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结构检测标准(最新送审稿)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PGB/T-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for in-site testingof steel structure(送审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承担各种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有关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路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联系电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200-发布20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for in-site testingof steelstructure GB/T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0年月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xx第6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和相关的试验,总结了我国钢结构检测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参考国际钢结构的先进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科研、教学、施工等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形成本送审稿。 本标准为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中的相关检测项目,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检测方法,为钢结构的质量控制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保障。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5表面质量的磁粉检测;6表面质量的渗透检测;7内部缺陷的超声波检测;8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检测;9构件厚度检测;10变形检测;11防腐涂层厚度检测;12防火涂层厚度检测;13钢材强度检测;14钢结构动力检测15附录。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参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太科检验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上海材料研究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基本规定3.1钢结构检测的分类3.2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3.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用3.4抽检比例及合格判定3.5检测报告3.6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4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4.1一般规定4.2辅助工具4.3检测内容4.4检测结果的评价5表面质量的磁粉检测5.1一般规定5.2设备器材与工艺要求5.3检测步骤5.4检测结果的评价6表面质量的渗透检测6.1一般规定6.2设备与器材的技术指标6.3检测步骤6.4检测结果的评价7内部缺陷的超声波检测7.1一般规定7.2设备与器材的技术指标7.3检测步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7.4检测结果的评价8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检测8.1一般规定8.2检测设备8.3检测技术8.4检测结果的评价9构件厚度检测9.1一般规定9.2设备的技术指标9.3检测步骤9.4检测结果的评价10变形检测10.1一般规定10.2检测设备10.3检测技术10.4检测结果的评价11防腐涂层厚度检测11.1一般规定11.2检测设备11.3检测步骤11.4检测结果的评价12防火涂层厚度检测12.1一般规定12.2检测量具12.3检测步骤12.4检测结果的评价13钢材强度检测13.1一般规定13.2检测设备13.3检测方法13.4检测结果的评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14钢结构动力检测14.1一般规定14.2检测设备14.3检测技术14.4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定附录A磁粉检测报告附录B渗透检测报告附录C T型接头、角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附录D超声波检测报告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 CONTENTS Chapter1General ProvisionsChapter2Terms andSymbols2.1Terms2.2Symbols Chapter3Basic Requirements3.1Category forinspection ofsteelstructure3.2Process ofinspection andbasic requirements3.33.43.5Test report3.6Detection devicesand testersChapter4Visual testingand presentationquality4.1General Requirements4.2Appurtenances4.3Testing contents4.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5Magic particletesting for surface quality5.1General Requirements5.25.3Testing process5.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6Perant testingforsurfacequality6.1General Requirements6.2Qualification ofequipments andfacilities6.3Testing process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6.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7Ultrasonic testingfor internaldefects7.1General Requirements7.2Qualification ofequipments andfacilities7.3Testing process7.