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doc_第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doc_第2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doc_第3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doc_第4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发怵(sh) 淳朴(chn) 鞭挞(d) 城隍(hun)B . 囿于(yu) 家醅(pi) 挑衅(xn) 瞥见(bi)C . 牟取(mu) 凤哕(hu) 招徕(li) 门槛(kn)D . 沏茶(qi) 哂笑(shn) 繁衍(yn) 手腕(wn)2. (2分)(2012丹东)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 它们的脉膊总是在坚强地跳动,它们的心灵总是在纯粹地展露,它们的生命总是在平静地流淌B . 我们把自己哪怕是微弱的善良的种子洒播出去吧,让行走在孤独中的人们感觉到温暖C . 课堂上,书声琅琅,绿茵场上,龙腾虎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尽情释放着同学们的青春与活力D . 这个决定让我们莫明奇妙,此时喧嚣的教室,立即变得鸦雀无声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3. (7分)在下面横线上书写诗词名句。 (1)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2)故园东望路漫漫,_。(岑参逢入京使) (3)木兰诗中表现边塞战场苦寒生活的诗句是:_,_。 (4)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的诗句是:_,_。 (5)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运用拟人,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他新颖独特的想象力的诗句是:_,_。 (6)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 三、 课内阅读 (共1题;共1分)4. (1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默默无闻B . 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C . 得一人之使 晏子使楚D .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 无可奉告(2)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及其家穿井 其一犬坐于前B . 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C . 有闻而传之者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 . 不若无闻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的。B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要不得。C .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的人。D . “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挖井挖到一个人,然后就得到一个人的劳力。(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4分)5. (4分)名著阅读。 (1)埃德加斯诺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捕捉生动的细节,并在叙事中穿插评论,让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光耀着永恒和崇高。 请你仔细阅读筛选出的相关信息,将表格补充完整。人物细节描述作者评论毛泽东_泸定桥英雄_他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不可轻侮的战斗力。他和毛泽东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喜欢读书。他们的英勇故事流传很多,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寄托着中国的将来。苏维埃掌权人物,感情相当深邃的人,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面客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一头浓密的黑发,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桥上一半木板被抽走,三十个勇士冒着弹雨,紧抓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余下的桥板。他们大多数人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2)艾青是“土地的歌者”。请你从艾青诗选中列举出三首以“土地”为意象的诗歌,并分析其中一首诗里“土地”意象的作用。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6. (2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2018年10月25日,一对老人把自己儿子儿她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带孙费”。2016年7月2017年6月,孙女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儿子儿媳未恰当履行抚养义务,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垫付的抚养费2600元。其实,所谓“带孙费”也并非照看孙女的劳务费,而是此前两位老人为孙女垫付的抚养费(如日常开支,幼儿园花费等)。【材料二】【材料三】“现在老年人因为隔代带养带出情绪问题的,还真不在少数。每天接诊的三四十个睡不着的老人中有三成都跟带孩子有关。”一家睡眼治疗中心的医生表示。数据显示在我国2岁半以下的儿童中,主要由祖辈照顾的比例达到60%70%,3岁以上占40%,老人成为带孩子“主力军”。只是出于慈爱之情的照看,未必能换来含馅弄孙的天伦之乐,恐怕也有许多劳苦和辛酸。这一现状折射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在经济和家务上双重“喷老”的问题。【材料四】在一次随机的街头采访中,30位老人里有17位老人表示自己是主动要求帮儿女带孩子,另外,有9位老人说是“被要求”帮忙带孩子。石家庄一位带孩子的姥姥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小两口工作忙,很不容易。(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新闻内容。 (2)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材料二】的画面内容。 (3)针对以上材料,你们班举办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老人该不该要带孙费”。反方认为“老人不该要带孙费。因为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一是出于对孙辈的喜爱,二是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三是更能体谅到年轻人打拼不易。”作为正方的发言代表之一,你将如何反驳反方呢?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7. (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有关“月”的主题阅读【材料一】古诗云:“月有阴晴圆缺”月球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运动,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太阳的位置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的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这被古人看作月相的开始,叫作“新月”。