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学案18.doc_第1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18.doc_第2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18.doc_第3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18.doc_第4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18.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文阅读学案18文言文考点研读考点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5.筛选文中的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上:皇上,指朱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上语诸将曰 语: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 B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答:_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答:_(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8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迪深厚有器局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C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10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译文:_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译文:_(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造: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愉快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B.C. D.13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15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2)翻译下面的句子。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译文:_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译文:_(20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围中副车。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涴:弄脏。狃:因袭。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B素与郭善,登门造坊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A.B.C.D.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20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翻译下面的句子。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译文:_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译文:_1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它的含义。它是山东卷历年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根据考试说明,应注意三点:一是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包括考纲所列的120个常见实词及初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实词。二是考查重点为“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而不是在词典中的解释。三是考查层级为“理解”,是指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从命题实践看,命题有三个特点:(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120个常见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2)一词多义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将不可忽视。(3)题型稳定。一是在选择题中单独设题考查,多为“四选一”,经常设置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二是在主观题(即翻译题)中重点考查。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数量虽不及实词多,但它们大多“身兼数职”,一词多义,多性,表多种关系、多种语气,其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都远胜过实词,因此,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我们理解文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山东卷一直单独设题,作为必考点每年都考。从命题看,山东卷考文言虚词有以下特点:(1)考试范围明确:只考18个常用虚词,绝不超纲。(2)考试重点突出:在18个虚词中重点考查核心、高频虚词,如“而”“以”“之”“其”,重现率高。(3)意义和用法皆考。所谓“意义”,就是虚词的义项;“用法”,是指它属什么词性及其在句中的功能。(4)题型稳定:单选题;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与课本关联度高,设题是在一组题目中对一个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一句是选文当中的,一句是课文中的;一次考四个虚词。3筛选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筛选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此考点的核心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作为山东卷的必考点,它的命题同全国其他省市试题一样:内容、格式较为固定。(1)内容: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2)题型:采用客观选择题,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为一项,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4分析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地位仅次于文言翻译,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准确而全面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考查题型为选择题。对应原文顺序,依次设置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选项的表述往往是以意译为主,只说出原文相关层次或段落的大意。这类题通常在人物传记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上设陷,其错误项设陷点通常为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又因为多为文意意译的表述,也有在关键性文言词语翻译理解上和文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上设陷。值得注意的是错误点很细小,需要细心和一定的做题技巧。5文言断句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难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广东高考卷,题干往往要求划出节奏即可,不要求标出具体的标点。2010年湖南高考卷的文言断句则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关于断句的命题形式,将会更加灵活。6文言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考点,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广东卷在这方面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句为两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语句。(2)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要虚词及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对关键实词和特殊句式的考查。(3)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在难以直译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作为辅助手段。(4)与教材有一定的关联度,注重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学案18文言文考点研读考点样题1DA.“语”意为“告诉”,B项“委”意为“堆积”,C项“识”意为“知道、了解”。2BA.“之”均为代词,代指居庸关。B项“为”分别为: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C项“所”均是助词,与前面的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D项“于”均为介词,在。3D为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强调居庸关地势险要、关键。喻证地势险要。为作战策略。4CC.“但被敌方间谍获知”错误,由原文“获贼间谍”可知是抓获了宋忠军方的间谍。5(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解析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也”“之”“曰”“耳”等。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最大前提。(2)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解析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授予”的省略;句中“麾”释为“指挥”,“鼓噪”释为“擂鼓呐喊”。参考译文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现在俞瑱占有了它,有利地势为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么能丢弃送给盗贼?