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测试说明.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测试说明.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测试说明.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测试说明.doc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测试说明.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测试说明一、调研目的1、 重视教师教学基本理念的更新、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为教师成长提供专业支持,适应教师终身学习的职业要求。2、 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科学地进行教学,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二、调研形式形式:闭卷;笔试(参加考试的教师只允许带学生用教材、学生用评价手册和新课程标准)分值与时间:分值100分;时间150分钟三、调研范围: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的课文 四、调研内容1、依据课标和学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要分析重、难点确立的理由,阐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23个形成问题情境的提问,并给出参考示例性答案。4、根据本课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教学的板书。5、根据学情编制本节课23道形成性测试题,并给出参考示例性答案;根据学生对相关习题的解答,进行判别与诊断,并提出补偿校正的方法。6、 解答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题型结构: 南京市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检测一、教学目标(15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0分)1、教学重点和难点2、简要分析重、难点确立的理由阐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方法。关于重点: 关于难点: 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34道形成问题情境的提问,并给出参考或示例性答案。(20分)问题1: 参考答案或示例:问题2: 参考答案或示例: 四、板书设计(10分)五、反馈与矫正(25分)(1)请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编制23道反馈练习并给出参考或示例性答案。题目1:答案示例:题目2:参考答案:(2)根据学生对相关习题的解答,进行判别与诊断,并提出补偿矫正的方法。六、回答下列问题(10分)问题:答:样卷示例: 桥之美南京市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检测一、 教学目标(15分)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 2、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有审美情趣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0分)1、 重点: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难点: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简要分析重、难点确立的理由,阐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方法。关于重点:语文课要立足于文本的语言之上。身为画家和作家的吴冠中先生的语言有其独到之美,所以品味本文形象优美的语言当为本课重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突出重点:(1)、语境解读法 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本文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 (3)、教师示例法。关于难点:提高文化品位。审美要求审美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修养和情趣,这对于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有难度的;。在突破难点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知识铺垫,以示例的方式讲解一些美学范畴和在生活中的生动实例,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去归纳体会。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形成问题情境的提问,并给出参考或示例性答案。(20分)问题1:你能从课文中欣赏到哪些“美”?参考答案:本文首先给我们介绍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如乌镇的桥与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之美、江南的桥与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之美等等。在这些画面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之美。其次,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语言之美。文中许多生动优美的描写皆是实例。还有,作者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发现美,让我们认识了情趣之美。问题2:反复诵读,请你找出感触最深的词语或句子,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情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参考示例: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间或出现的石桥,线条明朗,使原来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芦苇做“深呼吸”是人的感受,这儿抓住了景物给人的感受来描写。四、板书设计(10分) 五、反馈与矫正(25分)(1)请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编制23个反馈练习,并给出参考或示例性答案。题目1:本文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描绘了桥之美,请根据文中第4小节的几幅画面,用“_桥之美,美在_”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答案示例:乌镇小河两岸的小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产生的疏密相间之感。江南细柳下的石桥之美,美在坚硬的石桥与纤弱的细柳配合产生的刚柔相济之感。开阔水面上的长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产生的点面结合、灵动和谐之感。山中的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产生的张弛有度、闲适自在之感。题目2: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是在写桥,你能从语言或写法上说出一两点不同之处吗?参考答案:可从以下方面来说,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根据学生对相关习题的解答,进行判别与诊断,并提出补偿矫正的方法。第一题:题目设计的本身要求用固定的句式来表达,让学生有明确的答题思路,就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但学生答题时对桥与周围环境配合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形式之美,在概括上会有难度,学生只要答出了符合桥特点的美感即可视为正确。矫正的方法,一需要教师在课文研习时进行适当的美学知识的铺垫和点拨,二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题:学生答题的错误可能会出现在不会用规范的语言,尤其一些知识性的术语来表达答案,平时教学中不追求知识的体系性,但教师的心中要有本学科的明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随文教的问题。六、回答下列问题(10分)问题示例1:读下面的诗,完成答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参考答案:1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问题示例2:(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怠:懈怠。箧:书箱。舍:学舍,书馆。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任末:人名。笈:书箱。或:有时。庵:茅草小屋。荆:这里指荆的枝条。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悦:敬佩。易:交换。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 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 为: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