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_第1页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_第2页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_第3页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_第4页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中考复习讲义第7课时 赵普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言词句的翻译。3、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形象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要点梳理(一)字音互写阖户:箧:wchu:牍:薨:(二)重点字词释义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三)一词多义以:(1)用;(2)把;(3)把 为:(1)做;(2)作为;(3)做私:(1)连词,不译;(2)私下,偏爱;(3)自己(四)朗读节奏划分1、每 / 归 私 第2、跪 而 拾 之 / 以 归3、普 / 性 深 沉 / 有 岸 谷4、他 日 / 补 缀 旧 纸5、普 / 又 以 其 人 奏(五)翻译下列句子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2、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4、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5、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6、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二、问题研讨1、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赵普哪两件事?2、请用原文回答:(1)宋太祖劝赵普读书的原因是:_(2)读书给赵普带来的益处是:_3、“阖户启箧取书”中“阖”有什么作用?4、课文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5、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并说说其作用。6、请说说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三、中考链接: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既薨 (2)普颜色不变(3)每归私第 (4)碎裂2、翻译下列句子。(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2)以天下事为己任3、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尝奏荐某人 / 为某官4、概括本文记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答:_5、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答:_6、请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写出姓名即可)四、知识迁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货:这里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河东集)译文:(永州一带的人民都很会游泳。一天,水突然涨起很大,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他的同伴说: “你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千文钱,因此落后了。”他的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声呼喊道:“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中济,船破,皆游 (全,都)(2)曰:“何不去之?”(除去,抛弃)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永之氓咸善游。(永州的百姓都擅长于游泳)(2)汝愚之甚。(你太愚蠢了)3、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谈谈从中你受到的启示。 (原因:过分看重钱财。启示略)(二)默写1、沉舟侧畔千帆过,_。 2、_,直挂云帆济沧海。3、但愿人长久,_。 4、蓬莱文章建安骨,_。5、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_,_。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7、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_。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_。8、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_,_。9、长风破浪会有时,_。 10、_,风正一帆悬。(答案:1、病树前头万木春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千里共婵娟 4、中间小谢又清发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略 8、略 9、直持云帆济沧海 10、潮平两岸阔)08届语文中考复习讲义第8课时 两小儿辩日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重点词句的释义。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一、要点梳理(一)填空本文选自_,列子,名_,_家学派代表。(二)重点字词释义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三)一词多义其:(1)代两小儿辩斗;(2)太阳;(3)这样做;(四)古今异义词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五)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我 以 /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 日 中 时 / 远 也2、日 初 出 / 大 如 车 盖,及 日 中 / 则 如 盘 盂3、此 不 为 / 远 者 小 / 而 近 者 大 乎?(六)翻译下列句子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日初出沧沧凉凉,而其日中如探汤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二、问题研讨1、两小孩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辩斗?(答: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理由是什么?(答: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一儿曰:“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理由是什么?(答:日初出沧沧凉,及其日中如探汤。)4、这则寓言故事有何寓意?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不能决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例如: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孔子不能决也)6、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四、知识迁移:(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f) 雪骤(zhu) 差可拟(n)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3、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4、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_;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二)默写1、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以乐观旷达的胸襟面对生活,而不是患得患失,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2、_,归雁入胡天。3、浊酒一杯家万里,_。