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米涛《风》教后反思.doc_第1页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米涛《风》教后反思.doc_第2页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米涛《风》教后反思.doc_第3页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米涛《风》教后反思.doc_第4页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米涛《风》教后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吟诵教学反思河北省三河市翟各庄中心小学 米 涛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能给我一个和在线的各位老师进行交流的平台,我深感荣幸和感激。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一课的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风是201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 环节的一首小古诗。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是人教版教材比较重视的选文。纵观一年级整体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教材和新教材都安排了6首古诗。新教材把古诗分别安排在“课文”“识字”“日积月累”板块中。其中“日积月累”中就安排了四首。可见,对古诗文的学习,编者意图是读读背背,日积月累,不需过度解释,不需欣赏分析。那么,这节课中我就大胆创新,尝试了利用吟诵这种方式带领学生们来学习日积月累中的古诗风并通过声音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感悟诗歌的情感意义。同时,我又将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到下册才会学习到的画鸡,以达到日积月累中量的积累。二、吟诵的前世今生为什么在日积月累风采取了吟诵这个方式进行教学呢?首先,我们回想一下在博物馆或在通过网络搜索看到的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名人画作,比如太白行吟图,观瀑吟诗图,驴背吟诗图,春园吟诗图,屈子行吟图等,通过这些画的名字,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里面的人物在吟诗或者行吟,而不是现代我们所说的读诗、朗诵诗。同时,我们会发现古人在诗歌中提到吟诵的语句也很多。比如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李商隐的“夜吟应觉月光寒”,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直到近代,鲁迅先生还在说“吟罢低眉无写处”。这些,只能说明吟诵,是古代读书人特有的读书方式。同时,在这里可以肯定的说吟诵是汉诗文唯一的创作方式,也是唯一的诵读方式。百年以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都是吟诵的。由此上溯三千年,中国古人读诗、作诗都是吟诵的。所以,现代很多学者包括启功先生、叶嘉莹先生、周有光先生都提出吟诵对于古代诗歌学习的重要意义。其次,作为一个教书人,自然就会想到教学,想到如何将吟诵这个文化瑰宝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把吟诵做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一个不同的视角呢?!于是我又寻求教材中的理论支撑。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的教学有这样的描述“(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注意到在这个纲领性的文件中,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在具体方式方法中提到了通过诵读,通过诵读过程中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吟诵作为诗歌创作的唯一方法恰恰将声音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那么用吟诵的方式不是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吗?这不正是回归到古诗文创作学习的本真吗?三、吟诵让学生乐学、乐思“千人千调”可以说是吟诵的一大特点。(举例说明:传统调子、现代调子)乐学,是我在本课中想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在利用吟诵学习古诗的初期,学生们还是比较喜欢朱畅思老师的吉吟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主要采取了这种调子的教学。在课堂伊始我就先入为主的给学生们播放了吉吟调的风,学生觉得就是儿歌,自然而然的哼唱起来。消除了他们对吟诵古诗的畏惧感,拉近了学生与吟诵的距离。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又采取了现在吟诵中普遍认可的一种简易的符号,并配以手势教学,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其实已经渗透了吟诵的两个基本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些知识的传授是水到渠成的,学生们一直沉浸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境界中,可以说这个古诗学生学起来很快乐。如果说吟诵只是能让学生乐学,还只是开始。大家知道,汉诗文的创作是遵循“先吟后录”这样的一个原则。汉诗文的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我们平时很重视讲解汉诗文的字义这部分内容,往往忽略了声韵的意义。声韵又有什么意义呢?这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变化,也就是课标中提出的“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来组织学习。比如“解落三秋叶”通过声音高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树叶被风从高高的树上轻轻飘落到地上这一动态的过程。再比如“入竹万竿斜”两个入声字“入竹”通过吟诵,学生马上可以感受到此时的风又快又猛。这些如果是传统的讲授是干瘪的,无力的。而采用吟诵的方式,通过声音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这个多变、顽皮、可爱的风仿佛就在眼前。日积月累重在积累,所以我又大胆尝试将下册中出现的画鸡前置到这里,而方式依然是吟诵,甚至几乎是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大家会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吟诵辅以手势、动作,学生学习的热情依然高涨,学习的结果也是基本令人满意的。当然,吟诵这种方式如何引入古诗文教学?利用一节多课的时间学习日积月累的一个环节是否合适?吟诵教学的最终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都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也希望同仁的斧正与帮助。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课后点评今天米老师讲授的这首风是201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 中的一首诗。在此次改版的教材中“日积月累”是保留的栏目,因为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两大支柱之一。但是,米老师选取日积月累做为教学点,我很意外,也非常感兴趣。听过之后也有许多感触。下面,就这堂课我来谈谈我的看法。一、方法新颖如果说这堂课老师选取的教学点令人意外的话,那么采取吟诵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更令我大跌眼镜。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些我们在书本上的知识一下子落实在了课堂上,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我觉得很新颖。更新颖的是对诗歌情感意思的感悟上,也是通过声音大变化来获得的。实事求是的讲,在原来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多见的。二、 学法有趣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所以说到这些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敬畏,那么如何让吟诵走进学生的心里,如何让这些生涩的知识在短时间让学生接受并运用?是我所期待,也是我对这堂课比较担心的地方。但是,观课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是玩着学的,是手舞足蹈中会的。老师同课前谜语与课中诗歌呈现的巧妙结合,让学生自然的走进了课题中,感觉学习的整体性非常强,完全没有知识衔接的顿挫感。在学习吟诵规则的同时,老师采取了“手舞足蹈”的方式,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而在悟诗情方面采用“声音里面有秘密”的探秘方式,带领学生通过古诗中的平平仄仄、高高低低、长长短短,让学生在声音的变化中感受到了风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点燃了。三、 学习有效作为教师,我在关注形式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的成效。纵观这节课,我觉得总体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首先,作为日积月累我觉得达到积累的目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光在课堂上掌握了风还学会了在下学期才会出现的画鸡,所以说量上达到了目标。其次,作为创新性教学,在这堂课中基本上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吟诵,掌握了吟诵的基本规则,并能用这些规则去吟诵这两首古诗。最后,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个目标是在5.6年级学段对古诗文学习的一项要求。所以说,这节课达到甚至超预期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这堂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一、古诗文吟诵教学,尤其是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文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