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探讨.doc_第1页
转基因食品安全探讨.doc_第2页
转基因食品安全探讨.doc_第3页
转基因食品安全探讨.doc_第4页
转基因食品安全探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图书分类号:密 级:食品标准与法规转基因食品安全探讨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院名称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授课教师 年 6月8日1 绪论转基因食品作为20世纪生物技术的重要成果,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解决粮食问题、缓解过量使用农药带来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还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和威胁。为了减少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发挥转基因食品的积极作用,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纷纷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有效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已时有发生,这些案例反映出了很多问题,表明我国相关立法还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如上海消费者朱燕翎以“雀巢巧伴伴”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而未标识为由、状告“雀巢”公司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一案的审理中,就反映出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标准缺乏明确规定。“亨氏婴儿营养米粉”涉嫌含有未经我国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稻米成分的事件,再一次使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2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1983年,世界上成功培育了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1993年,美国市场上投放了第一例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1996年,转基因食品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商业化。自1996年以来,全球转基田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52倍,累计种植面积4.75亿hm2。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21个。按种植面积大小排序,前3名分别是美国、阿根廷、巴西。目前,转基因食品主要为植物性食品,转基因作物也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转基因植物主要是抗虫、抗除草剂的品种。科学家正在进行培育的还有抗旱、耐盐、改良品质、增加营养、医疗保健及生物能源用的植物。据国际有关方面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转基因食物的市场总收入将达到3万亿美元1。我国也在加快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应用的步伐,1997年,第一例转基因耐贮存番茄获准并商品化生产,2005年,我国转基田作物种植面积为340万hm2,排第5位。我国市场上存在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美国,特别是大豆、玉米及其相关产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农产品自由贸易,转基因食品正走向人们的餐桌。3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3.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起因1998年8月,英国的Pusztai用转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马铃薯饲养大鼠,发现大鼠出现了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等症状,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对于人类而言,类似结果会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这一实验结果引起世界范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2。1999年,美国康乃尔大学Losey等人报道3,用拌有转Bt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草喂养大斑蝶幼虫,以喂正常花粉或不加花粉的作为对照组,4d后喂Bt花粉的幼虫死亡率达44%。从而引发了“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的争议;2000年,美国Aventis crop scienc公司生产的“里联”转基因玉米因可能导致部分人皮疹、腹泻或呼吸系统的过敏反应,只准予作动物饲料,但检测发现该转基因玉米被混入加工食品中从而引起全球300多种含玉米产品的回收潮4。此后,美国政府于2001年1月出台了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2005年5月英国独立报报道,Mon Sant公司的研究表明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肾脏变小血液的构成发生变化5。由于转基因大豆在我国国内油料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安全性的担忧。2006年12月23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宣布人们:可以放心地食用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商家不用在转基因食品上加贴特别的标签。消息一经传出,再次引起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关注6。3.2 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安全性问题3.2.1 毒性问题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目前只有一些相关的实验报道,尚无人体的研究报告。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苏格兰Rowen研究院的Putsai博士曾声称培育出了带凝集素(Lectin)基因的改良马铃薯,但是这种马铃薯能够破坏老鼠的肝脏和免疫系统7。虽然他的实验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仍提示转基因食品有可能会损害人类的健康。3.2.2 过敏反应问题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原。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原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2000年10月,一种名为“星联”的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部分人发生皮疹且只被批准做动物饲料,因此引发全球的回收潮,涉及300多种含有玉米的产品8。3.2.3 营养问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尚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引起营养失衡9。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指出,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大大地减少。3.2.4 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但抗生素标记基因对人体的健康是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是否会水平转移到肠道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人们倾向于认为这可能性比较小,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10。3.2.5 基因漂移问题担心外源基因会通过转基因产品进入人的遗传体系。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等相继报道,转基因食品即遗传改造的食品,其DNA片断(转基因)能进入人体肠道细菌体内。在人类肠道耐受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中,已经找到转基因食品的标记基因,诸如转入作物中起特殊作用的抗虫害基因等,这便意味着过去担心的基因漂移已成事实11。尽管转基因只漂移到人体肠道细菌还没有直接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但很快就有可能融入人体。4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概况4.1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该办法对不同的遗传工程提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评价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时,对国外研制的农业生物遗传工程及其产品在我国境内进行中间试验、环境释放或商品化生产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内容较为具体,针对性强。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2001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办法同时废止)。2002年1月,农业部颁布了具体实施条例的三个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为了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2002年4月,卫生部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4.2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4.2.1 立法层次较低现阶段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仅仅局限于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还没有一部从整个生物安全角度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做出全面、系统规定的高立法层次的综合性法律。并且我国对该领域的立法主要是转基因工程技术性立法,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很少。4.2.2 部门法协调不好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中,农业、卫生、环保三个部门应该共同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事实上农业部掌握了实际的大权。由于农业部门只是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食品,而没有全程跟踪转基因农产品在整个食物链中的变化,因此并不能完全地保证其食品的安全性。4.2.3 现有法律的可操作性差以标识制度的内容为例,条例第28 条规定“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有明确的标识”,比较笼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凡是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然而对标识的位置和内容缺乏具体的规定。参考文献:1李志亮, 吴忠义, 王刚, 黄丛林.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05, 3:1-4.2 Ewen SW, Pusztai A. Effect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 Expressing Galanthgus Nivalis Lectin on Rat Small Intestine.Lancet,1999,354(9187):1353-1354.3Losey JE, Rayor LS, Carter ME. Transgenic Pollen Harms Monarch larvae. Nature, 1999, 399:224.4金天, 田阔川. 转基因牛物安全法 加快立法步伐, 凸现知情权J/OL. 北京: 新华通讯, 经济 参考报. 2005-05-30.5蒋建平. 吃转基因玉米老鼠肾脏变小, 可能威胁人类健康N/OL.北京: 新华通汛社.2005-05-24.6 李凯年, 逯德山. 应该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J. 新兽医, 2007(4): 23-257 贾士荣, 金芜军. 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