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论语》之《君子之风》课件之三 苏教版.ppt_第1页
高二语文 《论语》之《君子之风》课件之三 苏教版.ppt_第2页
高二语文 《论语》之《君子之风》课件之三 苏教版.ppt_第3页
高二语文 《论语》之《君子之风》课件之三 苏教版.ppt_第4页
高二语文 《论语》之《君子之风》课件之三 苏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子之风 论语 选读 我 眼中的 君子 礼记 学记 曾说 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修焉 息焉 游焉 夫然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及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 游于艺 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 就是以仁 德为纲领 以六艺为基本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7 6志 立志 追求 据 执守 依 依据 游 广泛涉猎 15 18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介词宾语前置 孙 通 逊 以 1 把 2 按照 3 用 4 凭借 依靠 15 9杀身以成仁 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杀身成仁 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 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其实 我们认真 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 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 仁 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 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 那就是 仁 杀身成仁 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 仁 自古以来 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 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 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然而 有谁能考证出奠基于其间的儒教精神及其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呢 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史的课题 当然 杀身以成仁的 杀 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不应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说 成仁 不一定非要 杀身 杀身 也未必尽是 成仁 4 16喻 懂得 知道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 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 利要服从义 要重义轻利 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就会犯上作乱 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 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 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 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这正如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一样 把 义 与 利 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 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 你选择 义 还是 利 呢 其实 你已没有选择 因为你只能做君子 不能做小人 正因为如此 才形成了 君子羞于言利 的传统心态 直到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 人们才发现 君子也要 不羞于言利 该做的贡献要做 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 也就是既要 喻于义 也要 喻于利 问题是不是出在 利 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 义 就不大招架得住呢 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 一旦放出了魔鬼 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 圣人要把 义 与 利 分别开来 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 其用心良苦 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 义 而轻 利 罢了 4 9耻恶衣恶食 以 为耻 孔子认为 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 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 因此 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7 15事 侍奉 患得患失 谓未得时 担心不能得到 既得到时 又担心失去 形容一味担心得失 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无所不至 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后多含贬义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 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 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 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 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 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 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6 11贤哉 回也 主谓倒装 箪 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 乐于学 本章中 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 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 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为了自己的理想 就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7 16饭疏食 饭 名词作动词 曲肱 使 弯曲 孔子极力提倡 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 有志向的君子 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 他还提出 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 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 对待这些东西 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 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颜回和孔子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 瓜瓢喝水 也不应该是乐那贫民窟里面的小巷子 而是另有所乐 正如孔子所说 吃粗粮 喝冷水 弯过手臂当枕头 也自有快乐在其中 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 对于我来说 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这一段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 只不过明确地点出了主题 这就是 义 如果不 义 就是再富贵也没有意思 相反 只要心中有 义 就是吃粗茶淡饭 睡觉连枕头都没有 那也是快乐的 7 19女奚不曰 女 通 汝 奚 为什么 发愤 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 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 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 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子在齐闻 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先生在齐国 听到了韶乐 三月来不知道肉味 他说 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这是夫子的自我鉴定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 但夫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 不是看足球 而是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追求学问 学而不厌 乐以忘忧就是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或者如颜回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所以 是安贫乐道 而不是 打起麻将来就忘了做学问 或 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 的那种 乐 以忘 忧 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 竞技状态良好 是自强不息 而不是老顽童 老天真 学而不厌 安贫乐道 自强不息 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 一个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的形象 一个圣人的形象 14 28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无惧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 有智慧的人不迷惑 勇敢的人不畏惧 作为君子 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 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 仁 智 勇 在 子罕 篇第九当中 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6 23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 音 同 智 乐 古音 喜爱的意思 孔子这里所说的 智者 和 仁者 不是一般人 而是那些有修养的 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 智 和 仁 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 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朱熹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 有似于山 故乐山 南怀瑾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 子曰 知者乐 水 仁者乐 山 知者乐 水 知者的快乐 就像水一样 悠然安详 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 山 仁者之乐 像山一样 崇高 伟大 宁静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 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不过 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 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因为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 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 即使力不能及 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 就实际情况来看 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 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也就是说 有人乐水 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 绿水去何长 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8 7弘毅 弘 大 毅 坚毅 弘毅指志向远大 意志坚毅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 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 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 将历史扛在自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他们是屈原 荆柯 西楚霸王 岳飞 陆游 文天祥 或者是哈姆雷特 浮士德 今天 当我们在呼唤崇高 呼唤英雄 呼唤悲剧意识的时候 是不是应该回到儒学中去 回到曾子所呼唤的精神中去 做一个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的读书人呢 8 7驷不及舌 指话一说出口 就收不回来了 驷 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这就是成语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的语源 鞟 音 去掉毛的皮 即革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 不须外表的文采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的意思是 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 否则 本质再好 也无法显现出来 7 83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 这是顺因自然的 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 都必须合乎 中和 的原则 厉 猛 等都有些 过 而 不及 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 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孔子眼中的 君子 孔子心目中的 君子 必须具备的品质 包括 道 德 仁 义 礼 信 等为核心的政治 道德素质及掌握 六艺 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 利 与 义 的关系 能以生命捍卫仁义 不以个人利益为重 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 重视个人修养 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 一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你怎样理解 浮云 的比喻义 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 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 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 特别用 曲肱而枕之 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 尤给人以深刻印象 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 在诗文中引用 而 浮云 的比喻 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 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 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 金钱是可耻的 而且终有被暴露 清算的一天 三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但只是 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 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 没有道义关系 彼此是 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的 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 大利 见 韩非子 六反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 产生了讳言利 排斥利的倾向 如董仲舒就主张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见 汉书 董仲舒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 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 崇尚实力 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 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 绝对化 毒害了人们的思想 破坏了人际关系 败坏了社会风气 从长远来说 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 道德 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 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中国历来就有 儒商 无论是 徽商 还是 晋商 都以 诚信 为本 到现代 如日本的商人 企业家都奉 论语 中的道德为本 大力提倡言 利 而不忘 义 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 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但今天仍有市场 尤其是韩非子之论 在今天 还有不少商人 企业家昧着良心 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论语 中使用 问 字句的规律是 问字后面的宾语有的完整 有的省略 或省略直接宾语 或省略间接宾语 或两者都省 但前提是句子意思要让人明白 所省略的宾语或在前面交代 或在后面交代 如果句子或文章开头的问句 则一般齐全 这也是古汉语中宾语省略的一般规律 古汉语中宾语省略十分常见 只要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