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 第二单元2.doc_第1页
六上 第二单元2.doc_第2页
六上 第二单元2.doc_第3页
六上 第二单元2.doc_第4页
六上 第二单元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丰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第 2 单元 课题 5.负荆请罪 课型: 阅读课 第 1 教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2了解剧本的特点,知道两幕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剧本的特点,知道两幕戏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了解剧本的特点,知道两幕戏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一)教具学具:教学挂图(二)先学提纲:1.标一标: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认一认:这篇课文诗歌历史小话剧。观察这篇课文的形式,联系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查阅资料,想想话剧的题材特点。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 、 和 ;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 ;圆括号内主要交代 。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话剧的认识还不多,只是在四年级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我想,大部分同学肯定遗忘得差不多了。教学过程: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同学们,四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历史小话剧,还记得课题吗?(公仪休拒收礼物)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则历史小话剧, 请同学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结构,看看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有什么不一样? 交流总结: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而文章是多幕剧。有两幕。 3这个历史小话剧的题目是出示课题;负荆请罪(指名读,齐读,理解“负荆请罪” 这个词语)再读课题,学生质疑。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这则故事负荆请罪二、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方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了解剧本的特点,知道两幕戏之间的关系;能大体地对剧中人物有一个初步认识。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读本课的生字词,看看谁的预习效果最好。出示词语:廉颇 蔺相如 府邸将军 上 卿 门客 针锋相对 深明大义 唇枪舌剑 宽容大度(相机指导理解:府邸、上卿、门客、针锋相对、深明大义、唇枪舌剑、宽容大度)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1剧本的阅读有讲究的。开头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方括号里介绍的舞台布景、人物活动等,应以浏览与默读为主,不能出声朗读。而小括号里的语气、神情、动作等是帮助有感情地读出人物语言服务的,也不能读出声来。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快速阅读剧本。想一想,这两幕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当这一历史小话剧的帷幕徐徐拉开时,同学们看到了舞台上怎样的情景?(蔺相如聚精会神地读书,韩勃气呼呼地站立一旁。)4大家想一想,韩勃为什么会如此气愤呢?谁想上前来表演廉颇挡道样子?(归纳廉颇“斗”字当头,板书:斗)5此时此刻,蔺相如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蔺相如既然不怕廉颇,那他为什么对廉颇不是避让就是躲开呢?蔺相如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能从文中找出他说的一句话来回答吗?(“还是和为贵嘛。”)在斗字下面板书一个更大一点的“和”字。7思考、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和为贵”中的“和”字的?8联系配套材料想一想:将相和故事中什么地方向我们展示了“将相和”的重要。出示:将相和9文中蔺相如是怎样说服韩勃的?10韩勃听了蔺相如的话,究竟想通了没有?从哪个提示语可以看出?(若有所悟)11同桌交流,说说你认为韩勃究竟悟出了什么?12从话剧的第一幕中,你了解到了怎样的蔺相如和怎样的廉颇?指名回答。随机板书:一心为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盛气凌人、居功自傲的廉颇总结:廉颇既然这么盛气凌人、居功自傲,那最后怎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故事的始末。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1、完成课后练习2、3题。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幕。3、推荐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思考与调整:板书设计:负荆请罪蔺相如 韩勃 廉颇和 斗一心为国、顾全大局 盛气凌人、居功自傲教后反思:大丰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第 2 单元 课题 5.负荆请罪 课型: 阅读课 第 2 教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教学难点: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课前准备:(一)教具学具:教学挂图(二)先学提纲:1.读一读:体会剧本的特点,与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2.品一品: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写你对剧本主要角色的初步感受剧本主要角色我的评价第一幕第二幕学情分析:通过朗读体会,学生能对剧中人物的形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都能有一定的认识,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但是学生对于小话剧的排练、表演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板书:21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廉颇: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生回答后出示)二、出示目标今天我们的学习人物是能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能练习排演小话剧。三、品读感悟过渡:剧本的阅读有讲究的。出示负荆请罪开头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方括号里介绍的舞台布景、人物活动等,应以浏览与默读为主,不能出声朗读。而小括号里的语气、神情、动作等是帮助有感情地读出人物语言服务的,也不能读出声来。(一)整体感知第二幕1.提示任务: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快速阅读剧本,读懂剧本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2.自主阅读:(1)想一想,第二幕讲了什么?(2)找出廉颇评价蔺相如的那句话,用笔画下来。3.学生交流。(1)从哪儿到哪儿,是直接写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事。(2)廉颇是怎么评价蔺相如的?出示句子,齐读。为什么说蔺相如“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联系这两幕的相关内容来说。(3)在这一幕中,你对廉颇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喜欢他了,因为他知错就改。)(4)小结:许多语言,积累时我们并不一定理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就慢慢领悟了,多阅读、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二)细读第二幕1.