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_历史兴衰的晴雨表.docx_第1页
京杭大运河_历史兴衰的晴雨表.docx_第2页
京杭大运河_历史兴衰的晴雨表.docx_第3页
京杭大运河_历史兴衰的晴雨表.docx_第4页
京杭大运河_历史兴衰的晴雨表.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杭大运河,历史兴衰的晴雨表文 / 覃 琛 尹 凯经河南、安徽、河北、天津、山东、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从内陆建立运输体系,确保国家统一,是国家兴废的标志。36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 江苏和浙江八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 其开凿目的有二:为统治者征集物资 避免海上干扰,京杭大运河发轫于春秋战国,元代形 成,明清鼎盛,近代以来继续发展。它也叫做漕河,是一条南北运输的 通道,20 世纪以前的中国任何一个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离不开运河所 建立起来的漕运制度。大运河的 开凿使中国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为 之一变,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东 向西,注入海洋,运河则弥补了自 然河流的不足,营造了贯通南北的 内陆交通的大动脉,长江以南富庶的物产通过漕运输送到北京,京杭 大运河的建造史、航运史,是伴随 着我国朝代更迭和科技进步而兴衰 起落的。统治者的生命线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北征,中华民居37疏通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 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 开凿邗沟,沟通扬州至末口(淮 安)。秦、汉、魏、晋和南北朝 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 587 年, 隋为讨伐陈,开山阳渎,从今淮 安到扬州,不再绕道射阳湖。公 元 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洛阳到江苏清江,即淮阴,约1000 公里长),循汴水(原淮河 支流)入淮,又名汴渠,是漕运 干道。公元 608 年开永济渠(从 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 约 1000 公里),引黄河支流沁水 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 通今北京。公元 610 年继开江南 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 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 长约 400 公里。至此,建成以洛 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 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 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 2700 余 公里的大运河。运河成为统治者的一条生命 线,为维护相互交叉的江河与运 河组成的水网体系,提高运河的 质量,防止运河的溃散,费时费 力甚巨。由于在战略上的高度重 视,得益于持续的经营维修,运 河促进了沿线商业城镇的发展, 运河沿线大部分地区成为人口稠 密,农业经济和工商业活跃发达 的地区,大运河历史上也是最繁 忙的文化交流路线,在中国政治、 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中国历史上秦、隋、元的 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大运河作为 优先规划和实施的大事,历朝历 代都把维护运河通航作为朝中要38务,究其原因,是在于大运河被看做是中国封建时代保证帝国大统江山的 生命线。有了大运河的南北通航,就 有了商路、邮路、文化、艺术等的交 往,所以大运河可以称得上为中国文 化的交融之路和统一之路。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水道的畅通。为克服 水源不足,先后引“四水”济运,其 中建戴村坝而引汶水济运河和南旺水 利枢纽工程尤为世人称颂,其主要作 用是调节水源,使汶河之水“七分朝 天子,三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 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可以与都江 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其保存的漕运总署和府衙旧址是长期运河治理和漕运管理的最高机构。山东济宁在元代就设置漕舟三千多艘,漕军运夫共 14000 多人,明永 乐十五年(1417 年)漕运至北京的 粮食达 560 万石以上。明天顺以后定 船万一千七百七十,军官十二万人, 每船运米五百石,山东运河每年通过 量约在 8000 艘次以上。济宁因有水 脊之故,闸口众多,南北船只必须在 此落帆等候,有的货船就地转销各地, 因而成为最繁忙的河港和北方货物的 集散中心。中国水利见证线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 公里,山东恰在运河中段,从元 朝至元十九年(1282 年)始凿,至元 二十六年(1289 年)于此凿通济州河 和会通河,与 3 年后凿通的通惠河(北 京至通州)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 的全线贯通。明、清两代,继续对运 河航道进行调整和治理,修建了南阳 新河和中运河。至民国期间,运河沿 线留下了历代修建的众多充满智慧和 辛劳的卓绝的水利工程。中华文化融合的漕运线漕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整个国家实施南粮北运,解决 封建王朝官民的粮食供给和国家存储 的重要措施,也是封建国家巩固政 权,维护统治的需要。