随着月球亮区逐渐转向又转离地球,会依次出现“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等月相,最后,又会回到“新月”。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创制了阴阳合历的特殊历法,后逐渐发展为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农历将月亮由新月至满月再至新月的周期定为“月”,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年”,并以闰月调整年与月的差值。这样古人抬头望月,便知道某一天是几月几日了。在观察月亮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了月与气象的关系。“月晕则风”“月亮撑伞要下雨”等谚语就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释名释天中对月相的记载: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材料二】一直以来,月亮元素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中,这是一种把自然诗意化的行为,取得了园林的视觉美和人文美相统一的效果。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者善于将自然之月同园林景观巧妙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杭州西湖有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其设计者在湖中建造了三座中空的石塔,球面体塔身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形似满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燃灯烛,洞口蒙上白色薄纸。烛光从纸面透出,倒映于湖上,形成水中之月。此刻,天上月、塔身月、水中月交相辉映,融为极富诗情画意的奇幻美景。另外,设计者还将园林建筑设计为月的不同形态,表达人们寄托在月上的独特情怀。苏州园林中有不少形如满月的门洞和弦月造型的漏窗,造型雅致可爱,蕴含着人们对人生有圆满也有残缺的独特思考。设计者更将文化中的“月”运用到园林中。含有月意象的诗文楹联与园林景致相配合,营造了一系列以观月、品月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例如苏州沧浪亭,园外溪水映月,园内竹影摇风,“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楹联,就把诗意融入园景之中,赋予沧浪亭无限情韵。【材料三】假如月亮不见了,假如地球没有月亮陪伴,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地球的自转和月亮围绕地球的旋转,使地球和月亮处于种动态平衡,月亮就是地球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月亮,后果会很严重。地球的南北轴会发生严重偏移,最大的偏移角度可能会达到90度。也就是说,南极、北极会变成赤道,赤道会变成南北极。如此来,地球的气候彻底混乱,人类即便还能在地球上生存,也得经常搬家、迁徙。就算地轴偏移没那么大,几度的偏移也有可能使现在北极圈的极寒地区在加拿大、俄罗斯之间不断移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曾经是风调雨顺的地区,由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地轴小小的偏移,才形成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少有人住,而那个偏移只有1度。然而,我们在庆幸地球能拥有一颗月亮时,有一个事实正在发生着:月亮正以每年不到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未来月亮离地球会比现在远得多,地球甚至可能彻底失去月亮。虽然那将是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事情,但已经有科学家开始为此设计解决方案了。【材料四】月亮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与月亮有关的信息:月相变化的规律、 _、月与气象的关系、_。(2)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 . 我们在庆幸地球能拥有月亮时,有一个事实正在发生着:月亮正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B . 据释名释天中对月相的记载,“朔”“望”分别对应上图月相中“蛾眉月”和“满月”。C . 月亮为我们排解寂寞,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D . 假如地球没有月亮,地球的南极北极会发生严重偏移,最大的偏移角度可能会达到90度。(3)下面的链接说明了选文中哪则材料的内容?请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鹦鹉螺的贝壳上有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一个月形成一隔。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鹦鹉螺每隔一里生长线的数目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恰好相同。现在鹦鹉螺每一隔的生长线在30条左右,而古鹦鹉螺化石显示;在距今约1.37亿年前的白垩纪,鹦鹉螺每一隔的生长线是22条;在距今约2.8亿年前的侏罗纪,每一隔的生长线是18条,到距今约4.2亿年前的奥陶纪,每隔的生长线是9条,也就是说,那时月亮绕地球周只需要9 天,算起来,那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4)下面的链接材料是著名景点“月到风来亭”的介绍,请你参看下图并结合原文, 简要说明“月到风来亭”的设计意图。 【链接材料】“月到风来亭”地势较高,踞水涯而建,三面环水。亭柱上有清代文人何绍基撰写的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亭内正中悬挂一面大镜,正对水面。明月初上,景致奇特。8. (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拦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B . 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C . 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D . 文章最后三个段落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9. (5分)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 .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情境,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 . 全诗浓墨描写景物,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C . 诗歌描绘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D . 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八、 课外阅读 (共1题;共18分)10. (18分)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沿溯阻绝。 绝:_或王命急宣。 或:_不以疾也。 疾:_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_(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 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笔记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十、 其他 (共3题;共3分)12. (1分)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对联所赞颂的人物。A华夏之师,传道解惑为莘莘学子;贤德之圣,奔走讲说扬中华文明。 赞颂的是:_B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