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实用)幻灯片.ppt_第1页
《求谏》(实用)幻灯片.ppt_第2页
《求谏》(实用)幻灯片.ppt_第3页
《求谏》(实用)幻灯片.ppt_第4页
《求谏》(实用)幻灯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猜谜语 两撇弯刀一竖钩 五湖四海任我游 文官提笔先用我 武将磨刀我当头 世间只有皇帝大 皇帝见我都摆头 君 舟也 民 水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君王的治国思想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 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镜矣 魏征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 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 王珪 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 齐王是被讽喻 纳谏 而 求谏 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 励精求治 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 贞观之治 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 贞观盛世的出现 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朗读课文 正音正字 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 y nzh ngg nggu ch r ohu s ngzh w d h qi nzu n sh q ngg 研习课文 太宗威容俨肃 百僚进见者 皆失其举措 太宗仪表威武 面容严肃 百官中进见的人 都举止失当太宗知其若此 每见人奏事 必假颜色 冀闻谏诤 太宗知道大家像这样 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 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 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 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初年 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 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 必须要有一面明镜 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 必须借助于忠臣 主若自贤 臣不匡正 欲不危败 岂可得乎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 臣子又不匡正 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 怎么可能呢 故君失其国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所以 国君失掉国家 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 寻亦诛死 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 臣下都闭口不说话 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 结果国破身亡 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 不久也被诛杀 前事不远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必须极言规谏 前朝的事情不远 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 一定要直言规劝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 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臣曰 正主任邪臣 不能致理 正臣事邪主 亦不能致理 贞观元年 太宗对侍臣说 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 不能使国家太平 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 也不能使国家太平 理 顺 指天下太平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 则海内可安 只有 正直之 君遇上 忠正之 臣 如同鱼得到水 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 朕虽不明 幸诸公数相匡救 冀凭直言鲠议 致天下太平 我虽然不聪明 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 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 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 臣闻木从绳则正 后从谏则圣 谏议大夫王珪说 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 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言而不用 则相继以死 所以 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 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圣虑 纳刍荛 愚臣处不讳之朝 实愿罄其狂瞽 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 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 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 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 太宗称善 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必使谏官随入 预闻政事 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 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 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 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 有所开说 必虚己纳之 如果有什么进言 一定虚心采纳 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进行的 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1 从这一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 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关系如何 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2 根据这段文字 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形象 唐太宗以 天下太平 为追求目标 愿意得正臣事己 希望听取诤谏 匡救政教过失 并能够付诸行动 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 他是一个正直 有作为 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关系融洽 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 3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君臣都有正邪两类 正主和邪臣的组合 正臣和邪主的组合 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 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 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 才能 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 鱼儿有水才能活 离开了水 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 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 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贞观五年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喜则滥赏无功 怒则滥杀无罪 贞观五年 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自古以来 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 喜怒无常的 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 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 是以天下丧乱 莫不由此 因此 国家遭受损失 造成混乱 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 便即护短不纳 若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我现在从早到晚 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 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 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 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 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 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 任情喜怒 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 怒则滥杀无罪 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 天下丧乱 为避免这种情况 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 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 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 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 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 谏语 不能因为 人言不同己意 便即护短不纳 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 若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这就使得求谏 纳谏的意义扩充了 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 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贞观八年 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闲居静坐 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 下为百姓所怨 贞观八年 太宗对侍臣说 我每次闲居静坐 就自己从内心反省 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 上不符合天意 下被百姓怨恨 但思正人匡谏 欲令耳目外通 下无怨滞 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 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 使百姓不在心里埋怨郁结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多有怖慑 言语致失次第 另外 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 大都心怀恐惧 致使语无伦次 寻常奏事 情犹如此 况欲谏诤 必当畏犯逆鳞 普通奏事 情况尚且如此 更何况想直言规谏 一定会畏惧触犯君王 