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灰椋鸟》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灰椋鸟》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灰椋鸟》课堂实录.doc_第4页
《灰椋鸟》课堂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握策略 高效学文灰椋鸟教学实录和评析执教:通州区金余小学 张鹏评析:启东实验小学 顾荣华教学实录一、 揭示课题,认识灰椋鸟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状物的文章,题目是灰椋鸟,看老师写课题。“椋”是“木”加“京”。椋鸟,是鸟儿中的一个种类。(生读)师:(出示灰椋鸟图片)这就是灰椋鸟,仔细瞧瞧,它长什么样?生:灰椋鸟长着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生:灰椋鸟的尾巴是红红的,尖尖的。它头上的毛黑白相间,背上的毛是灰灰的。师: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鸟,在徐秀娟阿姨的笔下却令人惊叹,熠熠生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灰椋鸟,作者重点写了什么?【评析:张老师以认识不起眼的灰椋鸟而自然导入课文,直抓课文重点,简简单单,扎扎实实。】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生:课文重点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桂林后的情景。师:(板书:归林)那么他们归林后干什么呢?生:灰椋鸟归林后在林中嬉戏、玩耍。师:在林中嬉戏,这场面非常热闹,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后面也用个“林”字,用什么词怎么概括?生:闹林。(板书:闹林)师: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课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和闹林的情景。师:如果我们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只鸟的话,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鸟的翅膀,它带着文章飞向高处。但仅仅有翅膀是不完整的,仔细看一看,鸟的头,也就是文章的开头写了什么?生:灰椋鸟的样子和作者决定想去林场看一看灰椋鸟。师:写了作者决定去看一看灰椋鸟。(出示:决定)那课文的结尾,鸟的尾巴写了什么?生:课文的结尾主要写了作者的感想。(出示:感想)师:图文并茂就把这篇文章的条理理清楚了。文章的开头写了作者决定去临场看一看鸟,结尾写的是看了灰椋鸟后的感想,中间浓墨重彩地写了两个场面:归林、闹林。那我们就像徐阿姨一样静静等待灰椋鸟的归来。【评析:张老师形象地把文章比作一只鸟,先让孩子们找出文章重点写什么,概括为归林和闹林,再概括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就是鸟的头和尾。这样充满情趣的教学,孩子们的学习兴致极其浓厚。一篇长长的文章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整体感知,并抓住了主要内容。】三、 细细品读,掌握阅读策略(一)抓关键词,感受场面之壮观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指名读)师:这篇课文,这些词比较难读。(出示词语: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盘旋 刺槐林 应和 栖息)指名读。师:“和”是多音字,在这读第四声,(生读:h)“和”是声音相应,也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和”还可组成(出示:生读“一唱一和”“随声附和”)“栖息”的“栖”是个生字。(指名读,齐读) 【评析:“和”是本课的多音字,张老师直接告诉孩子们读h时的解释,再举一反三。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应和”这个词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师:谁来把这些词读读看。(生读)师:我们一起来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师:同学们读书的神情真专注。我相信,许多人读了这段后,留下的印象就是灰椋鸟归林时非常壮观。有了这个印象,我们是不是就把这个场面读懂了呢?“壮观”不能把这场面中的精彩完全说尽,那怎么能把这场面中的精彩读出来呢?(出示: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深深触动了你,划出这些句子,边读边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师:只要你认真思考了,就一定会有智慧的发现。【评析: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看看哪些句子深深触动了你。”这是“以学定教”的具体表现。“只要你认真思考了,就一定会有智慧的发现。”课堂教学,需要等待,给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时间和机会,不急不躁。】生:“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从这句话中的“数百米、一批一批”,我感受到灰椋鸟很多,归林的场面很壮观。师:把这些词圈一圈,这是他找到的关键词。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鸟儿们在林中叽叽喳喳地叫着,那每一声叫声中,都蕴含这不同的内容。他们可能在叫:“今天,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件好人好事。”也有可能在叫:“飞快点呀,你快追不上我了。”师:你听到了鸟儿叫的不同内容,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他们叫的内容是不同的?生:倾诉、呼唤、应和。师:请你读一读这三个词,把这些不同的内容读一读。(生读)把这三个词圈一圈。生:“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飞入刺槐林。”我从“陆续、投入、一小群一小群”这些词感受到在作者的笔下,把鸟归林时的样子写得出神入化。师:他的“投入”,把刺槐林看做自己的家。孩子们真会读书,善于从关键词中品味。(板书:抓关键词)【评析:“孩子们真会读书,善于从关键词中品味。”这是张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提示,才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抓住了“倾诉”“呼唤”“应和”等关键词语,体会鸟儿说话的不同内容。】