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8Torque testingfor highstrength bolts8.1General Requirements8.2Testing equipments8.3Testing technique8.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9Thickness testingfor constructionmembers9.1General Requirements9.2Qualification ofequipments andfacilities9.3Testing process9.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10Deformation testing10.1General Requirements10.2Testing equipments10.3Testing technique10.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11Thickness testingfor anticorrosivecoating11.1General Requirements11.2Testing equipments11.3Testing process11.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12Thickness testingfor Fireprotectionlayer12.1General Requirements12.212.3Testing process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12.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1313.1General Requirements13.2Testing equipments13.3Testing process13.4Evaluation oftest resultsChapter1414.1General Requirements14.2Testing equipments14.3Testing technique14.4Appendix AMagic particletesting report Appendix BPerant testing reportAppendixC AppendixD UltrasonictestingreportExplanation ofWording inThis StandardList ofQuoted StandardsAddition:Explanation ofProvisions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11总则1.0.1为了在钢结构现场检测中,做到安全实用、数据准确、操作性强,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钢结构中有关连接、变形、钢材厚度、涂装厚度、钢材强度、动力特性等方面质量的现场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的评价。 1.0.33钢结构现场检测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4对于不符合基本建设程序的建筑,应得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方可进行检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2术语和符号12.1术语2.1.11目视检测visual testing用人的肉眼或肉眼与低倍放大装置相结合,对材料表面进行直接观察的检测方法。 2.1.2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以不损害预期实用性和可用性的方式,来检查材料或零部件的技术方法。 2.1.33磁粉检测magic particletesting基于缺陷处漏磁场与磁粉的相互作用,而显示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2.1.44渗透检测perant testing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用于检测非疏孔性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2.1.55超声波检测ultrasonic testing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衰减,遇到界面产生反射的性质来检测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2.1.6射线检测radiographic testing基于被检工件对透入射线的不同吸收来检测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2.1.7线型缺陷linear defects其缺陷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 2.1.8圆型缺陷circular defects其缺陷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 2.1.99焊缝缺陷weld defects焊缝中的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夹渣、气孔等。 2.1.10焊缝夹渣weld slaginclusion焊接后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金属氧化物夹杂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2.1.11平面型缺陷planar discontinuity只能检测出两维尺寸的缺陷,称为平面型缺陷。 例如,裂纹、未熔合以及钢板的分层、层状撕裂等。 2.1.122体积型缺陷volume discontinuity能检测出三维尺寸的缺陷,称为体积型缺陷。 例如,气孔、夹渣、夹杂等。 2.2符号2.2.1几何参数斜探头的折射角K斜探头的斜率(即tg)L线型缺陷的显示长度d圆型缺陷的主轴长度b试块或焊缝宽度De声源有效直径L缺陷指示长度S声程T、t母材公称厚W探头接触面宽度波长2.2.2力学参数T c施工终拧扭矩值b钢材抗拉强度换算值R m里氏硬度平均值2.2.3其它C、S i、M n、P钢材中碳、硅、锰、磷元素的含量(以0.01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33基本规定3.1钢结构检测的分类3.1.1钢结构的检测可分为在建和既有钢结构的质量检测。 3.1.2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在建钢结构的要求进行检测1在钢结构材料检查或施工验收过程中需了解质量时;2材料质量或施工质量有怀疑或争议;3发生工程事故,需要通过检测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 3.1.3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既有钢结构的要求进行检测1钢结构安全鉴定;2钢结构抗震鉴定;3建筑大修前的可靠性鉴定;4建筑改变用途、改造、加层或扩建前的鉴定;5受到灾害、环境侵蚀等影响建筑的鉴定;6对既有钢结构的可靠性有怀疑或争议。 