所以每有谏者 纵不合朕心 朕亦不以为忤 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 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 我也不认为是他冒犯 若即嗔责 深恐人怀战惧 岂肯更言 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 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 怎敢再说话呢 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 谨慎 勤奋 宽厚体谅 为了得到 正人匡谏 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贞观之治 局面的开创 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贞观十六年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知者明 信为难矣 贞观十六年 太宗对房玄龄等说 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但确实很难做到啊 如属文之士 伎巧之徒 皆自谓己长 他人不及 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 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 别人赶不上 若名工文匠 商略诋诃 芜词拙迹 于是乃见 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 互相品评比较 诋毁斥责 杂乱无章的文词 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见 通 现 显露 由是言之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 举其愆过 从这点说来 国君必须得到匡扶规谏的大臣 指出他的过失 一日万机 一人听断 虽复忧劳 安能尽善 每天国事纷繁 由一个人听政决断 虽再三思虑劳神 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 多中朕失 如明镜鉴形 美恶必见 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 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 就像明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 美丑一定会显现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于是举起酒杯 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 来勉励他们 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 他说 自知者明 信为难矣 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 由此 他得出结论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 举其愆过 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 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 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 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 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 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 接下来 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 随事谏诤 的忠臣 认为他的谏诤 多中朕失 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 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征 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 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 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 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 勉励什么呢 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 随事谏诤 史书上讲唐太宗也惧怕下属的批评 有一回 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漂亮的鹞子 于是带着玩弄 突然 魏征来了 太宗赶紧把鹞子放进怀里 魏征心知肚明 却假装不知道 上前和皇帝谈正经事 而且 还谈到古时一些因纵于逸乐的故事 他故意拖时间 太宗一向尊敬他 又不敢破坏纳谏的规矩 就只好耐心地等他讲完 魏征还没说完 可怜小鸟早已闷死了 还又一次 太宗罢朝之后 怒气冲冲地回宫 喊打喊杀 说非杀掉那个 倔老头 不可 可这时 正巧把深明大义的皇后惊动了 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 谁斗胆触怒了皇上 太宗说 还不是魏征那家伙 每廷争辱我 使我常不自得 原来魏征当着百官面前和皇帝争议 不给皇帝面子 使得皇帝恼羞成怒 但又不敢公开发作 太宗纳谏故事 太宗纳谏故事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 特别喜爱它 常在宫中喂养 一天 这匹马没有疾病而突然死去 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 打算杀掉他 长孙皇后规劝太宗说 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 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 你养马而马死了 这是你的第一条罪 让国君因马死的原因而杀人 百姓听到后 一定埋怨我们的国君 这是你的第二条罪 诸侯听到这个消息 必然轻视我们的国家 这是你的第三条罪 齐景公于是赦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 难道忘记了吗 太宗的怒气才缓和平息下来 又对房玄龄说 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对我进行启发协助 很有帮助及益处着 贞观十七年 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 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 何须苦谏 贞观十七年 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 过去 虞舜制造漆器 夏禹雕镂案板 当时规谏禹舜的有十几个人 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 何必要苦苦规谏 遂良对曰 雕琢害农事 纂组伤女工 褚遂良说 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 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创奢淫 危亡之渐 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 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渐 指事物的开端 漆器不已 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 必玉为之 漆器不停做下去 一定又会用金来做 金器不停做下去 一定又用玉来做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 所以刚正的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 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 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 金 名作状 用金 太宗曰 卿言是矣 太宗说 你说得对啊 朕所为事 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 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 我所做的事 如果有不妥当的 有的正在开始 有的已快结束 不管哪种情况 都应进言规谏 比见前史 或有人臣谏事 遂答云 业已为之 或道 业已许之 竟不为停改 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 有的大臣向国君规谏事情 国君就回答说 已经办过了 或者说 已答应过了 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 此则危亡之祸 可反手而待也 这样做的话 那国家危亡的灾祸 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防微杜渐 造漆器 雕镂俎 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 造漆器 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 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 首创奢淫 而这恰恰是 危亡之渐 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 久而久之 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 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 的行为有所不满 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朕所为事 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 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 就是说不管是刚有苗头 还是快要终结了 都应该进谏 即使不能防微杜渐 也要做到亡羊补牢 对君主自己的要求是 皇帝本人 面对这种情况 也决不能以 业已为之 业已许之 为借口搪塞大臣 而应该立即 停改 否则 危亡之祸 可反手而待也 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 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问题研讨 唐太宗在论述 纳谏 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 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 多中朕失 如明镜鉴形 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 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 主若自贤 臣不匡正 欲不危败 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 如属文之士 伎巧之徒 皆自谓己长 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 商略诋诃 芜词拙迹 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 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 寻亦诛死 问题研讨 从课文中 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 以匡救自己的过失 对此 夙夜未尝不以此心 虚怀若谷 为了求谏 他放下架子 每见人奏事 必假颜色 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 每有谏者 纵使不合他的心思 也 不以为忤 宽厚体谅 处事谨慎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 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 提醒自己和大臣 即使在 闲居静坐 的时候 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 唯恐出了差错 上不称天心 下为百姓所怨 古时谏者 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 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朕所为事 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 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