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君子之风》 课件3人教版.ppt_第1页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 课件3人教版.ppt_第2页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 课件3人教版.ppt_第3页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 课件3人教版.ppt_第4页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 课件3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子之风 礼记 学记 曾说 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修焉 息焉 游焉 夫然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及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 游于艺 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 就是以仁 德为纲领 以六艺为基本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7 6 杀身成仁 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 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其实 我们认真 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 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 仁 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 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 那就是 仁 杀身成仁 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 仁 自古以来 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 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15 9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 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 利要服从义 要重义轻利 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就会犯上作乱 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 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 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 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4 16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 本章所讲 道 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 孔子认为 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 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 因此 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4 9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 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 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 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 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 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 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17 15 本章中 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 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 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为了自己的理想 就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6 11 孔子极力提倡 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 有志向的君子 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 他还提出 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 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 对待这些东西 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 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7 16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 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 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 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7 19 作为君子 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 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 仁 智 勇 在 子罕 篇第九当中 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14 28 孔子这里所说的 智者 和 仁者 不是一般人 而是那些有修养的 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 智 和 仁 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 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6 23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 不须外表的文采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的意思是 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 否则 本质再好 也无法显现出来 12 8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 这是顺因自然的 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 都必须合乎 中和 的原则 厉 猛 等都有些 过 而 不及 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 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7 38 回顾 一 解释下列红体字词1 游于艺2 孙以出之3 君子喻于义4 鄙夫5 女奚不曰6 知者乐水7 文犹质也 广泛涉猎 通 逊 说出 谈论 懂得 庸俗浅薄 通 汝 为什么 通 智 喜好 修饰 本质 二 指出下列红体字的活用特点1 耻恶衣恶食者2 饭疏食3 曲肱而枕之 回顾 意动 以 为耻 名作动 吃饭 使动 使 弯曲 三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2 仁以为己任 名家评点 我的评点 子曰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朱熹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 有似于山 故乐山 南怀瑾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 子曰 知者乐 水 仁者乐 山 知者乐 水 知者的快乐 就像水一样 悠然安详 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 山 仁者之乐 像山一样 崇高 伟大 宁静 可任选一角度评论 可整句评说 也可只评论其中的一点 可以从文字内容上较真 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 独立思考 言之成理即可 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章来评点 名家评点 我的评点 此章乃孔子之自述 孔子生平 惟自言好学 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 学有未得 愤而忘食 学有所得 乐以忘忧 学无止境 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 如是 惟日不足 而不知年岁之已往 斯诚一片化境 钱穆 论语新解 子在齐闻 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先生在齐国 听到了韶乐 三月来不知道肉味 他说 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子曰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先生说 富若可以求 就是执鞭贱职 吾亦愿为 如不可求 还是从吾所好吧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先生说 质朴胜过文采 则像一乡野人 未免粗野 文采胜过了朴质 则像庙里的祝官 未免虚浮 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 才是一君子 问题探究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但只是 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 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 没有道义关系 彼此是 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的 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 大利 见 韩非子 六反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 产生了讳言利 排斥利的倾向 如董仲舒就主张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见 汉书 董仲舒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课文解读三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 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 崇尚实力 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 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 绝对化 毒害了人们的思想 破坏了人际关系 败坏了社会风气 从长远来说 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 道德 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 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中国历来就有 儒商 无论是 徽商 还是 晋商 都以 诚信 为本 到现代 如日的本商人 企业家都奉 论语 中的道德为本 大力提倡言 利 而不忘 义 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 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但今天仍有市场 尤其是韩非子之论 在今天 还有不少商人 企业家昧着良心 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孔子心目中的 君子 必须具备的品质 包括 道 德 仁 义 礼 信 等为核心的政治 道德素质及掌握 六艺 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 利 与 义 的关系 能以生命捍卫仁义 不以个人利益为重 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 重视个人修养 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孔子眼中的 君子 再次朗读课文 找出成语 并理解背诵 杀身成仁 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箪食陋巷 发愤忘食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为了成全仁德 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杀身成仁 谓未得时 担心不能得到 既得到时 又担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