师:之前,老师也划了些关键词,请一位同学读读看。(出示: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列队飞行 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师:有人说,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当我读到“排空而至”时,我的眼前浮现这样的画面:鸟儿在天空排成队伍一起飞来,整个天空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灰的、黑的,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老师把这段话写了下来。 (出示:指名读)师:同学们,你读了这些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也像老师一样,把画面讲丰富。生: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很壮观。天空中满是鸟儿,像很多的小黑点聚集在一起。空中到处都是鸟的影子。生:灰椋鸟整群整群地飞来,在天空中形成了美丽的图案。他们有时候鸣叫,有时候在和同伴打招呼,不亦乐乎。师:鸟儿们飞过来了,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视频)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出场面的壮观。想着这些关键词,想着这些画面。【评析: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张老师充分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以身示范,从自己想象“排空而至”入手,再鼓励孩子们去想象。生动、高效的课堂就是不仅能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还要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美。】生:(齐读)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师:先回来的鸟干什么?生:(齐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师:后到的鸟在干什么呢?生:(齐读)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师: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句子中间为什么用分号?生:因为前面是写先回来的鸟,后面写后到的鸟。师:对,一句是先回来的鸟的画面,后一句是后到鸟的画面,这两个画面之间是并列关系,并且这个句子中已经有了逗号,并列的话就用分号。这就是分号的一般用法。师:男生读先回来的鸟的画面,女生读后回来的鸟的画面。(二)想丰富,发现场面之精彩师:灰椋鸟回来的时候会说话呢。有的在?(生齐:倾诉)有的在?(生齐:呼唤)还有的在?(生齐:应和)师:(播放鸟声)听听,他们说得多欢啊!他们究竟在说什么呢?请你抓住关键词,把他们说话的情景想丰富。(出示:听!有只鸟儿在说: 。听!还有只鸟在说: 。正说得起劲儿,一只鸟儿 。小鸟听到了,忙回应着 。)师:今天,也许他们飞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在森林里捉迷藏呢;也许他们飞过一座座高山,看到林场工人正在植树造林呢;也许他们飞过美丽的村庄,看到繁华的城市,甚至是我们的学校。饿了,有树上的小果子和毛毛虫可吃;渴了,就喝甘甜的清水。现在回来了,他们有多少话要说呀。听!有只鸟儿在说:生:今天,我飞过一条小溪,我看到很多鱼儿在水里捉迷藏呢,他们玩得可起劲儿了!师:真好,眼睛可真亮啊!听!还有只鸟在说:生:今天,我来到一条小河,那里的水可真清啊!我喝了一口,可真美味。师:听!这只鸟在说:生:今天,我路过一所学校,那儿的学生书声琅琅。师:听!那只鸟在说:生:我今天飞过一片森林,那可是捉迷藏的好地方。师:明天我们一起去吧!正说得起劲的时候,一只鸟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见了。她就大声地?生:(齐)呼唤着。生:儿子,儿子,你快点回家吧!师:儿子听到了忙回应?生:爸爸,爸爸,我在这儿呢。师:原来鸟儿太多了,我一开始还没发现呢。此时,一只小鸟忽然想到,今天晚上还有演唱会呢。她急忙说:生:我得赶去化妆了。师:那只鸟听见了,忙回应?生:那我也得去排练排练了。【评析:充满机智的师生对话,教师巧妙的设计,潜意识地让孩子们沉浸在鸟儿的对话中,高效地想象着场面的精彩。】师:孩子们,鸟儿真的会说话吗?(生齐:不会)那是咱们抓住关键词所想出来的。怎样读出场面的精彩呢?(生齐:抓关键词)把画面和情景(生齐:想丰富)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场面中的精彩。师: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在敏感的人的心中,它是一幅画、一个情景,是生动的表达、感情的流露,让我们把这些关键词放入句子中,齐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评析:有人说,发现语文的美,常常在于对语言文字深层意思的揣摩。仅仅“倾诉”“呼唤”“应和”这三个词,可在张老师的点拨下,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对话空间,学生们自由地与文本进行碰撞,引爆了猜想的火花,想象出了此时热闹的场面,道出了鸟儿说话的内容,使文字变得灵动起来。】四、 遵循规律,指导书写师:树林是鸟的乐园。今天,我们就来写两个木字旁的字(栖、杉),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师:(边指导边范写)看老师写木字旁,先写一短横,再写一竖,是垂露竖,然后写一撇,在横与竖交叉的地方起笔,最后写一点,在横中线处。木字旁的一竖是主笔,短横把它分成两部分,上面一部分的长度与短横的长度基本一样,这竖根据后面的部件确定它的长度,后面的部件瘦长时,它可以写得稍微长一点,后面的部件扁平居中的时候,就写得短一点。请同学们,把这两个生字描一个,写三个。(投影学生写的字)师: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的字:这个木字旁偏下一点就更好了,“西”写得真好看;“西”扁平居中,写得很好。“杉”三撇写得很有力量。【评析:写字教学有规律可循,“木字旁后面的部件瘦长时,它可以写得稍微长一点,后面的部件扁平居中的时候,就写得短一点。”经张老师这么一指导,孩子们基本上已明白所有木字旁字的写法了,非常有效。】五、 提炼方法,总结延伸师:今天这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灰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