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样本定稿.doc_第1页
开题报告样本定稿.doc_第2页
开题报告样本定稿.doc_第3页
开题报告样本定稿.doc_第4页
开题报告样本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样本定稿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姓名刘妙颖学号0611080206导师姓名、职称张哲俊教授系所文学院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东方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入学时间xx年9月论文题目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研究论其宋词观的发生、形成与影响 一、立论依据(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选题的研究意义海外汉学研究是亟待发展的新兴学科,研究海外汉学属逆向研究,既探讨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以求补充和延伸国内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又可反之观照国内学者研究本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研究本国文化与文学的新视角。 而汉学研究最为深刻成果最丰厚的首推日本,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仅在名称上就经历了从东洋学到支那学、中国学的变迁,19世纪末,东洋史成为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的学科门类,东洋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逐渐形成。 而在东洋史成立的同时,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又被称为“支那史”,有关中国的学问被称为“支那学”,这一称谓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改过来,之后日本学术界一直沿用“中国学”一词来指称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研究。 国内对中国学研究的关注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自九十年代以来,北大清华北外均建立了汉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汉学研究世界汉学等专业学刊的问世也使得汉学学术成果的展现有了自己的阵地。 部分汉学专著的问世也使得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汉学研究史上的核心人物、重要事件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先后推出了内藤湖南研究、吉川幸次郎研究、津田左右吉研究等相关研究日本汉学家的专著,诚然,这几位汉学家都是日本汉学研究的核心人物,或开创风气之先,或留下煌煌巨著,目前在我国也能看到这些学者的大部分作品,研究的可行性也较大。 然而,从日本庞大的中国学研究队伍来看,中国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京都学派的许多中坚学者还没有被介绍到中国,他们的汉学研究成果也只能在一些国际汉学杂志上看到片章片语。 如果要全面了解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就不能忽视对这些学者的介绍、研究。 本文要关注的仓石武四郎正是与吉川幸次郎同期的日本京都学派的第三代中坚力量,其主要成果包括庄子、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译注,对段懋堂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最为人所知的岩波日中辞典的总编纂。 由于仓石武四郎在汉语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他创办的仓石中国语学会及后来的日中学院成为日本人了解中国学习中国语的第一步,因而,目前,国内外都疏于对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的关注和研究,关注点都放在了汉语教育、词典编纂领域,仓石武四郎对庄子、宋词等的译介和对音韵学的研究在学术界被一定程度的忽视,这就给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本文之所以选取仓石武四郎主编的宋代词集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词集出现的时期正是日本学术界对唐宋词大批译注的时期,这一本可谓是代表性著作,然而出于对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成果的忽视,他编纂的这些书籍也自然受到了冷淡。 宋代词集承前人之功,延续了日本学界重视花间词、偏爱李煜周邦彦的学术走向,同时,在这本名为宋代词集的选本中,第一次给予元曲和明代民歌不小的篇幅和批注,这在日本宋词研究史上是值得关注的。 