3.1.44钢结构的现场检测应为钢结构质量的评定或钢结构性能的鉴定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和检测结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3.2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3.2.1钢结构检测工作的程序,宜按图3.2.1的框图进行。 接受委托初步调查制定检测方案确定检测方案、签订检测合同确认仪器、设备状况现场检测复检、补充检测计算与结果评价合格不合格或疑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测报告图图3.2.1检测工作程序框图3.2.2现场和有关资料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工作内容1收集被检测结构的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施工记录、施工验收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22调查被检测钢结构现状,环境条件,使用期间的加固与维修情况和用途与荷载等变更情况;33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4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检测目的和具体要求,并了解是否已进行过检测。 3.2.3检测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检测项目,并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案。 检测方案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概况,主要包括结构型式、建筑面积、总层数、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建造年代等;22检测目的或委托方的检测要求;33检测依据,主要包括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等;44检测项目和选用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的数量;55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情况;66检测工作进度计划;77所需要的配合工作;88检测中的安全措施;99检测中的环保措施。 3.2.44检测的原始记录,应记录在专用记录纸上,记录数据应准确、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得追记、涂改,如有笔误,应进行杠改,并由修改人签署姓名及日期。 当采用自动记录时,应符合有关要求。 原始记录应由检测及校核人员签字。 3.2.55当发现检测数据数量不足或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进行补充检测。 3.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用3.33.1钢结构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有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等。 3.33.22钢结构中的无损检测,应根据检测项目、检测目的、建筑结构状况和现场条件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 可按照表3.3.22选择无损检测方法。 表表3.3.22无损检测方法的选用序号检测方法适用范围1磁粉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2渗透检测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检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3超声波检测内部缺陷的检测,主要用于平面型缺陷的检测4射线检测内部缺陷的检测,主要用于体积型缺陷的检测3.3.33钢结构中焊缝的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应经目视检测合格且焊缝冷却到环境温度后进行。 对于低合金结构钢有延迟裂纹倾向的焊缝,尚应满足焊接24h后这一时限的要求。 3.3.4用射线检测钢结构内部缺陷时,在检测现场周边区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射线检测可按照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执行。 3.44抽样方案及合格判定3.4.11钢结构检测的抽样方案,可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按下列原则选择1对外部缺陷的检测,宜选用全数检测方案。 2对几何尺寸与尺寸偏差的检测,宜选用一次或二次计数抽样方案。 33钢结构连接质量的检测,宜选择对结构安全影响或受力大的部位进行抽样。 44按检测批检测的项目,应进行随机抽样。 3.4.22当为下列情况时,检测对象可以是单个构件或部分构件;但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11委托方指定检测对象或范围;22因环境侵蚀或火灾、爆炸、高温以及人为因素等造成部分构件损伤时。 3.4.33在建钢结构检验批的质量检测的抽样比例及合格判定应按照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205规定的要求。 3.44.44既有建筑钢结构按检验批检测时,其最小样本容量不应小于表3.4.4的限定值。 表3.4.4既有建筑钢结构抽样检测的最小样本容量检验批的容量检测类别检验批的容量检测类别A B C A BC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3-89-1516-2526-5051-9091-150151-280281-50022355813202358132032503581320325080501-1xx201-3xx201-1000010001-3500035001-150000150001-500000500000-325080125xx15500-80125xx155008001250-125xx1550080012502000-注检测类别A适用于一般施工质量的检测,检测类别B适用于结构质量或性能的检测,检测类别C适用于结构质量或性能的严格检测或复检。 3.4.55既有钢结构计数抽样检测时,检测批的合格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数抽样检测的对象为主控项目时,正常一次抽样应按表3.4.55-11判定,正常二次抽样应按表3.4.55-22判定。 22计数抽样检测的对象为一般项目时,正常一次抽样应按表3.4.55-33判定,正常二次抽样应按表3.4.55-44判定。 