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才能的科学解释及其培养.docx_第1页
创造性才能的科学解释及其培养.docx_第2页
创造性才能的科学解释及其培养.docx_第3页
创造性才能的科学解释及其培养.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1年6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Jun2001第2卷第2期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V012 No2创造性才能的科学解释及其培养刘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875)摘要: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对创造性才能的科学研究则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基 础,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才能的本质内涵作出了初步科学论断。要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用创造的理念改 革现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关键词:创造性才能;创造教育;科学认识;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圉分类号:G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228(2001)020010-04创造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旋律,我一定的共识。 国实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工作被公认为是科 创造性人才。但创造教育如何在初等教育中实施学创造性才能研究的基奠,主要是因为他经过毕 呢?即如何在基础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 生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才能的本质所在是基本 造能力呢?这已成为基础教育实践迫切需要解决能力的组织方式的观点:“创造力是指种种基本能 的问题,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为此已进行了不力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是随不同范围的创 少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对创造性才能的科学认造性活动而不同的,每一种基本的能力都是一个 识,是进行创造教育的科学基础。只有在这样的科变量。”13吉尔福特的这一定义对于创造性才 学认识基础上实施创造教育,才能少走弯路,避免能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它使人们认识到创 损失。我们力图通过整合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才造性才能不是孤立神秘的东西,而是由个体的种 能的科学研究,来揭示创造性才能的本质内涵,特种基本能力构成的。其次,它强调了创造性行为的 别是通过把握创造性才能的心理发展规律,以便意义,而创造性行为具有相对性。这使人们认识 为我国的创造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操作理论到,创造性才能并不是某个创造人物的特殊天赋, 框架。所有正常人都拥有程度不同的创造性才能。这种接近性原则,使我们有可能对那些并不一定是杰一、对创造性才能的科学认识出人物的创造性才能进行较广泛的调查研究o2(P42)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创造教育的实施茫然无 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是人的基本能力的 措,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对创造性才能的日常生活 观点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但这种基本能力具有什 理解,而对创造性才能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当代 么样的特征,或者说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吉尔福 心理学经过数年对创造性才能的科学研究,已对 特并没有作出确定的回答。“国际创造性和领导学 其科学内涵构成成分、发生机制、物质基础取得了 基金会”的创始人戈特利布冈特恩博士在考察收稿日期:20010410 作者简介:刘伟,男,196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博士。10万方数据了当代创造性才能的研究成果后认为:“人类的创 先排除掉简单的、较常见的思想。转化是指在信息 造性可以定义为产生某种新的形式的能力,这个 项目方面我们能够认识和产生的种种变化,其中 形式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判定,即唯一性,有足够 包括产生种种替代物。转化和思维的灵活性与首 的功能,满足审美要求,满足社会价值观。”33我国 创性有关,这意味着转化的能力有利于摆脱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 定势,是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结果。这样就表明了 研究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动用一切已 思维中的转化,能够保证所需观念的质量。由此, 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 转化和发散性加工的结合一发散性加工的转化, 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4(P7 对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具有双重的贡献:它既提由此可以认为,创造性才能是人的心理能力, 供了观念的数量,又保证了观念的质量。 其产生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功用性和价值 因此,对以归纳思维能力、建构性地学习掌握 性等特性。前人的知识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儿童来说,培养他创造性才能是由种种基本能力构成的,那么 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近乎等同地开发了他们的 创造性才能就是智力吗?把智力等同于创造才能 创造智慧。 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人们发现,历史上杰出人物信息加工论者以问题解决的过程为框架,分 的智商据估计都很高。其二是基于智力测验量表 析了不同阶段的创造性成分因素的作用。 测出的结果看:智商与创造性才能存在着正相关。 在发现问题阶段,要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 为区别智力和创造力,吉尔福特在南加州大学指 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主体需要 导进行了多年的名为“能力倾向研究方案”的研究 克服固有的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从新的可能性、 工作。他给智力和创造性才能作了如下区分:“智 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挥敏锐的洞察力。在明确 力是用各种形式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 问题的阶段,需要将获取的问题纳入主体已有的 力或功能的系统组合”,而“创造力是指种种基本 知识经验之中贮存起来,这要求创造主体具有高 能力的组织方式”。吉尔福特认为,智商低的人在 度的联想能力,组织问题信息。在阐述问题阶段, 创造性才能方面肯定低,而高智商只能是创造性 需要激活提取信息机关,这种有选择性、有针对性 才能的一个必要条件。13 要求创造主体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否则就由此看来,智力通常指天赋,即遗传下来的生 会阻碍创造性观念的产生。问题被阐述以后就进 理解剖特点,是人们初级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是 入了问题加工阶段,也就是创造性观念的形成阶 不能改变的。而人的创造性才能是人的智力的高段,要求创造主体有高度的联想、类比、原型启发 级表现,是智力的组合方式,是高级的信息加工能 能力。到了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阶段,由于创造性 力,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观念的 观念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创造主体有输出观念的 流畅性与首创性等基本特征,是可以随着环境等 流畅性能力。C5, 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智力只是创造性才能产生可以看到,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两者中的 的基础,是创造性才能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任何一方,都有助于另一方获得成功,这就给我们 条件。 提示了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在信息加工的范围内讨论创造性才能时, 理智成分并不代表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所有 创造性才能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 因素。这是因为:具有某种才能是一回事,启用这 实质就是发散与转化。