同时,仓石武四郎这本宋代词集的编纂很大程度上依托了他在华访学访书之功,他也在后记及其他文章中一再提到这一点,因而,本文也拟对其在华经历作简要介绍,亦拟同时考察其参照本与宋代词集的差异,其在华所学的词学课程对其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仓石武四郎对宋词在概念、内涵、价值等方面的理解。 仓石武四郎在归国之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兼任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的教授,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末是东京大学专任教授,以仓石武四郎的号召力和接触到学者的广度来看,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所编纂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也理应受到重视,他的宋词观念几乎影响了后来日本宋词选本的取向,因而重新审视仓石武四郎及其汉学研究成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对中国学研究的关注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自九十年代以来,北大清华北外均建立了汉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汉学研究世界汉学等专业学刊的问世也使得汉学学术成果的展现有了自己的阵地。 部分汉学专著的问世也使得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汉学研究史上的核心人物、重要事件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先后推出了内藤湖南研究、吉川幸次郎研究、津田左右吉研究等相关研究日本汉学家的专著,然而,从日本庞大的中国学研究队伍来看,许多汉学家还没有被国内学术界所关注,中国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本文要关注的仓石武四郎正是与吉川幸次郎同期的日本京都学派的第三代中坚力量,其主要成果包括对庄子、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译注,对段懋堂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最为人所知的岩波日中辞典的总编纂。 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国内外都未完全展开,以下第一部分将简介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程度,第二部分拟综述日本学术界对宋词的研究状况。 (一)国内外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在中国国内,对于仓石武四郎的研究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在所有能查阅到的学术资料中,关于仓石武四郎的研究文章少之又少,仅有四篇以仓石武四郎为叙述中心,专著则更是一无所见。 在这仅有的四篇关于仓石武四郎的文章中,能严格称得上学术论文的几乎没有,王顺洪的仓石武四郎现代日本汉语教育的先行者(见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3期,2934页)是这三篇中较为完备地介绍了仓石武四郎的一篇文章,但主要侧重于生平介绍,同时关注的重点也在仓石武四郎对日本汉语教育方面的贡献,对仓石武四郎的汉学成就基本没有提及。 另外,赵家璧先生写过一篇追忆仓石武四郎的随笔,记录了仓石武四郎试图翻译中国新文学大系然设想中途夭折的始末。 四篇中剩下的两篇均是对仓石武四郎生平的简介。 在著作方面,xx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荣新江、朱玉麟校注的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一书中,周一良所写的序言一对仓石武四郎购书的经济基础、购书的习惯、一心向学的态度有简略的介绍,池田温作为仓石武四郎的女婿,在该书的序言三中对仓石武四郎的生活给予了较详细的介绍。 除此之外,国内基本上没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在日本,对于仓石武四郎的研究也基本上没有展开,在仓石武四郎所创办的日中学院的院报上,有零星追忆仓石武四郎的短文,但多无学术参考价值。 (二)日本对宋词的研究状况日本的汉学研究源远流长,享誉世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内容宽泛,不少研究成果颇有独到之处,其词学研究也有源可寻。 公元九世纪初,日本52代天皇嵯峨天皇仿效张志和的渔父子填有渔歌子五首而开始词创作;百官文人趋效之,纷纷作词,揭开日本填词史的序幕。 公元十九世纪格光天皇时期,田能村竹田仿万树词律作填词图谱二卷,又自著竹田布衣词、清丽词等,成为日本填词史上为数极少的词人。 明治时代则出现了森槐南、高野竹隐、森川竹奚等著名词学家,森槐南的槐南词话、森川竹奚的词律大成等为当代日本词学研究的发展和兴盛开辟了道路,成为当代日本词学研究的先导。 日本真正系统的唐宋词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日本著名学者,如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目加田诚,撰文探讨“词的起源”问题,由此拉开了日本词学研究的序幕。 