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作文类型的写作指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故审清题意是玉成考场佳作的指向,巧妙构思是胸有成竹的关键,而精彩表达才能脱颖而出。 一、命题作文 l. 命题作文的特点。 所谓“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出的题目是一个完整的、不需要学生补充的作文题,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写作。命题式作文的典型格式一般是 “题目”+“要求”,或“材料”+“题目”+“要求”。题目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规定了作文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要求”则是交代作文的文体、方法、字数等形式方面的要求。命题作文,有时就是一个自拟立意的话题,看似简单,但如果不经过仔细揣摩,极容易将题意理解错误而跑题,或者容易写出千人一面的内容。所以,遇到命题作文,不要急于下笔,既要认真分析题目,抓住主旨,又要发散思维,写出自己的特色。 2. 写作指导。 (1)审题。 顾名思义,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和要求。要抓准“题眼”,找准写作对象,仔细地分析题目的核心意思,明确题意。 假如题目只是一个词,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就要准确、全面挖掘该词的内涵和外延,词语的字数越少,其意义的外延就越大。独字式题目,其宽阔的外延虽然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但其中也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学会对题目进行有效的分割、限制,把大问题化作一个个小问题来做,文章内容才会具体而充实。具体做法有组词法、找比喻义法、找引申义法和提炼象征法等。例如“路”这个题目,就可以分割题目,如路的类型、路的历史、路的功能等;也可以在前后添加修饰语加以限制,如文人的路、外交家的路、成才之路、幸福的路等。这样,题目的范围缩小了,思路反而容易打开,可以写出丰富具体的作文来。而“门”这个话题,就要深层次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外延可以想象一下词的象征意义。门的象征意义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门、交往之门、成功之门、改革开放之门等。再比如“绳”这个题目,可以组词“准绳”。如果把立意定位在“准绳”上,就可以写大千世界里的很多习惯行为或道德品格的准绳;“绳”可以组词“缰绳”,如果挖掘“绳”的象征意义,可以写某些束缚,怎样与周围不合理的“绳”作斗争的,怎样摆脱“绳”的束缚等。 如果题目是介词短语,就要看看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如“在学海中游泳”这个题目,主要要求学生谈的就是“学”字。“学海”说明学得多而深。题目的意思是:在无尽的书海中学习。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事实上就是谈学习、谈读书。可以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遇到困难时如何面对和克服,取得好成绩时如何想的、做的,也可以总结学习中学到了什么,领悟到了哪些学习的窍门。这类作文一般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谈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或做人的道理等,这类就事论理的文章可以写成议论文。 假如题目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写作对象一般是被修饰的词语,而充当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我眼中的色彩”,题眼应该是“我”和“色彩”两个词,一切色彩都是“我”眼中的,是“我”的所见,不能是别人眼中的所见、别人的想法或别人的理解,更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色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梦的色彩、2048的色彩、和平的色彩。所以这样的题目只要抓住写作对象,展开联想,精于构思,定能让各种文体和纷繁的内容百花齐放,让学生各尽其长。 (2)仔细分析提示语和要求。 命题作文在形式上,科学地借鉴与吸收话题作文“自选角度,体材不限”的精髓,“严而有度,定而不死”,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另外,不少命题作文精心创设情境,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生活经历和积累,激发写作欲望,开启写作思路,降低写作难度。如 “墙”这道作文题,题目中有这样的提示语: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认真阅读完这段提示语,相信学生的思路就可以打开了。反之,如果不读这段提示语,学生的立意就会陷入僵局。 同样,作文的要求也一定要通读,这里尤其要注意那些带“不”字的句子,一旦把已经否定的内容写进去,就等于是写错了。 (3)选择材料,确定“立意”。 认真阅读题目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东西是自己最难忘的,最触动心弦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注意主题的集中、正确,即表现清晰而又健康向上的中心。另外,还要力求主题的深刻、新颖。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旨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展开联想,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让读者留下难忘记的印象。命题基本围绕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思考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这类命题一般本身比较虚,如“从那一刻开始”“分享”“心中的风景”等题目。遇到这类题目时,我们在构思立意时要注意遵循“化虚就实”,如写“温暖”时,要将看不见的“温暖”实化为亲人间的、朋友间的、陌生人间的一点关爱、些许关心或一点付出与给予等;写“从那一刻开始”时,要叙述或描写那一刻发生的具体的事件是什么,到底重要在哪里等。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暖流”“春风”等,则应注意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挖掘出这些题目背后的象征意义。也有写实题,对于这类文题要学会“化实就虚”,如“墙”这道题目,就要展开联想,写墙的比喻义、引申义等。 (4)巧妙“构思”,谋篇布局。 因为高考作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来,一般起稿或修改的时间是没有的,所以一定要先列提纲,即为文章写作构建整体思路。巧妙的构思应力求做到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就要求下笔之前考虑是采用欲扬先抑法、倒叙法,还是设置悬念法。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做到胸有成竹。 二、半命题作文 1. 半命题作文解读。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题目,由学生将题目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恰当的评价。半命题形式既便于考生放飞个性的“风筝”,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 写作指导。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把握“一半命题”的权利与空间。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看似简单,但个中颇有奥妙。如何把半命题变为便于自己发挥的命题,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构思技巧。只有掌握了补题技巧,写作时才会像庖丁解牛那样,做到游刃有余。 (1)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有用的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传递信息: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如“我这个_迷”一题,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如揣摩文题“_之风不可长”隐含的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乃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2)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_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高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个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势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陡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明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3)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如“_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一是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二是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三是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或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_”,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应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与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如: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4)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_”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_同桌”一题,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5)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6)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如“我第一次_”,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浅,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不违情理。 