羌管悠悠霜满地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以鸟儿活动来展示初春活力的句子是:“_,_。”6、山水花鸟,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心意的象征。国都沦陷之时,杜甫借花鸟抒悲痛之情:“_,_”(春望);弃官离职之时,龚自珍借落花吟报国之志:“_,_”。(己刻杂诗)7、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_,_”(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怀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_,_”(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8、默写杜牧的赤壁一诗。9、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运用比喻和双关方法写相思之情的句子是:_,_。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答案: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征蓬出汉塞 3、燕然未勒归无计 4、濯清涟而不妖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安得广厦千成婵,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略 8、略 9、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08届语文中考复习讲义第9课时 短文两篇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的释义。2、了解“黄鹤楼”和“于园”的特点及说明顺序。教学过程:一、要点梳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隅( ) 憩( ) 嶐嵸( ) 闼( ) 井邑( ) 螺蛳( )艇子( ) 深邃( )(二)重点字词释义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富人于五所园也 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 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 池中奇峰绝壑 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至于园可无憾矣。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三)一词多义上倚河汉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上 于人不得上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观其耸构巍峨 非显者刺 其 者 坐其中 有黄鹤楼者 临:(1)靠近;(2)在旁;(3)临近;(4)高踞 奇:(1)特殊的;(2)奇特的以:(1)用;(2)因为;(3)因为;(4)凭借 实:(1)没有空缺;(2)果实;(3)真,真诚上:(1)上面;(2)上去 于:(1)到;(2)到(四)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需划一处)1、尝 驾 黄 鹤 / 返 憩 于 此2、亦 荆 吴 / 形 胜 之 最 也3、富 人 于 五 / 所 园 也4、池 中 / 奇 峰 绝 壑5、至 / 于 园 可 无 憾 矣(五)翻译下列句子1、事到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2、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嶐嵸3、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4、仰视莲花反在天上5、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6、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7、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二、问题研讨1、请用原文回答(1)介绍黄鹤楼地理位置的句子是:_(2)黄鹤楼命名原因:_(3)介绍黄鹤楼特点的句子是:_2、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_(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_(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有_(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_等。送孟浩然之广陵3、黄鹤楼的特点是:_。(高大巍峨、雄伟)4、文章主要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按照_的说明顺序来介绍黄鹤楼。(打比方 由概括到具体)5、“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一句运用_的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_。(议论、抒情 直接抒发作者对山川胜迹的热爱之情)6、于园的特点是:_。(以磊石奇、假山奇特)7、文章主要运用_的说明方法说明于园的特点的。(列数字、打比方)8、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 ”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耸构巍峨,高标嶐嵸”一组对偶。 9、磊石奇在哪里呢?(实奇 空奇 幽阴深邃奇)二、中考链接(一)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写游园的所见所感)2、请用“|”给本段划分层次: | 3、这段主要按_顺序说明的。(由前而后的空间)4、介绍水阁四周景色有什么作用?5、句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因为这是根据作者由前而后的游园顺序安排的。)四、知识迁移:石崇每要客黄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子大将军,尝其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译文:(石崇每次邀请客人宴饮,总让美女劝酒,客人中如果有干不尽的,就把美女交 给内侍杀掉。有一回王丞相(王导)和王大将军(王敦)一起参加石崇的宴会,王 丞相平时不能喝酒,只能勉强喝下,以至于都喝醉了。每次轮到王大将军时,他坚 决不喝,以此观察事态的变化。石崇下令杀了三个美女,王大将军神色如故,依旧 不肯喝酒。王丞相责备他,王大将军说道: 他自己杀自己家的人,与你有什么关 系!)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诣: 前往 素:向来固: 坚决 让:责备2、“以观其变”中“其”指代的是 石崇 3、这段文字反映了( A )A石崇的凶狠残暴。 B王丞相的软弱善良。C大将军的冷漠无情。 D美人的凄苦悲惨。4以下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试比较在内容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略)08届语文中考复习讲义第10课时 黔之驴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字词句的翻译。3、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一、要点梳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船载以入:噬:狎:跳踉大hn:好事者:远遁:(二)一词多义以:(1)连词,相当于“而”;(2)把;(3)根据;(4)用;(5)把且:(1)将要;(2)况且;(3)将近;(4)况且益:(1)逐渐;(2)更加);(3)好处 因:(1)因此;(2)于是(三)重点字释义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四)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有 好 事 者 / 船 载 以 入2、蔽 林 间 / 窥 之3、觉 / 无 异 能 者4、因 / 跳 踉 大 阚(五)翻译下列句子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2、以为且噬己也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稍近益狎,荡倚冲冒5、因跳踉大 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二、问题研讨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惧驴识驴吃驴)2、请用原文回答(1)文中介绍了驴来历的句子是:_。