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doc_第1页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doc_第2页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doc_第3页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021工作面回 采 总 结回采时间:2010.112011.5队 长:书 记:编 写 人:技术主管:编写日期: 2011-7-19 17021工作面回采总结一、工作面概况17021工作面西侧以-380南翼大巷保护煤柱线为界,东侧、南侧为F4断层保护煤柱线,北侧为已回采的17011工作面,走向长550m,倾斜长40150m。工作面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结构简单,平均厚度2.44m,煤层倾角1017,平均15;地面标高+34.7m,煤层底板标高-370.0m-440.0m。煤层厚度02.95m,平均2.44m。煤层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夹泥岩及细砂岩薄层,底板也为砂质泥岩,上部夹细砂岩及波状层理。风、机巷及切眼均采用锚网支护,锚杆间距:帮1m1m,顶0.8m0.8m。二、巷道布置优缺点优点:1、本工作面风巷沿南翼轨道大巷保护煤柱布置,机巷沿F4断层保护煤柱布置,并留有一定安全距离,比较合理。2、工作面内断层发育,采面不能顺利推过,在断层处做改造切眼,加快回采进度,减少材料消耗。缺点:1、机巷调向多,增加了运输设备,不便于机电设备的管理。2、面内巷道多,增加了采面过空巷次数。三、回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该工作面内发育一条DFN大断层,落差210m,面内延伸长度大,为使采面顺利推进,面内共作2条改造巷,采面推过其中一条3m多时,因落差大,工作面采用了沿空留巷的方法进行回采。沿空留巷段使用3排支柱,其中一排紧贴煤壁,切顶线支柱加设密集柱和戗柱,该方式保证了采面通风和支护的要求。在机巷中部上帮亦有一断层,其沿巷道走向方向延伸长度大,面内伸展长度不等,致使机头处一直过岩石,该处采用破顶底的方式确保其高度,全封闭支护顶板。四、采煤方法的优缺点该面煤层平均厚度2.44m,煤层倾角1017,平均15,选用炮采一次采全高的工艺回采。优点:该面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时厚时薄,变化较快,选用不同型号的单体柱可适应这种变化。由于局部煤层倾角大,单体柱支护也更为方便。缺点:柱梁调整频繁,工人劳动强度大。局部顶板破碎时,必须加强支护,接顶严实,防止漏顶。五、矿压显现及顶板管理经验本工作面断层落差,面内延伸长度大,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构造应力显现明显。工作面初采期间,采空侧空间达到810m左右时,在直接未见弯曲下沉趋势的情况下直接垮落,在垮落前液压支柱受压明显,支柱钻底严重,可达400500mm。初采煤厚为2.7m,由于直接顶岩性破碎,跨落岩石基本能充填整个回采空间,垮落时未见冲击波。工作面正常回采时矿压不明显。梁长1.2m,工作面前推一排,放一次顶,大多顶板随采随落,局部较硬的砂岩会形成小面积悬顶,但工作面前推两排后,随即垮落,则正常回采时放顶步距为1.2m。当采面靠近17021内切眼以北的逆断层时,机巷有来压现象,巷道断面收缩,在采面靠近DFN9断层时,17021改造切眼调向段压力明显,巷道严重缩小,高宽度减小均达到0.5m以上。在机巷与F4断层保护煤柱之间采用了巷采,原设计巷道间距10m,在回采的过程中发现在巷采范围内机巷受压明显,主要表现为巷道底鼓,巷道顶部网兜增多,故巷采间距加大。六、工作面回采率本工作面初采时,煤层厚度较大,根据我矿初采高度不超过2.6m的经验,丢底煤较多,后采取措施成功实现回采高度调制2.7m,采面局部调制更高,大大提高了煤炭回收率。在正常回采时,采面见顶见底,回收率高。为撇过断层,采面做了改造切眼3,巷道掘通后,发现靠近断层侧煤柱过大,增加了丢煤量,在以后的生产中一定探准断层位置。采煤队每月计划产量32500吨,实际产量为:2010年11月2.5万吨,12月3万吨,2011年1月23180吨,2月35127吨,3月24368吨,4月38256吨,5月35606吨。工作面地质储量25.63吨,实际出煤21.16万吨,回收率82.65%,采出率96.5%。七、技术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序 号名 称单 位指 标备 注1容重t/m31.42煤厚m2.443走向长m550平均4倾斜长m110平均5采高m2.44平均6倾角度15平均7可采储量万t25.68循环产量t745平均9日循环数个2平均10循环率%9811平均日产t149012回采工效t/工7.4113小板万吨耗m3/万t3014炸药万吨耗Kg/万t110015雷管万吨耗发/万t460016支柱丢失率0.317顶梁丢失率0.318乳化液万吨耗Kg/万t20019月产量万t320可采期月721放顶步距m1.222作业方式三八制23顶板管理方法全部垮落法八、其他技术措施17021机巷自G3点往北开始上坡后横跨17轨道下山,其岩柱高度约为2m,17轨道下山沿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