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1页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2页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育中应注入人文精神史敦传摘要:语文教育改革仍处在教育改革的焦点。当前语文教育中还有许多和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地方,语文教育迫切地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实现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先决条件是正确认识生命个体,而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则是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从感性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层面来讲,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育改革 个体生命 人文精神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刊登了女儿的作业、中学语文教学手记、文学教育的悲哀等三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引发了声势浩大、史无前例的语文教育大讨论。针对当时语文教育的现状,全国上下否定的、责难的、痛斥的,反驳的、卫护的、肯定的、表扬的,各种各样论调此起彼伏、轰轰烈烈,促使语文教育深刻反思和深入变革。当前,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正蓬勃开展,语文教育改革仍处在教育改革的焦点。那么,当前的语文教育又是如何呢?有没有走出了那尴尬的境地?有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有没有借此获得了新生?近年来媒体纷纷刊载的王蒙质疑语文教育、学语文也要背公式两篇文章似乎可以说明这些问题。“我对语文教育持批评态度,是我从自己后辈当中碰到了呆板的教育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王蒙王蒙质疑语文教育N.齐鲁晚报2003928王蒙先生的小孙子写了篇作文,把家中每天晚上自己出去,早上回来的猫比成 “独行侠”,被老师划了;还有从“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是一棵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中,选一句与“窗外有棵杨树”意思最接近的话,让王蒙先生不会做,傻了眼;再就是教改后,王蒙先生的微型小说羊拐被选入地方教材,小说主题被肢解,王蒙感到挺难受。于是,王蒙先生不得不再一次质疑语文教育。另一篇文章说“国庆节”期间,北京的中学生小黄及其同学为应付第一次月考,复习时背“画比例图,下打分数”,使“一旁正在做家务的母亲听得一头雾水”。“小黄为她解释,这是写说明文的7种方法:画图、比较、举例、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小黄“痛苦不堪地告诉母亲:这些公式不背不行啊!阅读和学语文根本就是两码事”。蓝燕学语文也要背公式N.中国青年报. 2003108李承鹏 不说人话的语文教育J.视野.2007.杨东平我们失去了什么N.中国青年报. 1998310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J.中学语文,2000. 一篇不说人话的语文教育更是一石击破水中天,作者不无偏激地抨击语文教育说:“中国的语文教育,就是花12年时间训练小孩怎么才能不正经说话的教育。也就是说,当一个学生高三毕业时,他基本上就不会说人话了”。 不难看出,当前语文教育基本上还是涛声依旧。语文教育的机械化、程式化和技术化,像是坚冰一块难以融化。全社会强烈要求改革语文教育之后,尽管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开始实行新课程标准,但语文教育效益的“少慢差费”局面并未明显突破。 语文教育改革要走向何方?人们还在反思,还在渴望,还在期待。我认为,当前语文教育迫切地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发现还有许多和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地方:除上面两篇文章揭露的一些现象外,我们的语文课总是讲授着毫无新意的内容,让学生用一个模式思维,用相同的语言说话,在语文教育中磨平他们个性的棱角,使他们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在语文这块本来最具主观性、最能体现个体精神的园地里,无法看到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个性。这样,学生的个性、精神自由被压抑了。因而,“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简介:史敦传(1970),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新乡市语文中心组成员。“一言以蔽之,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中,最最缺乏的就是人真实、自由的精神!”诸如此类的言论,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代表性。那么,什么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呢?什么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十多年来,有关论述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少论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把人文精神当成了思想、政治、情感、人格、道德等的代名词,以为在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情感、人格的教育。不可否认,人文精神包含了这些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文学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等等,也不是这些因素的简单相加。语文,语言是基础,文学是根本。它总是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心灵,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人”。语文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因而,对语文教师而言,在教育中注入人文精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生命的个体,如何对待个体生命的自由。 在看待个体生命(学生)这个问题上,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一个学生,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悄悄地把室内地窗户开了一夜,而且睡觉时不盖被子。学生的解释是:“将来甚至有可能睡在雪地上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另一位学生,在读完一本关于苏维埃人在法西斯死亡营里进行英勇斗争的书后,决定用绝食来考验自己。再如,在学习项链时,有同学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小人物也应该有所追求,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安于现状?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任何责备或嘲笑,都是对学生最宝贵的东西的玷污,对学生最圣洁的东西庸俗化。教师应该尊并充分肯定他们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尊重这种可爱的品质。在对主体意识已经觉醒的学生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还应该予以引导,予以培养。切不可以成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来评价学生。事实上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我们不少学生不会选择,缺乏自主。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作为生命个体,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他们的性格、情趣爱好、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万物莫不相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朗诵能力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的长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对他们独一无二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多一点理解,启迪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发展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就是对未来活泼、多样、亮丽世界的创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多元的,我们怎能一元化呢?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文精神首先是针对“个体的人”而言,在对个体人的种种“尊重”中,首先是对其精神自由的尊重! 正确认识生命个体,是实现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先决条件,而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则是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就是真实人的真实精神、自由人的自由精神、个性人的个性精神;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