此后,日本的词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日本的词学研究,首先建立在大量翻译引进词的基础之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词的译注本。 日本宋词选本的大批量出现自二十世纪中期才开始,据松尾肇子编的日本国内词学文献目录初稿及补订稿,日本国内关于词的别集的译注有小林健志的李后主词集(自刊,1956年)、花琦采淡的新译漱玉词(新树社,1958年)、饮水词(西田书店,1985年)、村上哲见的李煜(附唐五代词选)(岩波书店,1959年,收入中国诗人选集16)、小川环树的苏轼下(岩波书店,1962年,收入中国诗人选集二集6)、正藤光男的苏东坡集英社,1964年,收入汉诗大系17,词的总集的译注有中田勇次郎的词选(弘文堂,1942年,收入“丽泽丛书”)、目加田诚的风雅集(填词选释)(悼信堂,1947年)、花琦采淡的泪眼集(四季社,1954年)、花谱(文雅堂,1961年)、花间集(樱枫社,1971年)、唐宋五代流行歌谣(东方文艺,1981年)、中国女诗人(西田书店,1985年)、日夏耿之介的唐山感情集(弥生书房,1959年)、小林健志的物语词、渔父词、单调词、十六字令均列入志延舍文库、中田勇次郎的历代名词选(集英社,1965年,收入汉诗大系24)、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平凡社,1970年,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大系20)、波多野太郎的宋词评释(樱枫社,1971年)、马鸣春树的中国名词选明治书院,1975年,收入新释汉文大系84、小川环树编的唐宋词集(筑摩书房,1975年,收入筑摩世界文学大系85)、河上肇全集21词的鉴赏(岩波书店,1984年)、佐藤保的宋代词集(学习研究所,1986年,收入中国的古典33)、鉴赏中国的古典22宋代诗词(中原健二执笔,角川书堂,1988年)等。 而在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出版之前,较有影响的是村上哲见的李煜和中田勇次郎的历代名词选。 在大量翻译、注释词的基础上,日本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唐宋词。 1976年,村上哲见的力作唐五代北宋词研究问世。 这部书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誉为日本第一部“正式的词学研究著作”。 这标志着至此日本词学研究体系的真正形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的词学研究进入繁盛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比如,青山宏的唐宋词研究、宇野直人的柳永论稿词的源流与创新、保前佳昭的苏词研究,内山精也的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唐宋词研究论文,散见在各类期刊杂志上。 日本对宋词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日本的宋词研究主要着力于北宋词的研究,研究成果也较多,相比而言,日本的南宋词研究显得比较薄弱。 这与日本的词学研究起步较晚、初具规模,以及日本学者研究精力有限,有较大关系。 村上哲见在唐五代北宋词研究的自序中说,相对于“成果山积”的唐宋诗的研究,日本的“词的研究却十分贫乏,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缺门”,因此,他的这本书“以唐至北宋末的词为主要对象”,只是其梦想写成的“韵文文学史”的一部分,而这个“梦想太大”,只能“尽最大努力做做看”。 此外,他在稼轩词试论中也说,王水照先生一直催促他写关于南宋词的论文,但由于他公务缠生,加之体弱年迈,因而,研究显得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日本的南宋词研究比较薄弱,与日本学者“力不从心”,精力有限,有一定关系。 但是,就南宋词研究的内部情况来看,日本的研究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日本学者对骚雅派词人相对倾注了较多心血,而对辛弃疾及辛派词人却存在研究的整体缺失。 2.重视宋词的日常化这一线索并在研究中贯穿始终。 村上哲见在叙述唐宋词的发展史时,就遵循了这条线索,他认为首先是张先在词中引入了日常性题材,使词的内容、境界扩大,不再拘囿于唐五代词的狭小天地之后,以苏轼为中心的词人继承了张先开拓的道路,把词作为宋代官僚文人的日常文学广泛地普及开来。 最后,辛弃疾等“现实派”词人直面现实,以现实生活为创作基础,使词真正走向了“日常化”。 这些都是词在内容题材上“日常化”的体现。 这一思路实际上深受吉川幸次郎、仓石武四郎等人的影响。 本论文中也将涉及到这一点。 3.重视宋词与其他文体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 比如,保菊佳昭在苏词研究中就采用“诗词贯通”的研究方法。 他通过比较,指出词是“情”的文学,诗是“理”的文学,以情为主的主题不应用“诗”吟咏而应以“词”来表现,所以,苏轼在“词”中而不是在“诗”中吟咏了悲哀的感情。 他对苏轼的诗和词进行比较,从中对诗、词的本质特性获得更切实的了解,并对“以诗为词”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内山精也为了说明“次韵词”的特征,也把“次韵诗”与“次韵词”进行比较,贯通研究。 