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doc_第1页
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doc_第2页
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doc_第3页
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doc_第4页
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屈洋 王可珍 康军科(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陕西岐山 722400)摘要: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成为农村发展经济的主要模式,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现状,结合宝鸡市在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实际,提出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因“地”制宜,因“文”制宜、因“需”制宜,为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宝鸡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旅游活动成为居民消费娱乐的主要方式。目前常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景区承载力不断超标,常规旅游业发展无法满足游客的大量需求,人海现象突出,节假日尤甚。近年来,为了分流游客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重心不断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资源富集的乡村转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推崇的新型旅游休闲方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宝鸡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突出,成为发展休闲农业良好的人文和自然基础,因此发展宝鸡市休闲农业,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宝鸡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休闲农业的定义1.1休闲农业起源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1.2休闲农业定义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Agro.Tourism,是由农业(Agricu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从而对于休闲农业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一般的定义是: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2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2.1日本模式-“农务参与”日本休闲农业以农务参与型为特色,随着日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异质性成为城乡流动的驱动力,游客不单单局限于观赏,而更多的在于实践体验的需求。而其开发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强烈的“回归自然”的需求展开。其中一个重大特色是市民农园模式。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全程自己劳动、管理和收获,营造的是无围墙的公园,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农业、体验农业,农业、农村、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1。2.2加拿大模式-“感受自然”加拿大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首先依托于其独特的土壤结构、水源、海洋潮汐、天气状况、气候冷暖和传统及现代化的耕作方法等,因此它的模式理念是“感受自然”的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加拿大很好的将当地特色要素结合进休闲农业的建设之中。一个典型是美食之旅与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是加拿大休闲农业的突破点。将品尝美食设计到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中,还组织游客寻找美食的材料来源,美食与乡村之旅的结合丰富了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如安大略省的“地区美酒之路”、魁北克省的“果汁之路”等。另外,还力推“荒野行”、研究动植物、观鸟之旅,参加者不仅能在途中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地质条件以及、动植物分布状况2-3。2.3新加坡模式-“科普教育”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型的国家,从其资源环境来看,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奶牛,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从发展理念来看,新加坡的发展初衷与理念是为了让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其发展模式属于科普教育型。从经营方式来看,新加坡采用集中经营建设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现有耕地约1500公顷,供500多个不同规模农场经营。2.4中国台湾-“观光休闲”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形式多样,但主要是以观光休闲模式为主。其强调以自然、乡土、草根性为产业的本质,即亲近大自然,建立以旅游、休息、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等功能相结合的经营体系。具体类型包括:(1)综合性休闲农场。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等;(2)观光农园。设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等,让游客摘果、摘菜;(3)民俗民宿。利用自然环境、景观、特色产业和文化、民俗,让人们自然接触、认识和体验,发展民宿农庄;(4)休闲胜地。利用名胜景区,同时强调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持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4-7。在经营方式上,强调政府引导和企业经营,以中小型农场为主,覆盖区域广。在经营特点上还更多突出其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企业。2.5中国-“多样化”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8-9。(1)连片开发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2)“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此外还有产业带动模式,村镇旅游模式,休闲农场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模式等10。3对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3.1依托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对比国内外重要主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结合宝鸡市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丰富旅游资源,特别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自然格局,为发展多种模式的休闲农业提供了可能。北部塬上,其独特的冷热资源、地形地貌和特色的种植(荞麦,绿豆、小豆等)、养殖(山羊)、荞麦花海、为纳凉避暑,养殖种植体验,美食享受,观光休闲提供了资源供给,适合发展体验型的和观光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中部川道,降水资源丰富,瓜菜种类多样,生态条件较好,观赏植物丰富,利于发展以农务参与、农业体验和科普教育为主的多样化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秦岭山区,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娱乐为主的观光休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3.2依托历史文化条件-因“文”制宜宝鸡市人文资源丰富,北首岭遗址、周原遗址、炎帝陵、炎帝祠、青铜博物馆、九成宫醴泉铭牌、秦公大墓、周公庙、五丈原诸葛亮庙、姜子牙钓鱼台、龙门洞、凤翔东湖等历史遗迹和名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且大部分历史遗迹和名胜都远离城市,这就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借助这些区域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休闲农业应该借助古迹名胜发展“农家乐”为主体、民俗风情为特色、文化体验为支撑、主题鲜明的集观光、餐饮、娱乐、科普为一体的多样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以“文”为基础,以“风俗”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方式。3.3依托需求导向条件-因“需”制宜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更离不开客源需求的导向,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区域性的需求导向发展合适的休闲农业。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是陕西省周、秦、汉、唐四个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西安和咸阳旅游资源的不足,发展周、秦旅游休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具有多样化发展模式的潜力。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一方面对市内的城市居民有很强的吸引力,适宜发展近距离农务参与型、观光果园采摘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人文资源和特色饮食对市外的游客也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甘肃、宁夏、四川等毗邻省份,以及西安等省会城市,以文化历史及优良的田园生活拉近都市生活节奏快的人们,让他们回归田园、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适宜发展感受自然型、观光休闲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充满民俗风情的周秦文化、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风味俱佳的饮食特色更能让游客陶醉其中,满足游客的文化和美食需要,例如岐山臊子面、面皮、羊肉泡,宝鸡搅团,凤翔豆花泡馍,陇县马蹄酥,麟游饸饹等,这类区域适合发展“农家乐”模式、休闲度假模式和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的休闲农业。4展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里到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改变环境、放松自己,这就给具有优良的农业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历史沉积、丰富的农家生活的农村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可能。休闲农业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顽疾,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和农业实质增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必然会进一步发展,其潜在的市场潜力和价值必然要超越传统农业,成为未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参考文献:1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2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3-65.3郑英.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90.4黄爱萍.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福建农业科技,2000(6):28-29.5文卞洋.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J.浙江经济,2002(24):44-45.6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52-56.7郭焕成,吕明伟.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