元、明、清三 代连续推行大运河漕运制度前后六百 余年,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 流,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 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明代从运河沿线征收的钞关税,一度竟占全国税收的 90,全国八 大钞关,七个设于运河沿岸:崇文门(北京)、河西务(清代移至天津)、 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城北)、 北新(杭州)。除了经济的发展外,官方漕运和运河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 交流。晋商和徽商作为明、清两代运 河上最主要的商帮团体,沿线各城镇 密集的山陕会馆和徽宁会馆等即是证 明,商业的往来还往往导致移民的发 生,改变一个地方生活习俗,济宁即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过程中,最艰难的是克服大运河全线的制高 点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 为穿越“水脊”,人们立堰建闸,“以 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 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人们采取位于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交会处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 是水陆交通枢纽,在清代成为集漕、 河、盐、榷为一体的运河中心城市。39中华民居是一例,作为孔孟之乡,明清两代民风不仅不质朴持重,而且形成了“先 小人、后君子”的商业风俗,以至清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称“风俗犹江 河也,趋日下矣”。主要原因是济宁 市杂荆吴客,“有数以万计的安徽、 江苏、浙江、湖北商人、手工业者在 此定居经商生产。”这反映到城市的 建设上就是竹竿巷的产生、江南风格 的宅第园林大量涌现,济宁成为运河 上的一座重要园林城市,明清时期城 内大大小小的园林有 30 多处。而济 宁至今闻名的“玉堂酱园”就是当年 姑苏商人戴某所创办。除济宁外,其 他南北文化交流的例子很多,如天后 宫妈祖信仰在运河沿线的传播;金龙 四大王信仰兴起于江南(图 5),兴 盛于江北运河两岸,而后又复传播于 江南即是与运河密切相关的宗教文化 传播的例证。特别是一些交汇点逐步形成工商都会淮(安)、扬(州)、苏(州)、 杭(州)。后期凿通的山东段运河沿 线的临清、济宁、聊城、德州等也逐 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在这些 城市中“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 “侨户寄居不下十数万人”。可见在 当时城市人丁兴旺,人口流动的频繁。 大运河沿线古镇的发展也十分踊跃, 如江苏段曾因获得八宝而使唐朝皇帝 改元的宝应安宜镇,承载千年邮传历史的高邮镇,扼守长江咽喉的瓜洲和码头镇、板闸镇、河下镇等。聊城的 张秋古镇,也一度与临清媲美,并称 “临张”,与“苏、杭”齐名,号称“南 有苏杭,北有临张”。山东段几乎每 五十里就有一座非常繁华的城镇,如 一河分两城的夏镇、街市逶迤的谷亭 镇、长桥卧波的鲁桥镇、漕河水脊的 南旺镇、渡口锁钥的靳口镇,而自袁 口至靳口更有百里五镇之说。而江南 运河两岸的城镇更是繁华异常,平均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城镇密集线长江和运河是清明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由于历代厉行海禁,河 港城市获得了拓展的机遇,沿江、河约三十里即有一座,如从苏州至嘉兴的约八十里水路,即有吴江 ( 松陵镇 )、 平望、盛泽 ( 早期为王江泾 ) 三座重 要的市镇。中外文化脉络线渡由此起步,乾隆六下江南多经此条线路。大运河作为重要的交通航线,从一开始就是一条著名的旅游线。这样 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旅游线,不仅有 文人墨客的华丽篇章,商人买卖盈利 的经营打算,更有各种宗教信徒拯救 众生的虔诚和传播文化的宏伟愿望, 当然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皇帝对 盛世志得意满和对漕运的始终关注。 因此,普哈丁、马可波罗、利马窦等 均先后造访大运河,鉴真和尚七次东这样不仅名人履迹留下了传世篇章,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瓜洲), “两堤花柳全依水”(扬州),“百 年堤柳日葱葱”(南旺),“河畔帆 椿碧树齐”(汶上);而且形成了众 多知名的运河古迹,洪泽湖的高堰烟 柳,高邮的甓社珠光,微山湖的南阳 水村,仲浅遗古、浒墅关的“昌阁风 桅”、清江浦的“袁浦留帆”等均为 运河上的重要景观,促进了中国传统从调查的京杭大运河沿线来看,只有约 9 处是普通村落,平均不到 20 公里即有一处商业城市或城镇,是中 国历史上最密集的一条城镇带。40中华民居公共园林艺术的南北交流和发展,更有高寺、寒山寺、惠济祠、太白楼、 鳌头矶等等运河岸边的重要名胜,是 运河上的重要公共交流空间。因运河 而流传的文学作品,戏曲音乐,民间 艺术更是不一而足。现代社会建设的血脉线大运河依然存在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江浙段、山东南段, 装载粮食、煤炭以及黄沙、水泥、石 子等笨重散杂件的船队浩浩荡荡。一 个船队十几艘装载上万吨货物,大大 降低了运输成本,缓解陆路运输的交 通压力。大运河江苏段依然是运输的 大动脉,如苏州、扬州运河水上运输 量占整个城市运输总量的 50,在安 徽宿迁大运河每年运载一亿吨货物。大运河还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枢纽和血脉。早在上世纪 六十年代,江苏就利用运河河道向北 调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