表3.4.5-1主控项目正常一次性抽样的判定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2-58-1320325001235123468012520031571014218111522表3.4.5-2主控项目正常二次性抽样的判定抽样次数与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抽样次数与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 (1)2-601 (1)-50 (2)-10039610 (1)-5 (2)-100122 (1)-80 (2)-160512913 (1)-8 (2)-160122 (1)-125 (2)-2507181119 (1)-13 (2)-260334 (1)-200 (2)-40011261627 (1)-20 (2)-401334 (1)-315 (2)-63011261627 (1)-32 (2)-642657-注 (1)和 (2)表示抽样批次, (2)对应的样本容量为二次抽样的累计数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3.4.5-3一般项目正常一次性抽样的判定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2-5813xx35234632508012571014218111522表3.4.5-4一般项目正常二次性抽样的判定抽样次数与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抽样次数与样本容量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 (1)-2 (2)40122 (1)-80 (2)-1609231424 (1)-3 (2)60122 (1)-125 (2)-2509231424 (1)-5 (2)100122 (1)-200 (2)-4009231424 (1)-8 (2)-160334 (1)-315 (2)-6309231424 (1)-13 (2)-261435 (1)-500 (2)-10009231424 (1)-20 (2)-402657 (1)-800 (2)-16009231424 (1)-32 (2)-64410711 (1)-1250 (2)-25009231424 (1)-50 (2)-1006151016 (1)-2000 (2)-40009231424注 (1)和 (2)表示抽样次数, (2)对应的样本容量为二次抽样的累计数量。 3.5检测报告3.5.11检测报告应做出所检测的项目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或相应验收规范的规定。 既有钢结构性能的检测报告应给出所检项目的检测结论,并能为钢结构的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3.5.22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对于当事方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可书面予以解释。 3.5.33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1委托单位名称;22建筑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结构类型、规模、施工日期及现状等;33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名称;44检测原因、检测目的,以往检测情况概述;55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的标准;66抽样方案及数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77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88检测项目的主要分类检测数据和汇总结果,检测结论;99主检、审核和批准人员的签名。 3.6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3.6.11钢结构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和量具应有产品合格证、计量检定机构的有效的检定(校准)证书并处于正常状态,仪器设备的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 检测所用检测试剂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并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3.6.22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从事钢结构无损检测的人员应达到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所规定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检测资格证书。 3.6.33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等级相对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6.4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6.55从事钢结构无损检测的人员,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1每年应检查一次视力,其近距离视力(裸视力或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 2从事磁粉、渗透检测的人员,不得有色盲。 3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请冯工帮我们按GB11533进行修改)3.6.66现场检测工作应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检测人员承担。 4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4.1一般规定4.1.1本章适用于钢结构现场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 4.1.2直接目视检测时,眼睛与被测工件表面的距离不得大于600mm,视线与被测工件表面所成的视角不得小于30?。 4.1.3被测工件表面应有足够的照明,一般情况下光照度不得低于160lx;对细小缺陷进行鉴别时,光照度不得低于540lx。 4.1.4目视检测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44.2辅助工具4.2.11对细小缺陷进行鉴别时,可使用2倍7倍的放大镜。 4.3检测内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4.33.1检测人员在目视检测前,应了解工程施工图纸和有关标准,熟悉工艺规程,提出目视检测的内容和要求。 4.3.2钢材表面的外观质量的检测可分为是否有夹层、裂纹、非金属夹杂等项目。 4.3.33钢结构焊前目视检测的内容包括焊缝坡口形式、坡口尺寸、组装间隙;焊后目视检测的内容包括焊缝尺寸、焊缝外观质量。 4.3.44对于焊接外观质量的目视检测,应在焊缝清理完毕后进行,焊缝及焊缝附近区域不得有焊渣及飞溅物。 4.4检测结果的评价4.4.1钢材表面的外观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表面不得有裂纹、折叠,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 4.4.2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伤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偏差值的1/2。 