(黔无驴船载以入)(2)好事的人好事的句子是:_(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3)老虎对驴的第一印象是:_(庞然大物,以为神)3、从畏驴到食驴过程中虎的心理变化:_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_技止此耳(以为神 觉无异能 终不敢搏)4、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驴和虎的性格特征。驴:外强中干,蠢笨无能,不善于研究对方;虎:生性胆大,勇猛凶狠,工于心计,智勇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吓倒,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也告诉我们要有真本领,真才干。三、中考链接: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翻译句子。 蔽林间窥之 (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_、_。(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3、用“”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划分朗读节奏(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不少于两点,多写一点加一分) (提示: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5、哪三个词勾勒出老虎好奇又害怕的神态?有什么作用?(蔽、窥、遁 反衬驴子的外强中干,蠢笨无能的本质)6、“荡倚冲冒”这个动词反映了老虎怎样的性格特征。(反映老虎生性胆大,想了解驴的底细又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四、知识迁移:(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末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也。”译文:(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麼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往,到) 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有的)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服役) 狙公卒馁而死。 (饥饿)2.写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和所通的字。 (奉通“俸”;寤通“悟”。)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赋什一以自奉。(大部分)上交后留十分之一给自己)一旦开之,其术穷也。(一旦觉悟,他们的权术也就没 了)4.用自己的话回答: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像狙公似的剥削者使用权术,奴役他人,最终必然是自食恶果。 被奴役的群众一旦觉悟,就会揭竿而起,推翻奴役他们的人。)(二)默写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暗写寺中月色的句子是:“_,_,盖竹柏影也。”2、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3、采菊东篱下,_。 4、_,长河落日圆。5、会当凌绝顶,_。 6、_,千里共婵娟。7、何当共剪西窗烛,_。8、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现出早春蓬勃生机的诗句是:_,_。(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3、悠然见南山4、大漠孤烟直 5、一览众山小 6、但愿人长久 7、却话巴山夜雨时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08届语文中考复习讲义第11课时 晏子使楚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晏子机智善辩和不卑不亢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要点梳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诣王( ) 曷为者也( ) 枳( )(二)填空本文选自_。晏子,名婴,_(朝代)著名政治家。(三)重点字词释义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五)一词多义方:(1)正;(2)正;(3)将要 过:(1)经过;(2)犯过失;(3)过错病:(1)辱;(2)困苦不堪 为:(1)相当于“于”,当;(2)做;(3)变成(六)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臣 请 缚 一 人 / 过 王 而 行 2、吏 二 / 缚 一 人 诣 王3、橘 生 淮 南 / 则 为 橘4、得 无 / 楚 之 水 土 / 使 民 善 盗 耶?(七)翻译下列句子1、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2、齐人固善盗乎?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二、问题研讨1、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2、文章如何围绕“习辞”展开?(1)楚君臣想侮辱晏子,因为他“习辞”;(2)晏子采用比喻、类比的方法,寓刚于柔,回击楚王,语言委婉,突现他的“习辞”。)3、君臣密谋是针对晏子,还是针对齐国?(1)针地晏子,从文中“晏婴,齐之,吾欲辱之”可以看出。(2)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文中“齐人固善盗乎”也可以看出。(言之成理即可)三、中考链接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把“淮北”比为;把“橘”比为,把“枳”比为。2、“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A.生病B.疾病C.窘迫,尴尬.忌妒3、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4、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晏子:楚王:5、“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四、知识迁移:(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晏子谏因岛杀人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译文:注: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烛邹,齐景公的臣仆。弋(y):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1.晏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 。但是晏子却以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2、解释加点的词语:主鸟而亡之 (死或逃走) 请数之以其罪(谴责) 以鸟之故杀人 (因为) 为吾君主鸟(主管)3、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勿杀!寡人闻命矣。”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3、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因为晏子的话已经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会失信于天下人,甚至会失掉民心(二)默写1、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2、关关雎鸠,_。 3、_,飞鸟相与还。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5、_,_。可怜白发生!6、有诗云:莫方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其实,塞北的漫天风雪中亦有无限生机,岑参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_,_”描绘了冬雪带给他的浪漫遐想。7、古人读书,讲究既要眼到手到,又要心到。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正如论语中所言:_,_。8、交友的标准关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陋室铭中,刘禹锡在描述陋室生活的同时,也谈及了他的交友原则:_,_。9、李白的洒脱、苏轼的豁达,总能带给世人或振奋昂扬或坦荡乐观的精神力量。在两者中选择一位,把他最能鼓舞你的句子(初中教材学过的)送给自己,作为人生路上的一缕春风伴你而行。