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doc_第1页
如何塑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doc_第2页
如何塑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doc_第3页
如何塑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如何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摘要:“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情感的共鸣,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关键词:语文味 语言魅力 文本 情感共鸣 诵读鉴赏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学生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使语文课堂充斥着肢解教材式的繁琐讲解,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或者空洞乏味的情感说教。 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 “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程少堂),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如何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文味 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深切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读到土地的誓言一文中 “我听见皮鞭在山涧的脆响”一句时,引导学生品味“滚落”本是形容有形物体的动态的词,在这里运用通感的辞格将无形的声音写得有形可感,也突出了“脆响”在山涧的阵阵回音。对于课文中用得非常准确和巧妙的词,我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换词法”,即用相关的同义词来替换原作“点睛之笔”,从而让学生品析、领悟“一词激起千层浪”的炼词效果。如散步中的句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冬天”中的“熬”、土地的誓言一文中的“埋葬了我的欢笑”中的“埋葬”、韦应物笔下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在百草园捕鸟的动作描写中的动词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体会出原作的精妙,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 等词,比较之后,就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肥胖”相照应,而且表现一种庞大沉甸的憨态,情趣盎然,给读者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语言的品味不是简单的文字解剖,也不是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解传授,而是文本与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一种课堂教学灵感的迸溅,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效果的生成。 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二、在诵读涵泳中酝酿语文味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品味语言美的,不读,不能体会朱自清散文春的清新隽永、清丽自然,不能感受诗人光未然黄河颂的澎湃激情、磅礴气势,不能领悟安塞腰鼓蓬勃的激情和对生命力量的礼赞,不能品味土地的誓言如火山喷发前地下奔突汹涌的岩浆般的炽烈爱国情感- 语文课,就要让学生读,读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与寂寞,读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豁达潇洒,读出“变色龙”见风使舵的丑态尤其是古诗文教学,更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把语文课上得书声琅琅,变枯燥为趣味,化遥远为亲切,使其充满“语文味”,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积累。首先,教师要苦练诵读基本功,注重范读。教材中入选的篇目,都极富人文色彩和语言特色,文质兼美。作为教师,必须要注重范读,指导学生以诵读之法,讲究抑扬顿挫,注意韵律节奏,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我在木兰诗、爱莲说、醉翁亭记、孙权劝学等教学课堂上总是背诵课文以作示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纡徐委婉的流利背诵,能让学生倾羡之情油然而生,兴味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散步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名家范读,成功地将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的情境。读的方式有多种,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的方式。朗读要多样性,可以齐读、个别读、配乐读、对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等,不宜齐读的文章就不要齐读,但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从而感受到文章的情味理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木兰诗中写木兰凯旋归来,亲人热情迎接的场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指导学生要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快读,读出家人欢天喜地迎接木兰的喜庆欢快气氛。再如望岳的教学中,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要读出诗人被泰山雄伟景象所折服的惊叹语气,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的情感态度在此得到升华,要读出节奏,韵律和气势,高声读出豪迈之情,阳刚之气,使学生获得一种居高临下,长空奋起的情感体验,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襟,受到强烈感染和熏陶。新课标要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声情并茂的诵读,能使朗读者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意境,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巨大的情感熏陶,酝酿出语文课堂浓烈的语文味。三、在情感共鸣中激活语文味 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这也是“语文味”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然而,要促成情感的共鸣又谈何容易,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关注文本。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情感的迸发,首先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或描写典型场景,或营造优美意境,或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饱蘸着他们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的点睛之笔,常常是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从此进入,就可以迅速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冰心荷叶 母亲是这样结尾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诗意地表达对母爱的赞美歌颂;再如散步的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这就是点睛之笔。学生从这一点睛之笔可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一起感悟作者心灵感受及其内含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的情感。在绿色蝈蝈一文的教学,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如“夜晚的艺术家”、“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我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通过解析称呼,了解蝈蝈的特点,感受作者情怀,理解作者热爱昆虫、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理解课文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特点。有人说:“教材是沉睡的。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教材中的情感唤醒,融入自己的性格、性情,使之成为综合体送到学生面前,进行碰撞,从而使教材的一花一沙生成孩子的世界和天堂。”可见,语文教师要善于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教学文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情怀激荡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其次,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教师首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要自觉铸炼教学语言。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叙述娓娓动人,描写绘形绘色,说明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抒情亲切感人,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可见,语文教师还要善于提高自身素养,掌握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流淌着师生间的真情,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要自觉铸炼教学语言,要善于唤醒教材中的情感,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以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总之,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不仅老师自己要重视文本,引导学生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