又如,村上哲见在宋词研究的自序和绪言中反复强调,“词”作为以抒情为主的韵文样式,同“诗”“在根底上有相通之处,在现象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交错”,因此,他在唐五代北宋词研究中把诗与词结合起来研究。 此外,宇野直人在柳永论稿论词的源流与创新中,也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从“赋”、“诗”、“话本小说”不同文体角度,来探讨它们与柳永慢词之间的内在关系。 他不仅为柳永的慢词找到了生命的三个源头,而且还让我们清晰地看出柳词的文体特征。 在词与文学之外的艺术形式比较上,日本学者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 田森襄在词曲所表现的女性美中采用了“词画贯通”的研究方法,他通过比较“仕女图”和“题仕女图诗”,来研究“词”。 他从我国仕女图中发现,“只能看到手指和胸口一段,到足下为止整个地用衣裳遮掩住了”。 这与词曲中对女性形体的描绘仅只偏重于“皓腕”、“纤指”等是一致的,而词中“划袜”的描写,在足部全都隐遮的习俗下,会产生妖艳违礼的心理效应。 这些看法饶有新意,颇能帮助人们理解词曲某些意象的深层意蕴。 此外,内山精也在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中对“宋代八景现象”进行了考察,他将八景图与八景诗比照分析,认为在北宋神宗时期,绘画己被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深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用以表现自我,反映民俗风情。 这种打破学科界限,开拓研究领域的尝试是十分可贵的。 4.重视对词论、词人的研究,忽视对日本宋词选本的研究。 日本宋词研究至今,对日文宋词选本的研究不够,多关注词论、词人,出版了许多研究单个词人的专著。 而众所周知,梳理各个选本之间的异同、考察编选者宋词观念之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这也是促成本选题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研究仓石武四郎中国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路及其宋代词集中体现出来的宋词观,以证明仓石武四郎的这种宋词观对日本二十世纪中后期宋词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 研究内容首先,将在绪论部分简要归纳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成果,国内外对其研究到了何种程度;其次,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将考察仓石武四郎学术兴趣的发展和形成,仓石武四郎从东京帝国大学转向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师从内藤湖南等人,借此考察他基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研究方法;简介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的背景、大致经历等,以便后文论证其宋代词集中对在华访学成果的引用、宋词观念形成与在华学习经历的关系等;第二章研究仓石武四郎宋词观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主要考察仓石如何受孙人和宋词观的影响,其在华访书对其研究宋词的帮助,以及仓石对词的定义等;第三章拟以宋代词集为中心,进行选本研究。 着重关注该选本的体例,选本的选词范围、选词标准等,并研究宋代词集对之后的选本及宋词研究观念的影响。 再次,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梳理,并提出对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的整体认识和评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仓石武四郎治学方法与京都学派的关系;其译注宋代词选在日本唐宋词研究史上的位置。 2、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的特点即他选译宋词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3、仓石武四郎对宋词的研究程度;仓石武四郎对宋词的挑选原则、评判标准等。 4、宋代词集对后来者的影响。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史料引证法。 结合史料的引证,对民国时期文人交流、购书形态等进行分析,以了解仓石武四郎在华留学的主要学术轨迹。 在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和研究对象的生平、思想的最大程度掌握的前提下分析其著作,返还历史真实。 这样可以对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的方法、思路进行尽可能科学和客观的把握,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宋词观的形成。 其次,对国外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本文涉及的仓石武四郎的著作多为日文原著,国内尚无译作,因此,外文文献是本论文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成分,对仓石武四郎学术研究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本论文的重要研究基础。 