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于是命徐安前往讨伐他。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攻取它,怎么能一攻即破?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关。皇上对各位将领说:“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先攻打宋忠。”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敌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甲申,到达怀来。在此之前,抓获敌人的一个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投降者的家人都为皇上所杀,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将士们听他这么说,有的相信有的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将士们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嘻!我们原本就没什么祸患。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于是倒戈投降。宋忠剩余的士兵,仓皇列阵。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捉到。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6BA.“奇”,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诛”,诛杀;D项“弛”,“废弛,松懈”。7DA.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们,代逃兵;第二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介词,凭;第二个“以”,连词,来。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然。8C句是说李迪的性情气质。句说李迪遭贬。句写李迪为皇上祈年。这三句都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9DA.“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错;B项“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错;C项“李迪不畏众怒”错。10(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解析(1)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也”等。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最大前提。(2)句中要注意: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句中要注意:“诏(下诏),壮(以为壮,欣赏),意(想法)。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他的曾祖父为逃避五代时的战乱,搬家来到濮地。李迪为人深沉厚重有器量,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见了大为惊奇,说:“真是公辅之才。”以第一名考中进士,被提拔为知制诰。宋真宗驾幸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就做了亳州知府。(这里)逃兵成群地剽掠城池,官府派兵抓捕他们,很久也没抓到。李迪到位后,全部撤回所派的士兵,暗中打听探察到贼人的住处,率领指挥骁勇善战之士,擒获贼众,斩首示众。曾经一次,李迪正休假,皇上忽传李迪于内东门朝见,皇上拿出三司使马元方呈上的每年收入支出的财物数目给李迪看。当时连年发生蝗灾旱灾,(皇上)问李迪应怎样应对,李迪请皇上打开宫内藏库来帮助国家财用,那么赋税征收就宽缓,百姓就不会再过分劳苦了。皇上说:“我想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到了,可以拿出金帛几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的财物不分内外,希望陛下下诏书赐给三司,来表示朝廷恩德,又何必说借呢?”皇上很高兴。开始,皇上想要立章献为后,李迪屡次上书劝谏,认为章献出身低微,不能母仪天下。章献非常怨恨李迪。天禧年间,升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杀时,皇帝非常恼怒,想要连太子一起处罚,群臣没有敢进言的。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竟然想这样做?”皇上及时省悟过来,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参与朝政,把寇准贬到雷州,用李迪结党营私的罪名,把他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李迪,丁谓势败后,李迪又做河南知府。到京城朝见,当时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现在我保全培养太子到今天,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深受先帝的厚恩,现在见天子如此圣明,我的确不知道太后您的盛德,竟到这种地步。”太后听了也很高兴。(后来)李迪做徐州知府,想要巡查属县并趁机祭祀山岳为皇上祈祷祝福延寿,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干的事,一定不要让他去。”元昊攻打延州时,边防废弛很长时间了,将领有的借口其他事想避开战事,李迪却愿意去守边,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李迪真是一位贤相啊。当时仁宗刚刚即位,太后临朝听政,很自负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危险,李迪能正色危言,使宦官近臣不敢窥视,而仁宗的天子之德日益确立,太后章献的好名声也得以保全,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从李迪身上都看到了。11CA项“振”通“赈”,救济;B项“收”指逮捕,抓获;D项“悦服”即心悦诚服,高兴地降服。12AA项第一个“因”,连词,于是;第二个“因”,动词,趁机。B项“与”都是介词,同。C项“以”,连词,意思为来,用来。D项介词,到。13BA项“之”,动词,“之官”即“到任”;B项“不之罪”即“不罪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项“之”,代词,代杜弘;D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14CA项“厉武将军”误,任此职的是丁乾;B项“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忍气吞声”于文无据,文中是指“帝不之罪”,其受皇帝奖赏,是因其战功卓著;D项“采纳”指接纳贤良,而非指“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15(1)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2)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解析(1)根据全文的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故”;注意根据语意合理断句,如不可断为“善于抚纳士众”。(2)句中注意“妻”的动词意义;句中注意“鲜”的意义。参考译文周访字士达,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汉朝末年避乱到了江南,至周访已四代。吴地平定,于是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深沉有毅力,谦虚礼让,处事果断,周济穷人,家中没有剩余的财钱。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举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就任。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为参赞镇东军事。当时有人和周访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官吏错捕周访,周访奋力反击抓捕自己的人,数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却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讨伐华轶。统率的厉武将军丁乾和华轶统帅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斩杀了他。冯逸进攻周访,周访率军击败来敌。华轶部将周广烧城抵御周访,华轶军队溃退,于是平定了江州。元帝让周访担任振武将军,命周访和各路人马一起征讨杜弢。杜弢造桔槔击打官军船舰,周访造长岐枨抵御,桔槔没有造成危害。周访又率水军开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海昏。周访步行到柴桑,悄悄地过河,和贼军交战,杀死敌人好几百。贼军退保庐陵,周访又把杜弘军队包围在庐陵。杜弘把宝物抛掷在城外,军队和百姓抢着去拾,杜弘于是乘乱突围逃跑了。周访率军追击,缴获鞍马铠甲军杖数不胜数。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了他,一直逃到临贺。元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周访到襄阳后,大兴农业,训练士卒,勤于纳言。王敦担心,但惮于他的势力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威显四方,远近心悦诚服,智勇过人,是中兴名将。(周访)生性谦虚,未曾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劳呢!”士人因此推重他。周访训练士卒,检阅军队,想要为讨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纳安抚,士兵百姓都愿为他效死命。听说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不轨,最终因为周访在世,不敢作乱。16D录:抄录,抄写。17DA项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以”都是介词,因为。C项“所”都是结构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D项第一个“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可译为“由”,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18BB项中第一句说的不是郭生而是属于王生的行为。19CC项中后半句“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不符,文中郭生没有明白狐狸在抄本上泼墨的真实用意。20(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2)(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