提示任务: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走近故事人物。2.自主阅读:圈画词句,写下想法。3.交流展示:预设: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 (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军。 (2) 跪、抽、不肯起来。 (3) 重点品味:老迈昏庸。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儿?(快速阅读第一幕,交流:处处侮辱、为难蔺相如。)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明白。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恰当地加上提示语。)别人是怎么提醒他的?交流后,引读第一幕中的蔺相如的话。(4)小结:这一文一武、一将一相,是秦国不敢侵犯赵国的保障。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护国啊!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 (1) 第一幕中的蔺相如的话。不难看出其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与蔺相如的话进行对比。 (2) 出示韩勃的话:“我真不明白”你明白吗?快速浏览将相和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板书相关的词语:机智勇敢、有勇有谋、足智多谋等 利用插图,捕捉细节,品味人物品质。过渡:言为心声,关键还要看行动。(1)初次看图, 惊叹“跪”的风范。这一跪,跪去了自己的 ,跪得了自己的 ? 这一跪,跪去了蔺相如的 ,跪得了蔺相如的 ?这一跪,跪去了秦王的 ,跪得了赵国的 ?(2)再次看图,体会“扶”的真情。引导学生读懂“扶”中所蕴含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广阔胸襟。出示短语:伸手去扶 双手扶起“伸手去扶”能看出什么?“双手扶起”又能读懂什么?这一扶,对将相扶起的是什么?这一扶,对赵国扶起的是什么?4.小结:这两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们的高贵品质。如果让你们来演绎这个剧本,你想演谁?为什么?(三)交流人物资料,练习表演剧本。一位著名的演员说过:“一个演员要演好一个人物,必须深入研究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直到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演出人物的灵魂。”你们了解这两个人物的情况吗?请作简要介绍。1.通过资料的补充,你们觉得在表演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1)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3)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2.评价中提高:短短的几句台词,经同学们这么一说,人就活了,韩勃和蔺相如仿佛就站在了我的眼前。大家之所以能够读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读台词时,不仅能够抓住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情,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补充动作、神情的提示。3请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4.小结: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虽然课堂上,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相信,现在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四、课堂总结。1.感悟内容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如果就 无论都 宁可也不2.感悟人物(1)现在,廉颇和蔺相如留给你的印象除了知错能改,除了宽容大度,还有什么?点拨并板书:两个省略号,一心为国。(2)对于这样的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廉颇: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赵国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个人,国势大增,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读: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五、拓展延伸1补充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这个故事就出自于史记,出自于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几乎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的史记,这段故事在史记中是这样的记载的。(出示古文)浏览,试着小声地读一读。2编写对联(选做)当时赵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的邯郸市,在邯郸市古城中有一个回车巷,回车巷里一座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的历史故事。如果现在要重新整修这个碑亭,我想建议在碑亭的两个高高的石柱上写上一幅对联。我已经写了个上联,下联还没想好。如果请你来对下联,你准备对什么样的下联?上联:廉颇知错负荆请罪下联:( )这是我出的上联,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出上联,对下联。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编写碑亭对联的比赛。六、检测完善1.当堂反馈第5课第2课时。2. 课本剧表演。剧本是为了表演而写的,这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说好台词,表演那是不在话下了。课后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思考与调整:板书设计: 5.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为了赵国的利益教后反思:大丰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第 2 单元 课题 6.最后的姿势 课型: 阅读课 第 1 教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生死攸关”造句。3初步感受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谭千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谭千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课前准备:(一)教具学具:PPT课件、汶川地震和谭千秋的相关资料(二)先学提纲:1、最难书写的汉字我掌握了“凹”的笔画笔顺: 我了解了“漱”的书写难点:2.标一标:标出课文的序号3.读一读: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4.找一找:课文中三处描写了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来学情分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基本能通过自学掌握。高年级同学已具备一定的查找资料的本领,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课文资料,对于深入学习和拓展文本具有较强的辅助性作用。教学过程: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2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地区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生死攸关”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形象。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大意。2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结合语境说说意思:坍塌 废墟 凹下去 震撼 生死攸(yu)关 诠释(sh) 妙语连珠 洗漱(sh)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1.