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课件33人口与环境.ppt_第1页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课件33人口与环境.ppt_第2页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课件33人口与环境.ppt_第3页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课件33人口与环境.ppt_第4页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课件33人口与环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 十一 人文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2 人口与环境 1 人口的再生产88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决定人口再生产因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 类型的转变从死亡率开始 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原始型 极高的死亡率 很高的出生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 离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注 1 是个临界率 基本技能 学会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出生人口 总人口数 100 死亡率 死亡人口 总人口数 100 88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基本技能 学会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出生人口 总人口数 100 死亡率 死亡人口 总人口数 100 88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 经济水平 交通条件 政治因素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 对人口分布有着决定性影响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 如气候 地形 河流等 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衡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 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 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 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88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88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基本技能 学会计算 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 人口密度 地区总人口数 人 该地区总面积 平方千米 89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数 总数65亿 亚洲最多 占世界一半 其次非洲 欧洲 大洋洲人口最少 中国最多13亿 印度第二10亿 美国第三2006 10 17突破3亿 附注 全球人口超过半数居住在6个国家 中 印 美 印尼 巴西和巴基斯坦 人口总和为33亿 人口超1亿国有10个 南亚巴印孟 东亚中日 东南亚印尼 以及俄 美 巴 尼日利亚 世界各洲人口增长 增长快的洲是非洲 拉丁美洲 亚洲 增长慢的洲 欧洲 北美 90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稠密分布区的一般规律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 原因 平原广阔 气候温暖湿润 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以后的工业 交通 城市不断的发展 成为世界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四个地区是 东亚 南亚 西欧和美国东北部 原因 东亚和南亚 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 人类的历史悠久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 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世界人口稀少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即 亚洲和北美的高山和寒冷地带 撒哈拉 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 亚马孙河 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90 世界人口的分布 91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人口特点 数量世界第一 2000 11 1第五次人口普查 12 95亿 约占世界21 2 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9个 豫 鲁 粤 川 苏 冀 湘 鄂 皖 增长速度较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 出生率不断上升 分布疏密不均 中国人口界线 黑河 腾冲线 中国平均密度 130000万人 960万km2 人 km2 400人 km2以上的省有 苏 台 鲁 豫 人口分布特点 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沿海 沿河 沿湖人口多 干旱荒漠人口少 平原 盆地人口多 山地 高原人口少 经济和交通发达区人口多 经济落后 交通闭塞区人口少 城镇密集 工业发达区人口多 偏僻的农业 牧业区人口少 汉族区人口多 大部分少数民族区人口少 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镇人口比重小 附注 中国的华侨 原籍以广东 福建两省最多 91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91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2005年末我国人口发展的六大特点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2005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3 07亿人 年均增加809万人 年均增长率为0 63 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流动人口1 47亿人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 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7 69 60岁及以上占11 3 城市化快速推进 城镇人口已达5 62亿人 占总人口的43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达到6764万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106 30 100 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91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92 中国的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的数量 提高人口的质量 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 少生优生 2 人口数量与环境93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数量的变化 原因人口自然增长 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引起 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婚姻制度 生育政策 避孕技术 文化及宗教 例如图1 2说明 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 生育子女数越少 自然环境因素 对生育率影响极小 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 是主要因素 包括 经济 政治 受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 主要是通过死亡率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 93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气候 水 土壤的影响较为明显 直接的影响 如克山病 缺硒 大脖子病 缺碘 氟骨病 间接的影响 如湿热多雨的夏季产生的传染病疟疾 大的自然灾害影响 地震 火山爆发 洪水 风暴等 环境污染是重要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之一 会使癌症多发 人体免疫功能退化 出现 环境难民 93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 人口少 影响小 农业社会 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 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 影响越来越大 表现在 人口数量增多 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人口数量增多 生活排污量增多 污染环境 人口数量增多 伴随生产规模扩大 出现大量生产废弃物 辩证地看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 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94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 全世界 属于 过渡型 发达国家 多为 现代型 德国 匈牙利等负增长 美 加 澳 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即欧洲 北美 带来问题 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 国防兵源不足等 注意 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因为人口老龄化 发展中国家 多为 过渡型 非洲 亚洲 拉丁美洲大部分 大洋洲除澳 新外 韩国 新加坡 古巴 乌拉圭属现代型 中国已进入 现代型 中国正面临老龄化 95 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 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也称环境承载力 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 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 资源 是首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与外交的交流程度及人口的消费水平等也在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 假定技术水平 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 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96 合理容量 合理容量概念 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 且能促进社会 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即最适宜人口数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估计 有三种观点 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观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 联合国认为110亿或略多一些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为16亿 国情是 人口与资源矛盾十分突出 人均耕地只有世界1 3 人均淡水1 4 实行国策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人环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97 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原因 过去中国增长速度较快 是人口总数大 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降低了 但人口基数大 人口净增长多 为满足人口所需要的衣 食 住 行的基本需要 必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并且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给国家社会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加重负担 人口基数大 使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多 每年创造的财富 有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抵消 影响人民生活生平提高 所以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 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3 人口素质与环境98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社会影响因素 是主要因素 如社会制度 经济形式 文化传统 科技知识 伦理道德等社会经济环境 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自然环境因素 a 原生环境因素 地形 气温 湿度 降水等 例如 直接影响产生的克山病 大脖子病 氟骨病 间接影响产生的疟疾 b 次生环境因素 物理方面 噪音 微波辐射 放射性污染 化学方面 化学添加剂 亚硝基化合物 烟草 生物方面 病毒 病菌 寄生虫卵 如非典 99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文化素质对本地环境质量的好坏 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 环境观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 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素质低侵害环境 素质高 治保改 4 人口迁移与环境10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分类 按地理范围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 省际 县际 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 国内人口迁移分为四种类型 农村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 城市到城市 城市到农村 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 人口迁移与环境10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如美国老年人向 阳光地带 迁移 淡水的分布与变化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如 农民因土地不足或衰竭而迁移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 如 伯明翰 大庆 攀枝花等兴起引发迁移 4 人口迁移与环境10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是主要的 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更高的生活水平 如深圳人口由2万增至119万 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 减少迁移困难 促进入口迁移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和婚姻等促进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 国家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如 二战 期间欧洲3000万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 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 如 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变换引发的迁移 4 人口迁移与环境10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 人们为了寻找食物 土地而迁移 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 为了寻找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以及市场之间的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 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影响减弱 2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 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科技 思想和文化的联系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农村人地矛盾 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 对保护农村自然环境有积极作用 对迁入地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有积极意义 如 给城市提供劳动力 改变城市经济结构 促进城市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活跃市场经济 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4 人口迁移与环境10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01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 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 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由 安史之乱 引发的人口大迁移 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原因 移民支边 战争 自然灾害 101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 迁移规模比较小 频率比较低 原因 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人城市 阶段 1954 1960年活跃时期 1961 1976年低潮时期 1977 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 净迁出省区 辽 鲁 沪 川 持平省区 西藏 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 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 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 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 高等学校搬迁 招生与分配 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 压缩城市人口规模 少量的自发迁移 101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 流动人口增加 自发性流动为主 上海市由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 变为净迁入地区 方向 一是农村到城市 二是从内地省 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 务工和经商 学习 培训 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原因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政策放松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地区的水库建设造成人口迁移 如三峡工程 101 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