填题运思应当谨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巧而伪是不足取的。 总之,题贵新颖,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追求的同样是务求准确、生动而有魅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提示、“另一半”导引的内涵,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就能拟出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击节叫好而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三、材料作文 1. 材料作文解读。 材料作文,是由命题者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和指导性文字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最近几年的材料作文并不给过多的指导性文字,往往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所以,材料作文既能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真实地反应出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整理及表达等多方面的水平,所以,在审题上材料作文难度较大。但只要过了审题关,考生就可以把材料作文变成自命题作文来确定主题进行写作。 给材料作文的材料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像上面的例子以外,常见的有一则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个典故等。根据出题者所给材料数量的多少,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与综合材料作文两大类。 2. 写作指导。 (1)分析材料,认真审题。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的给考生圈定选材范围,有的暗示写作主题,有的提示写作角度。材料作文一般入题容易,难度不大,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审题可以马虎大意。相反,一定要对出题者所给的各个材料进行具体、细致、综合的分析研究,得到一个集中的意思。如果所给材料可以有几个中心,那么要认真重新整理你对材料的分析提炼,获得与作文有关的有效信息,选一个对你有利的为命题作准备。 具体如何分析材料,达到正确审题呢? 第一,归纳法。首先一定要对材料认真细致地读,至少要读两遍。若所提供的材料是单一材料,就归纳材料的主旨;如果提供的是两则以上的材料,就要分别归纳,找到它们在内容上的共同点。但是有些材料的意思是不容易一下子就归纳出来的,就需要我们划出材料的关键词语,先分层归纳,找出每层的主要问题,再对材料中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把握材料的实质,确立一个有针对性的议题。例如: “加油!”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地冲向终点。“孩子,老师说你做得不错,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悟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些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阅读这则材料,经过对提示中的三则材料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题目的关键词是“简单的一句话”,从说话者的出发点来看,都是出于关爱、关心、善意;从说话者的目的和动机来看,都是旨在鼓励、勉励、鞭策,对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那么,考生的写作也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联想。可以围绕父母的哪句话催你奋进,哪句名言真正触摸过你的灵魂,师长哪句话让你豁然开朗等进行写作。 第二,类比联想法。所给材料有不少是寓言故事、漫画等,还有的是列举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如: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也可以引申出类似的问题,如“做事情,要扬长避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等。 (2)拟定题目。 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根据材料的主旨和自己所要写的具体内容进行拟题,一方面能够使文章的写作与所给材料更好地吻合,有利于文章对所给材料的拓展,因为材料作文在写作时,一般要求在文章的适当地方合理使用所给材料;另一方面要能适合考生自我写作的实际,确保考生能够自如地驾驭材料,有话可说。同时,一个好的命题,必定是一个小的命题,是精、准、美的命题。 (3)如何使用材料。 在写作材料作文时,试题提供的材料一定要起好“引子”的作用。文章的中心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但是,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要尽量避免直接照搬材料内容,如果是一事一议的文章,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但一般不能引用太多句子,只是引用主要意思即可。 此外,现在还有一类是材料加话题的命意作文,一般不存在审题和拟题的难度。 四、话题作文 1. 话题作文解读。 所渭“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源头。在提示语、引导语中指明一个话题(或写作范围),要求以此为引子或由头,去构思成文,就是话题作文。与其他命题比较,高考话题作文往往比较明确地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限制的词语,由这个词语作为中心,通过几句提示性的语言,规定了一个大体的写作范围,至于文体、主题、材料等则由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要求和选择,自由发挥,即由考生自主确立主题,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用写作技巧,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展示自己作文特长的内容和形式,考生的写作自主权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张扬。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现手法灵活,表达手法灵活多样,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想法,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观察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话题作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更利于学生“我手写我心”。但是在确定立意方面也给了考生更多的考验,就是考生必须通过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分析准确抓住材料内涵,然后紧扣主旨进行写作,否则就会偏离命题人的意图,偏离材料中心。 2. 写作指导。 (1)要多角度地展开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有些考生可能会说,我一时间想不出来,怎么办?最简单的打开联想思路的方法,还是前面提到的:第一步,把话题当成实词,组词或造句;再当成虚词,组词或造句。比如“读”这个话题,自然让人联想到 “读书”“读后感”“读书人”,“读某某人”等;第二步,挖掘内涵和外延。如“窗”这个题目,你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SeminarinEconomics》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神经外科蛛网膜囊肿术后护理规范
- 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技术规范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流程
- 肿瘤科晚期疼痛管理方案
- 药剂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南
- 职场正能量培训:理论、实践与案例
- 法学生职业规划
- 肠道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策略培训
- 心理护理培训
- 企业并购方案协议书
- 下载食品安全法课件
- 流态固化土工程结算合同模板
- 国开2025年秋《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练习1-6答案
- GB/T 25643-2010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路面铣刨机
- GB/T 20245.2-2013电化学分析器性能表示第2部分:pH值
- GB 17498.6-2008固定式健身器材第6部分:跑步机附加的特殊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 FZ/T 61001-2019纯毛、毛混纺毛毯
- 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 涡流检测课件
- 新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3教材介绍 (教材解读解析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