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生物沥浸去除的工艺优化研究关键词:污染底泥 重金属 生物沥浸去除 工艺优化 硫氧化细菌 催化氧化摘要: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正文内容 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化细菌提供能源,以硫球和硫片为底物可有效将其回收利用,循环再用中硫片的利用效果较硫球稳定。采用BCR法对生物沥浸过程中底泥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重金属转化为酸可溶态是生物沥浸中重金属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残渣态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小,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残渣态分别占76.2、81.2、82.7,可见生物沥浸处理后底泥环境风险较低。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50L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处理污染底泥,连续运行5批次的生物沥浸试验表明: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可得到有效去除,沥浸底泥中异养菌总数变化不大,大肠菌群和链球菌去除率达90,底泥有机质和全氮损失较小,磷的损失达78。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比阻仅为原始底泥的21,离心脱水率提高15)。以碱渣为添加剂,采用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沥浸脱毒底泥的研究表明,水泥掺入量0.2-0.4kg/kg的沥浸底泥固化体龄期14d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00kPa,满足填土与土地填埋处置强度要求;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沥浸底泥固化体Zn、Cu和Cr浸出率显著降低。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生物沥浸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沥浸技术是基于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催化氧化和生物产酸原理的生物新技术,该方法反应温和、耗酸少、运行成本低,但应用于底泥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历史较短,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采用序批式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固体浓度、硫粉添加量和温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浓度(10w/w)、硫粉浓度(3g/L)和温度(28)条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最为有利,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74、73-79和21-25。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底泥沥浸后约有50以上的硫粉未被利用(S0含量1624kg/t干泥)而残留在底泥中。本研究根据单质硫的理化性质制成了不同形态的硫颗粒(硫球和硫片),并探讨了不同硫形态对底泥沥浸效果的影响及其循环再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硫粉、硫球和硫片均可有效为硫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型+答案(考点题)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ab卷
- 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考前冲刺分析附参考答案详解(综合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江苏银行招聘考试(英语)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第三批云南省产业导师选聘工作(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节能理念解读课件
- 【中考真题】2025年辽宁省中考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AI技术在电力系统发展中的应用与前景
- Unit 1 You and Me Section A 1a~2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全册)
- 早稻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 2014版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 JT-T-1178.2-2019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第2部分:牵引车辆与挂车
-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作业专项施工方案24
- 心脏查体完整版本
- 十大医药代表成功经验分享
- 医患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课件
- 消防设施正确使用与操作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