因为发散性加工的能力与 种才能又是一回事,而在需要时或在可以有效地 思维的流畅性有关,即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一 使用这种才能时利用这种才能,则又是一回事,而 特定需要而产生许多可供选择的信息项目,因而 且有些人具有某些才能,但他们的表现并没有达 只注意观念的数量而完全忽视观念的质量。一般 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一切都与人们的各种 认为,提出种种可供选择的观念,会增加产生某些 人格特征有关。人格因素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动机高质量观念的可能性。而对一般个体来说,在一系 特性(包括兴趣)与气质品质等。列观念中,较有价值的观念很可能在后面才出现。 人格因素与创造性才能有密切的关系。如吉 这是因为思维者在得到较有效的思想之前,必须 尔福特在发散性加工能力测验中发现,能力倾向】万方数据的“冲动性”方向和自信心等品质都与发散性加工 能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然而,这些在特定的情景 有正相关。他还认为在问题解决中有有助于创造 下产生的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的手段,主要是为 性的“不准备闭合”,即倾向于对问题一直持开放 商业目的服务的,是即时的,主要针对成人而适于 态度的气质特性。 特定领域,因此,大规模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创一个人的创造性能力的水平深受多种人格因 造性人才还得靠教育。 素的影响。尽管有些影响因素如气质品质,在某种教育的要旨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最终目的 程度上还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有助于创造性才能 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 的其它特性,如认知风格、创造性思维的兴趣,以导出来。在社会的工业大生产时期,机械决定论要 及一些具体的策略,是可以通过练习,通过控制环 求教育提供的是纯知识技术型人才;而现今已进 境条件的种种变化而得到提高的。 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生产以信息产品的人脑是创造性才能的物质外壳,是创造性才 更新、改造为主,各行各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 能发展的源泉。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在右脑 造性才能的创造人才。但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择 与创造口1这本著作里,深刻剖析了右脑与创造的 仍以学历、学业成绩为主要标准,导致教育滞后于 关系,阐述了人类进行右脑革命的必要性。 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仍以培养逻辑思维型的知 他认为,当前的“右脑革命”的基本含义是指,识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校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原来 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教育评价的基础。因此,要求进 由人来进行的大量技能性、事务性的工作,都将由行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人才,已成为时计算机代劳,因此,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在已 代教育的主旋律。 有成就基础上,尽快把侧重点转移到发展计算机对人才的创造性培养,应始于幼儿的家庭教 尚不能代替的那些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来。那就是育。这不仅是因为智力是创造性才能发展的基础, 要发展人的直觉能力、全方位思维能力等富于创 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良好 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要开发人的右脑。当今的 的早期教育有助于儿童潜能的开发,而且重要的 学校教育,几乎全都忽视非言语知识教育这个方是,这一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创设民 面,因而也就忽视了对右脑思维能力(如直觉能 主祥和的家庭气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生活, 力)的开发,因此,进行右脑革命,对于教育改革, 增强孩子的活动信心,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 对于人才的培养、选择和评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个体,将为孩子创造性才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好基础。但毕竟个体的社会化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的,学校应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前述现 时教育的弊端,要求学校实行创造性教育。所谓创创造性才能是人的心理能力,有客观的外在 造性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 特征和内在运作规律,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在现 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 实的整合反应,受内在的个性特征和外在的环境 学生的过程。要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用创造的理念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其发 改革现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展特点。因此,对创造性才能实质的全面把握,为创设创造性的学校环境是促进青少年创造性 我们进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才能发展的必要条件。这要求学校以开放性原则, 理论基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形成民主的校风;在从创造性才能开发的实践上看,人们已积累 充分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性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 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创造技法和创造培养生的平等意识和自信心,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表 的实践经验,如广为人知的奥斯本的“智力激励述思想的机会,形成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气氛; 法”(头脑风暴法),加州理工学院齐基教授的“形提供专门的学生独立活动的场所,形成操作性创 成分析法”,戈登的“综摄法”,麻省理工学院的“创造的风气。 造力开发法等,为我们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性才但学生毕竟是以学习经典的知识经验为主要1 2万方数据内容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 参考文献 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1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 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供一定的让学生出版社,1991感受到经验产生、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 2刘伟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培3 (瑞士)戈特利布冈特恩著,郑泉水等译创造性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必须使学生养成创造性学领导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习的习惯。大量研究表明,创造型学生具有独立的4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个体特征,表现出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师范大学学报,1999(1)提问、善于探索的行为特征,喜欢探索未知世界、5俞国良创造心理学I-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专注有兴趣的事物、阅读兴趣广泛、善于批判、置1999 疑等学习特点。因此,养成良好的创造学习的习6 (美)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著,傅世侠,夏佩玉惯,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的发展。 译右脑与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陈浮On the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Creativity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LIU Wei(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BNU,BeOing 100875)Abstract:The purpo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This must be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studies of creativityThe contem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