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1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2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3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4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渺茫 劫掠 前扑后继B . 催残 恍若 不功自破C . 压榨 贸然 持之以横D . 鲁钝 琉璃 走投无路2.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 .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C .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D .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3. (6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在论语中表明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 (5)默写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_,_。_,_。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4. (5分)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礼仪板报我设计】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2)【礼貌用语我知晓】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开展讲座活动。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_(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_(莅临、光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你一本书,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_(阅读、拜读)!”(3)【礼节习俗我评说】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5. (1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策之不以其道_执策而临之_(2)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千里马的重要性。B . 造成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 文末两句,都是作者分析论证后所作的结论。D .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6.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的生活经历,全词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B . 下片首句中的“报”照应上片“殷勤问我归何处”中的“问”字,“嗟”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C .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D . “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六、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得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1)除选文叙述的内容外,请再举出斯诺与周恩来之间发生的两件事。 (2)在斯诺的眼中,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试分析作者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塑造周恩来的这一人物形象。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8. (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不拒“每一件小事”袁媛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并指出,“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砥砺奋斗,就是既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概,也要有不拒“每一件小事”“每一项任务”“每一项职责”的务实。奋斗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奋斗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奋斗既脱不开“诗与远方”的憧憬,更离不了“琐碎小事”的践行。袁隆平花了十几年工夫坚持选种、下地、观察,看似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具体的“小事”,让他积累了知识与灵感,获得了杂交水稻事业的巨大成功。正所谓“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能更远”。积小事成大事,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俯拾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道理很简单,但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拒“细末”,善抓“小事”,实现宏伟目标,则并非易事。青年人充满热情、富有理想、血气方刚、活力十足,当然应该勇于“立大志”“做大事”,但是,“做大事”并不抵触“做实事”“做小事”。恰恰相反,实现宏伟目标要靠奋斗,奋斗离不开“每一件小事”的不断积累。如果心气很高,书没有读几本,就规划写几本学术专著;或者胃口太大,刚走上社会创业,就把目标定为“干他一个亿”,看不上“做小事”;又或者志气很高,整天想着如何“扫天下”,不屑于“扫小屋”;又或者有想法没做法,沉迷于刷朋友圈、看短视频消磨时光而不愿意哪怕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那么,这样的“立大志”“做大事”恐怕很难成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件“大事”,每一个青年都要不拒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青年学子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增强本领,为实现将来报效国家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青年技工要立足岗位多做贡献,发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攀科学高峰,瞄准核心技术奋力冲锋,为发展科技事业、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说到底,青年人要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每一项任务,在琐碎“小事”中磨炼自己,完成积淀,在坚持不懈中推动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在厚积薄发中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景,在一点一滴的成长中慢慢接近理想,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在江苏省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青年人只有把个人理想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才更有意义、青春才更有价值。身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代江苏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砥砺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甘于吃苦、不畏挫折,不拒“每一件小事”,让人生抱负与时代责任同频共振。(选自2019年5月8日新华日报)(1)文章第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作为开头,有何作用? (2)第段画线句“积小事成大事,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俯拾皆是”,请再补充一个论据。 (3)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 9. (2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责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语言的力量,责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含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贵,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表、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搞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国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7日)(1)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_和_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_的观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 (3)文章第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作文:愚公移山,田忌赛马,诸葛亮七擒孟获,司马光砸缸救人,是人类的智慧;蜜蜂构筑蜂房,小鸟衔木过海,是动物的智慧。小事情蕴藏着智慧,小人物的身上体现着智慧;战胜困难依赖智慧,解决危机需要智慧;集体绽放智慧,国家凝聚智慧。改变是一种智慧,选择也是一种智慧;坚守是一种智慧,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巧言是一种智慧,沉默也是一种智慧请以“我的智慧”为题目作文。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少于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