另外还要充分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将仓石武四郎的中国行与其后期学术的关系梳理得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解读。 可行性分析首先,目前国内外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十分不充分,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可发挥空间。 其次,本研究涉及的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及其他著作在我国能找到原著,如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所藏宋代词集、庄子、中国、毛诗选,国家图书馆所藏仓石武四郎著作集等。 再者,本研究所涉及的国内外宋词研究基本状况,国内多有中文本,为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上述几点证明,在资料充足、研究尚有空白的前提下,本选题的研究能较好地进行。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仓石武四郎是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师承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对音韵学、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汉语教学等方面先后取得很大的成就,他曾数次来到中国访学,三十年代的留学对其影响最大,其主要成就均是归国后取得,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译注、研究上均有不斐的成就,是京都学派中与吉川幸次郎同期的中坚人物。 然而,国内对其关注不多,即使有专文叙述,亦多为生平介绍,或对汉语教学的关注,本研究的特色在于首先还原仓石武四郎京都学派的学术背景,不再停留在他对汉语教育的贡献上,本研究重点关注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方法、思路、主要成果,其次,基于仓石武四郎所译宋代词集在日本宋词研究历史上的位置,本研究试以宋代词集切入,考察他的翻译、注解以及宋词研究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态度。 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作为较早期的日本宋词译注总集,继承了村上哲见、中田勇次郎的部分词学观念,同时,他对元散曲和明代民歌的重视则引导了日本学术界对宋以后“平民的文学”的关注和研究。 他对花间词中部分未被传统宋词选本重视的词的挑选亦反映了他独特的宋词观。 本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之处也正在于从选本研究的角度出发,以一部日本承前启后的宋词选本为研究对象,还原仓石武四郎在汉学领域应有的位置。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一)论文资料搜集阶段xx年11月,论文大纲初步拟定,确定各章节标题、要点;xx年12月xx年5月,查阅资料,重点研读仓石武四郎的译著宋代词集毛诗选庄子等,了解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思路、方法,了解其宋词研究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查阅国外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状况,了解日本对宋词的研究状况、得失;研究国内在宋词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 (二)论文初稿xx年5月xx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与导师沟通,xx年8月,提交导师初步审核。 (三)论文修改与完善二稿与三稿xx年8月11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形成论文二稿,尽可能地完善文献资料;xx年11月12月,进一步核实文献资料,形成论文三稿。 (四)论文定稿与答辩xx年1月3月,校对全文,检查文章语病、错别字、文献格式、论文格式等,呈交研究所各老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定稿;xx年4月,论文排版、打印,准备答辩相关事宜;xx年6月,参加答辩。 