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连在一起,说说课文讲述的内容。2.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3.抓住文章中表现时间的词语和几处描写环境和场景的句子,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4.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述和概述有区别)五、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1.提出任务:谭千秋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谭老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自主学习。3.集体交流六、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1完成习字册2.用“生死攸关”造句。3完成练习册的基础练习4熟读课文思考与调整: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教后反思:大丰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第 2 单元 课题 6.最后的姿势 课型:阅读课 第 2 教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1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2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教学难点:2.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课前准备:(一)教具学具:PPT课件(二)先学提纲:1.走近人物: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词语写写你对谭千秋老师的评价谭千秋: 2.感受环境: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地震中楼房的情景,这些情景渲染了人物出场的环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3.捕捉细节:谭千秋老师的特点,集中反映在他地震来临时的语言和行动中。用括号在文中标出来,并试着写写批注。4.揣摩语言:谭千秋老师的特点,还反映在其他人的话语里。找出人们的话语读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学情分析:汶川地震曾经牵动多少人的心,同学们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地震中出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也是倍感尊敬。学生的情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至于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要多多学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二、出示目标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品读课文来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同时,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三、品读感悟(一)读中感悟,走近人物。1.提示任务: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2.自主阅读:读读二七自然段,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3.交流展示预设:(1)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2)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二)品读重点,感悟精神。过渡:学到这儿,我们发现文章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了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出示:张开双臂姿势1.提示任务: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2.自主学习:找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3.交流展示:读句子,说想法。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 勇)练习朗读。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三)突破难点,升华情感。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 ,说是责任那又因为 。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依托文本,迁移写法。过渡: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1.提示任务: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2.交流展示:总结与提升,教给写作方法。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3.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举例: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五)回归课题,拟题深化。1.结合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大灾面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2.如果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 千秋的姿势/)四、课堂小结最后,我想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五、检测完善.补充习题四、五思考与调整:板书设计:6.最后的姿势谭千秋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侧面烘托 爱与责任教后反思:大丰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第 2 单元 课题 7.船长 课型: 阅读课 第 1 教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概括文章的大意,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梳理清文章的脉络。3.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教学重点:充分感知 “诺曼底”号客轮的船身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直往船舱里灌,这一万分危急的险情。教学难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课前准备:(一)教具学具:多媒体(二)先学提纲:一、生字新词我自学1.划一划: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2.查一查:查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3.写一写:记下你最得意的学习成果容易读错的字词字词与读音: 容易写错的字词我来写一写: 难以理解的词语词语: 我的理解: 词语: 我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1.标一标:标出课文的序号2.读一读: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理一理: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经过: 故事的结果: 学情分析:结合我班学生阅读能力有限、情感不佳的问题,我准备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接着仔细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加以体会;同时精心选择读的方式和方法,在多种方法的交替中提高阅读水平。教学过程: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同学们,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2通过课前预习,大家一定初步认识了这位船长,说说他留给你的印象。