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标明篇目名称。句子:_,_。篇目:_10、山舞银蛇,_,欲与天公试比高。(答案: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在河之洲 3、山气日夕佳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10、原驰蜡象08届语文中考复习讲义第12课时 人琴俱亡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复习目标:1、掌握字词句的翻译。2、认识本文语言简洁和情节曲的特点。3、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教学过程:一、要点梳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笃( ) 舆( ) 奔丧( ) 恸( ) 琴弦( )(二)重点字词释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三)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何 以 / 都 / 不 闻 消 息2、便 索 舆 / 来 奔 丧3、取 子 敬 琴 / 弹(四)翻译下列句子1、何以都不闻消息?2、语时了不悲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二、问题研讨1、先前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却“恸绝良久”,这样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子猷断定子敬“已丧失”却“了不悲”,“都不哭”,那是强抑悲伤,想到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很快与弟弟子敬在九泉之下相见,故而“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却“恸绝良久”那是因为见到弟弟“人琴俱亡”的悲凉境地,再也抑不住悲伤。哭与不哭都是表现对弟弟的悼念。)2、子猷前来奔丧,却不像常人那样悲哭,而是“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你对他这个举动作何理解?(这是子猷对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不仅表现了他们兄弟之间的志同道合,而且子猷也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很快会与弟弟在九泉下相见,所以)3、从古至今,兄弟情深的故事、诗词很多,请各举一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三、中考链接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便索舆来奔丧(轿子) (2) 因恸绝良久 (痛苦)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只需划一处)何以 / 都不闻消息3、翻译下列句子(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2)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4、问答:(1)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2)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3)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 “ 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四、知识迁移:(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达。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自己先走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这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简直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来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入家门。)1、释词: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日中:中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无礼:没有礼貌)友人惭,下车引之(引之:拉元方)2、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元方,语言和行为)3、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守信用、讲礼貌 。4、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5、“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二)默写1、浩荡离愁白日斜,_。2、_,夜吟应觉月光寒。3、塞下秋风景异,_。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_,何有于我哉?5、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_。6、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7、半亩方塘一鉴开,_。8、_,决眦入归鸟。9、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是:“_,_。”10、“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句:“_,_。”11、相信你此时坐在考场上一定充满信心。还记得李白行路难结尾处那鼓舞人心的两句诗吗?请写出来,鼓励一下自己:_,_。12、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含有这一道理的古代诗句有不少。请写出其中连贯的两句:_,_。13、_,病树前头万木春。1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15、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16、我国古代有不少寄寓伟大理想抱负,抒发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17、临近毕业,同学之间往往会互相赠言。请你从中国古代赠别诗中选出合格的诗句送给你的同窗好友,写出连续的两句:_,_。18、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展现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_,_。19、花、鸟本是能引起人们美好感受的事物,但在杜甫的春望诗中,一句“_,_”却借花、鸟传达出作者深深的忧国和思乡之情。20、故乡,是游子魂牵梦萦的牵挂;思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请你从所积累的有关游子思乡的古诗中选出一句(要求写出上下句),填在下面横线上。_,_。(答案:1、吟鞭东指即天涯 2、晓镜但愿云鬓改 3、衡阳雁去无留意 4、诲人不倦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无光云影共绯徊 8、荡胸生层云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晨兴理荒秽,带月前锄归(锄和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沉舟侧畔千帆过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让使人愁。(“思乡”即可)08届语文中考复习讲义第13课时 小石潭记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字词句的释义。3、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教学过程:一、要点梳理(一)字音互写篁竹( ) 清li( ) 为坻( ) 为堪( )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 俶尔( ) 悄chng深su( )(二)重点字词释义(三)一词多义为:(1)作为;(2)成为;(3)思想感情;(4)是;(5)替以:(1)连词,不译;(2)因为;(3)相当于“而”表承接从:(1)由;(2)跟随、随从; 可:(1)大约;(2)可以,能够;(3)大约乃:(1)就;(2)竟然(四)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停顿1、潭 中 鱼 /法三章可 百 许 头,皆 若 / 空 游 / 无 所 依2、日 光 / 下 彻,影 / 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