三、论文大纲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研究论其宋词观的发生、形成与影响绪论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第一节仓石武四郎的主要汉学研究成果第二节关于仓石武四郎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三节宋代词集在日本宋词选本中的位置第一章仓石武四郎学术思路的形成第一节仓石武四郎中国研究的起步 一、第一次中国之行训读与中国语的隔膜 二、从东京到京都从服部宇之吉到京都学派 三、第二次中国之行访书与文人交流第二节仓石武四郎与京都学派 一、学术方法的继承 二、实地考证与原典阅读宋代词集材料的积累第二章仓石武四郎宋词观的形成第一节日本学者对宋词的译注概况与主要观点第二节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所依据的主要研究资料 一、在华访学孙人和讲义与其唐宋词选之功 二、在华访书上海访花间集草堂诗馀对仓石宋词编选的影响 二、日本宋词研究主要译著村上哲见李煜与中田勇次郎词选第三节仓石武四郎对宋词的源流与概念的确立 一、词与诗的关系 二、词与音乐 三、长短句、诗馀、词第四节词的范围的圈定词曲同质 一、两宋词 二、元散曲第三章宋代词集选本研究选词范围与标准第一节宋代词集选本体例选评结合 一、词间评注 二、词人小传研究第二节宋代词集选词概况 一、日本人的花间词情结沿袭与突破 二、元散曲实质上的“词” 三、明代民歌的翻译形神皆仿第三节宋代词集选词标准 一、日常化平民的文学 二、口语化仓石的中国语教育观与宋词研究第四节承前启后宋代词集的价值与影响 一、对后世宋词观的影响对“日常化”、俗文学的关注 二、明代民歌领域的开拓“谈话性”、“饶舌性”、“卑俗浅近性”的活用 三、后世宋词的选本形态、选词观念对之的继承第四章结语 四、主要参考文献日文部分倉石武四郎著作倉石武四郎倉石武四郎著作集,東京出版,1981年倉石武四郎編宋代詞集,東京平凡社,1970年3月倉石武四郎六書音均表,支那學小島?本田二博士還暦記念號倉石武四郎段懋堂雙聲説,服部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文集倉石武四郎、湯浅幸孫、金谷治译注論語孟子大学中庸,東京筑摩書房,1972年11月倉石武四郎関正郎译注荘子,東京平凡社,1973年6月倉石武四郎目録学,東京汲古書院,1979年3月倉石武四郎儀禮疏攷正/賈公彦疏,東京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文献,1979年清原宣賢講述倉石武四郎、小川環樹校訂毛詩抄詩経,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6月倉石武四郎本邦支那學發達,東京二松学舎大学21世紀COE,xx年3月仓石文库现代中国书仓石文库临时目录仓石武四郎延英舍,吉川幸次郎全集第3卷月报,东京筑摩书房,1969年9月仓石武四郎鲁迅,大安12卷10期,1966年10月仓石武四郎火仓石武四郎随想集,出版,1980年学问思出仓石博士围,东方学第40辑,1970年9月倉石武四郎中国橋,日中学院倉石武四郎先生遺稿集編集委員会編,東京亜紀書房,1977宋詞総論中田勇次郎宋代詞(教養文庫),弘文堂書房,1940村上哲見宋詞(中国詩文選21),筑摩書房,1973村上哲見宋詞研究唐五代北宋篇(東洋学叢書),創文社,1976青山宏唐宋詞研究,汲古書院,1991宇野直人中国古典詩歌手法言語,研文出版,1991王水照?保苅佳昭編日本学者中国詞学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中田勇次郎読詞叢考(東洋学叢書),創文社,1998村上哲見宋詞世界中国近世抒情歌曲(050),大修館書店,xx宋詞訳注?総集中田勇次郎詞選(麗沢叢書2),弘文堂書房,1942小林健志宋代抒情詩詞(志延舎文庫其6),著者刊,1952小林健志単調詞(志延舎文庫其10),著者刊,1954花崎采琰涙眼集,四季社,1954小林健志漁父詞附散曲(志延舎文庫其11),著者刊,1954小林健志物語詞(志延舎文庫其12),著者刊,1955花崎采琰中国詞選花譜,大雅洞,1961中田勇次郎歴代名詞選(漢詩大系24),集英社,1965波多野太郎宋詞評釈,桜楓社,1971本陣良平唐五代宋名詞選,著者刊,1973馬嶋春樹中国名詞選(新釈漢文大系84),明治書院,1975波多野太郎宋詞評釈(補訂版)2冊本,桜楓社,1975小林健志十六字令(志延舎文庫其19),著者刊,1980花崎采琰愛情宋詞,東方文芸会,1981花崎采琰晩唐五代流行歌謡,東方文芸会,1982(西田書店1985年12月新装版刊行)河上肇詞鑑賞(河上肇全集第21巻所収),岩波書店,1984小林健志続十六字令(志延舎文庫其32),著者刊,1984佐藤保宋代詞集(中国古典33),学習研究社,1986花崎采琰康煕帝御製広群芳譜花文化詞,東方文芸会,1989唐圭璋?潘君昭?曹済平編著、芝池靖夫訳唐宋詞選註(唐五代部),今人舎,2000文学史?概論等久保天随支那文学史(第九講宋代文学),人文社,1903久保得二支那文学史(第三期第一唐代文学詞発展、五代詞人、第三期第二宋代文学宋初詞、南宋詞),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07森槐南作詩法講話(第四章詩詞別、第五章詞?曲並雑劇),文会堂書店,1911(京文社1926年新装版刊行)(桑文社1935年新装版刊行)児島献吉郎支那文学史綱(第二十五章詞曲発達),冨山房,1912児島献吉郎支那文学史(第二十一章詩余),早稲田大学出版部,刊年未詳鈴木虎雄支那文学研究(第二巻詞曲類),弘文堂書房,1925青木正児支那文芸論叢(七詞格長短句発達原因就、八楽律遡源、九燕楽二十八調考),弘文堂書房,1927(青木正児全集第二巻、春秋社、1970再録)橘文七文検参考支那文学史要(第二章宋文学詞曲大成),啓文社出版,1927児島献吉郎支那文学概論(第九章理智感情二、第三十二章詞曲),京文社,1928西沢道寛支那文学史概説(第三編第五章填詞),同文社,1928小林甚之助文部省検定受験参考支那文学史要(第三編第一章唐文学詞曲源流、第三編第二章宋文学宋代詞曲大成),大同館書店,1931水野平次新講支那文学史(第二宋代文学総説、詩文体制変異),東洋図書,1932内田泉之助?長沢規矩也支那文学史綱要(八詞隆盛),文求堂書店,1932児島献吉郎支那文学雑考(第六篇唐宋文学史考詞発達),関書院,1933青木正児支那文学概説(第三章詩学詞曲),弘文堂書房,1935(青木正児全集第一巻,春秋社,1969再録)内田泉之助?