二、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今天我们除了要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还要能概括文章的大意,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出示词语薄雾 阴森森 阴森可怖 哭泣 呼号 嘈杂 秩序(混乱)巍然屹立 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诺曼底”号 “玛丽”号 南安普敦 格恩西岛 洛克机械师 奥克勒大副 克莱芒(1)指名读(2)读着读着,大家发现了什么?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3)正音薄(b)露 呼号( ho) 机械 (xi)师 秩(zh)序补充:肇(zho)祸2.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去读一读,大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先请大家欣赏课件中的“视频欣赏”,再来读课文。3.这篇课文写得特别感人,一定有一些句子和段落打动了你的心,想再读一读吗?(1)检查学生朗读,并在点评中适时指导。(2)刚才大家读的句子的确都很感人,这些句子都是描写哈尔威船长的作家雨果在叙述这件事的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了议论,这几处深刻地议论,发人深省,请大家再读读看。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遇险自救牺牲”为提纲把课文分为三部分。2.把段意连起来,加以整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五、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学习“遇险”部分1.“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是怎样的可怕灾难呢?自由轻声读读1.2自然段,并画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2.交流:(1)“诺曼底”号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撞的?(2)这么紧急的情况可用哪些词来形容?3.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把睡梦中的人们都给惊醒了,你们看(1)这样的场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感受灾难的可怕和人们在大难临头前的恐惧。(2)你看,这短短的四十二个字,却字字让人惊心。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停留在这段文字,发现没有?这里面的句子都写得特别的短。知道为什么吗?(3)像这样可怕.慌乱.紧张的场面就适合用这样短促的句子来表达。因为短,读起来有一种急促的感觉,容易敲击读者的心,也变得紧张起来!谁能把这种慌乱急促的感觉读出来!4.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排除险情的呢?下课堂继续学习!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1.抄写生词,完成习字册。2.完成补充习题的部分作业。思考与调整:板书设计: 7.船长 临危不惧 忠于职守教后反思:大丰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第 2 单元 课题 7船长 课型: 阅读课 第 教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课前准备:(一)教具学具:.教学挂图。ppt课件(二)先学提纲:1.读一读:试着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感知命令:哈尔威船长在“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下达了哪些命令?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来。感受人物:从这些命令中,你对哈尔威船长获得了怎样的认识?试着在书上写写批注。感受情境: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当时的情境。2.品一品:结合对课文的阅读,试着写一写对课后练习第4题的理解 3.想一想: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你想出的背诵这两个自然段的好方法是什么?我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情操呢?为此,我根据学生具有对船长品质的情感认同,但苦于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的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在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诺曼底”号上时,人们都惊慌失措。这时,船长哈尔威履行起了自己的职责迅速组织大家自救。结果如何呢? 二、出示目标今天我们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品读感悟(一)学习课文“救援”部分 发出命令A提示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好后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B自主阅读快速默读课文,圈出船长命令的内容,注意当时的情况。C展示交流1.一共下了几次命令?(4次) 预设:投影出示四次命令。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人全部救出去!” (2)“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3)“快救克莱芒!” (4)“动作再快点!” 2.每次命令都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走近人物A提示任务在这四次命令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命令是什么? 从每次命令中看出哈尔威船长什么样的人物品质。B自主阅读C展示交流印象最深的命令,预设:(1)放大投影第二次命令:“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为什么这个命令给你的印象最深?(他在救人时居然下令开枪杀人!) 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比较两次下令后的不同情景。)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追问:“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就是因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威慑作用吗? 出示黑暗中哈尔威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交流: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 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 “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 这让大家内心得到了安慰。尽管前面他也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但谁会相信呢?现在不一样了,有了20分钟作保证,大家不须一窝蜂拥了上去,简直像疯了似的。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大家都可以接受:前提条件是有了20分钟作保证,作为男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妇女与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出一定的牺牲!更何况,这妇女与儿童中也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不少男人拼命拥挤正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独身的男人呢,也受到了纪律的约束(敢走在女人前面,就会被开枪打死),他们不敢拥挤了。 有了这三点,大家才沉默了,才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2)齐读第22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预设课文第3自然段,在危险关头,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而是指挥着救援工作。他想到的只有60人。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谁能读好哈尔威船长说的话。