如图所示,有名同学对该物体长度的三次测量结果分别为1.73cm、1.74cm和1.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最接近_,这是采取_的方法减小误差20. (2分)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物体A的长度是_cm 21. (5分)小明同学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如图1所示,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钩码的重力G/N钩码提升高度h/m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120.10.90.374%240.11.60.383%360.10.3(1)在实验过程中,应_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时,拉力的大小如图2所示,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表格中编号的数值是_,的数值是_; (3)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_是与本实验同理的。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4)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的倍数关系,于是他认为钩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认为_的看法是正确的。 22. (8分)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不正确.木块的长度是_cm.(2)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固体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或_;如图1所示中读取液体体积方法正确的是_;如图2所示测得石块的体积是_.(3)请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出下面表格的总长度a和总宽度b,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内)_.23. (2分)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cm,停表的示数为_.24. (16分)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1所示,是用来测量_的大小的工具,使用前应_,明确该仪器的_和分值;(2)如图1所示,是用来测量_的大小的工具,使用前应_,明确该仪器的_和分值;(3)如图2所示,是手机中显示天气预报的截图,观察此图可知,当天的最大温差是_19:54时的气温是_;(4)如图2所示,是手机中显示天气预报的截图,观察此图可知,当天的最大温差是_19:54时的气温是_;(5)如图3所示的刻度尺,其分度值为_mm,小红用该刻度尺对实际长度为70.0cm的课桌进行测量,所测得的数据约为66.7cm,经过分析,导致该测量结果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纠正错误后,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要进行_(6)如图3所示的刻度尺,其分度值为_mm,小红用该刻度尺对实际长度为70.0cm的课桌进行测量,所测得的数据约为66.7cm,经过分析,导致该测量结果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纠正错误后,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要进行_25. (7分)看图回答问题(1)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cm(2)观察如图2所示的停表(秒表),大圈中每一小格代表_s,此时的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s(3)如图3所示实验,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边与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叉股的接触的泡沫球被弹开,说明左边的音叉也在_,这是因为右边音叉的振动靠_传给了左边的音叉在这个实验中泡沫球的作用是_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同步练习 (共25题;共8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