長沢規矩也支那文学史綱要新訂版(十四填詞極盛),文求堂,1939青木正児支那文学思想史(第五章宋代文学思想詞説),岩波書店,1943(青木正児全集第一巻,春秋社,1969再録)塩谷温支那文学概論(第五章楽府及填詞),弘道館,1947青木正児清代文学評論史(第九章填詞評論),岩波書店,1950(青木正児全集第一巻,春秋社,1969再録)菊地三郎中国文学入門(第二話杜甫兵車行石壕吏、徐照促促詞唐詩?宋詞話),新評論社,1954大矢根文次郎中国文学史上(第十章宋文学詞),前野書店,1955内田泉之助中国文学史(第四章隋唐文学詞興起、第五章宋代文学詞極盛、第七章清朝文学模倣詩詞),明治書院,1956倉石武四郎中国文学史(近世),中央公論社,1956竹田復?倉石武四郎編中国文学史問題点(詞倉石武四郎執筆),中央公論社,1957鈴木修次等編文学概論(中国文化叢書4)(詞曲詞田森襄執筆),大修館書店,1967鈴木修次等編文学史(中国文化叢書5)(宋代文学論詞村上哲見執筆),大修館書店,1968佐藤一郎中国文学史(6宋代文学詞),慶応通信,1971波多野太郎中国文学史研究小説戯曲論攷(読詞雑志),桜楓社,1974吉川幸次郎述?黒川洋一編中国文学史(第五章中世文学(下)晩唐詩詞、第六章近世文学(上)北宋詞、南宋詞),岩波書店,1974前野直彬編中国文学史(第五章五代?宋?金詞、第七章清詞今西凱夫執筆),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清水潔中国文学史(17詞発達、20宋代詞壇、29元明時代詩詞、33清代詩詞散曲),仏教大学通信教育部,1982荘司格一?小川陽一?芦立一郎?植木久行中国文学史上古代?中世?近世(前期)(中国文化全書5)(第三章近世文学詞),高文堂出版社,1985安藤信広中国文芸史(第三章宋代文学詞),法政大学通信教育部,1993佐藤保中国古典詩(放送大学教材、11詞?曲),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1993中文部分词选与相关研究孙人和唐宋词选,北京辅仁中央联合书社,1946年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后蜀】赵崇柞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胡适选注宋词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胡云翼选注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夏承熹唐宋词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俞陛云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刘永济选释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刘毓盘词史,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年版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xx年版许宗元中国词史,黄山书社,1990年版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梁启勋词学,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据京城印书局排印本影印陈匪石著钟振振校点宋词举,江苏古籍出版社,xx年版吴梅词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薛砺若宋词通论,开明书店,1949年版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詹伯慧编詹安泰词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詹安泰宋词学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胡云翼宋词研究,巴蜀书社,1989年版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夏承熹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吴世昌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饶宗颐词集考,中华书局,1992年版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xx年版罗伉烈词学杂姐,巴蜀书社,1990年版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xx年版谢桃坊宋词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赵晓兰宋雅词原论,巴蜀书社1999年版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金启华张惠民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词学1一1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洪主编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郑振铎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