(指导读)茫茫黑夜,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诺曼底”号轮船不幸被“玛丽”号巨轮剖开了一个大口子。人们的表现如何?(引读)课文第5、6自然段,人们的呼号和嘈杂与哈尔威船长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愿意来读一读他和手下的对话。(指导读)课文25、26自然段,你能把这部分读一读吗?让我们齐读一下。课文29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谁也想来试试。小结: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能够救大家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他就成了出现在大家上空的“伟大的灵魂”了。 3.过渡:从这第二次命令中,我们读出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那么其他三次命令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 预设(1)第一次: 理解为什么“吼”?读出“吼”的味道。 “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关心妇女,关心乘客,并且要求船员尽力尽职,做到先人后己。) “必须把人全部救出去!” (“他把自己给忘了”,可能吗?哈尔威船长一生之中不知碰到了多少险情,对于“生死”已经不知想过多少次了,怎么会忘了自己呢?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发自肺腑的要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做人之道!) (2)第二次: 为什么要“快救克莱芒”?理解他关心孩子的品质。联系上文“妇女先走”,可以看出他爱护、关心弱小的为人之道。 (3)第三次: “动作再快点!”他关心每一个人,在与死神抢时间争速度。 4.完整地朗读第328自然段,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 (二)学习课文“殉职”部分 1.配乐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心潮就如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1.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说:“船长啊,船长,。” 2.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说:“船长啊,船长,。” 3.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 。” 3.深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5.指名试背。 总结: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慌乱不堪,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救工作,果敢地下达命令,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从而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伟大人性美的赞歌。 6.学习写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检测完善 1.背诵第2530自然段。 2.将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思考与调整:板书设计: 7.船 长哈尔威 一生忠于职守 爱岗 履行做人之道教后反思:大丰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第 2 单元 课题 8.爱之链 课型: 阅读课 第 1 教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读“凄凉”、“瘪”、“脚腕”、“蹭破”、“粗糙”、“潸然泪下”、“脸颊”等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交流体会,激发共鸣,从而体会乔依纯真无私的爱心,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给予无私的帮助。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乔依的内心。课前准备:(一)教具学具:课文插图与教学挂图;(二)先学提纲:一、生字新词我自学1.划一划: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2.查一查:查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3.写一写:记下你最得意的学习成果容易读错的字词字词与读音: 容易写错的字词我来写一写: 难以理解的词语词语: 我的理解: 词语: 我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基本能通过自学掌握。高年级同学已具备一定的查找资料的本领,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课文资料,对于深入学习和拓展文本具有较强的辅助性作用。教学过程: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爱之链教师板书课题。 师边写边讲:这里的“之”可以解释成“的”,“链”即“珠链”,注意,这里的“链”不是用珠宝、玉石串起来的,而是用“爱”连接成的。2.大家都读过课文了吧?告诉老师,你大约读了几遍?那你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位人物?(师板书:乔依 老妇人 女店主)二、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今天我们要学会8个生字,会认读“凄凉”、“瘪”、“脚腕”、“蹭破”、“粗糙”、“潸然泪下”、“脸颊”等词,并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PPT出示)颠簸 凄凉 矮小 蹭破 瘪 脚腕 车胎 油污 餐馆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粗糙 脸颊 亲吻 流出了血2.课前同学们已读了多遍课文了,初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老师想了解一下,在初读课文时,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3.哪一小节让你读来回味无穷,想向大家展示?老师也愿意给你表现的机会。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在文中,乔依、老妇人、女店主分别用自己的行动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请你告诉大家,这篇课文里分别讲了谁与谁之间爱的故事呢?(乔依和老妇人) (老妇人和女店主) (女店主和乔依)五、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1.速读第一至八自然段,找出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的段落。2.(出示第四自然段)静心默读这一段,你觉得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让你感受非常深刻,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读这个词,这句话。3.读了这一段,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生活贫困(1)追问:乔依是贫穷的,前文也有几处交代了他的贫穷,你能找到吗?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生活艰辛?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引导学生:当时老妇人是什么样的处境呢?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3)在风雪交加的乡间公路上,乔依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心中十分凄凉。看到在寒风中又冷又怕的老妇人,他毅然这样做4.乔依为什么这么做呢?找出有关段落。将第六自然段改成第一人称。指名读,纠正;“天经地义”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什么?5.这就是乔依,当他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却还想着别人,再读第四自然段。6.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乔依的高大形象一定已定格在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