4.4.3焊缝坡口形式、坡口尺寸、组装间隙等应符合焊接工艺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4.4.44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 一级焊缝不允许有外观质量缺陷, 二、三级焊缝外观质量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中附录A的要求。 5表面质量的磁粉检测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熔焊焊缝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5.1.2钢结构原材料的表面或近表面缺陷,可参照本章的基本原则进行检测。 5.2设备器材与工艺要求5.2.1磁粉探伤装置的选择应适合试件的形状、尺寸、表面状态,并满足对缺陷的检测要求。 5.2.2磁轭法检测装置,在极间距离为150mm,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时,交流电磁轭提升力应大于45N,直流电磁轭提升力应大于177N。 5.2.33对于管子对接和其它特殊试件焊缝可采用线圈法、平行电缆法等装置。 对于铸钢件可采用触头法通过支杆直接通电,触头间距宜为75mm200mm。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1510055.2.44磁悬液施加装置应能均匀地喷洒磁悬液到试件上。 磁粉探伤仪的其它装置应符合无损检测磁粉检测GB/T15822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5.2.5在钢结构磁粉检测中,常用的油剂有无味煤油、变压器油、煤油与变压器油的混合液,常用的水剂为含有添加剂的水。 5.2.66在配制磁悬液时,应先将磁粉或磁膏用少量载液调成均匀状,再在连续搅拌中缓慢加入所需载液,使磁粉均匀弥散在载液中,直至磁粉和载液达到规定比例。 磁悬液的检验可按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二部分检测介质GB/T15822.2的方法进行。 55.2.77对于用非荧光磁粉配置的磁悬液,磁粉配制浓度宜为10g/L25g/L;对于用荧光磁粉配置的磁悬液,磁粉配制浓度宜为1g/L2g/L。 5.2.88用荧光磁悬液检测时,应采用黑光灯照射装置。 当照射距离试件表面为380mm时,测定紫外线辐照度应大于8W/mm2。 5.2.99检查磁粉探伤装置、磁悬液的综合性能及检定被检区域内磁场的分布规律等可用灵敏度试片进行测试。 5.2.100A型灵敏度试片中应圆形和十字形人工槽,其几何尺寸如图5.2.10。 A型灵敏度试片应采用100m厚的软磁材料制成,型号有1#,2#,3#三种,其分子表示人工槽深度(m),分母表示试片厚度(m)。 1020图5.2.13A型灵敏度试片205.2.111当磁粉检测中使用A型灵敏度试片有困难时,可用与A型材质和灵敏度相同的C型灵敏度试片代替。 C型灵敏度试片厚度为50m,人工槽深度为15m,其几何尺寸如图5.2.11。 100301006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工槽105555055图5.2.18C型灵敏度试片55555分割线55.2.112使用灵敏度试片时,应将刻有人工槽的一侧与被检试件表面紧贴。 可在灵敏度试片边缘用胶带粘贴,但胶带不得覆盖试片上的人工槽。 5.3检测步骤5.3.1磁粉检测应按照预处理、磁化、施加磁悬液、磁痕观察与记录、后处理等步骤进行。 55.3.22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对试件探伤面进行清理,清除检测区域内试件上的附着物(如油漆、油脂、涂料、焊接飞浅、氧化皮等);在对焊缝进行磁粉检测时,清理区域应由焊缝向两侧母材方向各延伸20mm。 2根据工件表面的状况、试件使用要求,选用油剂载液或水剂载液。 3根据现场条件、灵敏度要求,确定用非荧光磁粉或荧光磁粉。 4根据被测试件的形状、尺寸选定磁化方法。 55.3.3磁化应符合下列要求1磁化时,磁场方向宜与探测的缺陷方向垂直,与探伤面平行。 2当无法确定缺陷方向或有多个方向的缺陷时,应采用旋转磁场或采用两次不同方向的磁化方法。 采用两次不同方向的磁化时,两次磁化方向间应垂直。 3检测时,应先放置灵敏度试片在试件表面,检验磁场强度和方向以及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4用磁轭检测时,应有覆盖区,磁轭每次移动的覆盖部分应在10mm20mm之间。 5用触头法检测时,每次磁化的长度宜为75mm200mm;检测时,应保持触头端干净,触头与被检表面接触应良好,电极下宜采用衬垫。 6探伤装置在被检部位放稳后才能接通电源,移去时应先断开电源。 55.3.4在施加磁悬液时,可先喷洒一遍磁悬液使被测部位表面湿润,在磁化时再次喷洒磁悬液。 磁悬液宜喷洒在行进方向的前方,磁化需一直持续到磁粉施加完成为止,形成的磁痕不应被流动的液体所破坏。 55.3.55磁痕观察与记录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磁痕的观察应在磁悬液施加形成磁痕后立即进行。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2非荧光磁粉检测的磁痕可在光线明亮处(亮度应大于500lx),用自然日光或灯光进行观察。 3荧光磁粉检测的磁痕可在暗处(亮度小于20lx)用紫外线灯进行观察。 4应对磁痕进行分析判断,区分缺陷磁痕和非缺陷磁痕。 5可采用照相、绘图等方法记录缺陷的磁痕。 5.3.66检测完成后,应下列要求进行后处理1被测试件因剩磁而影响使用时,必须进行退磁。 2对被测部位表面进行清理,除去磁粉,清洗干净,必要时应进行防锈处理。 5.4检测结果的评价5.4.1磁粉检测可允许有线型缺陷和圆型缺陷存在;当缺陷磁痕为裂纹缺陷时,应直接评定为不合格。 5.4.22评定为不合格时,应对其可以进行返修。 返修后应进行复验。 返修复检部位应在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中标明。 55.4.33检测后应填写检测记录。 所填写内容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6表面质量的渗透检测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于钢结构焊缝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检测。 6.1.2钢结构原材料表面开口性缺陷,可参照本章的基本原则进行检测。 6.1.3渗透检测的环境及被检测部位的温度宜为1050。 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时,应按无损检测渗透检测GB/T18851中有关要求进行灵敏度的对比试验。 6.2检测设备与器材6.2.1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等渗透检测剂的质量应符合渗透检测用材料技术要求JB/T7523的要求。 宜采用成品套装喷罐的渗透检测剂。 对于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罐不得出现泄漏。 应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系列配套渗透检测剂,不得将不同种类的检测剂混合使用。 6.2.2现场检测宜采用非荧光着色渗透检测,渗透剂可采用喷罐式的水洗型或溶剂去除型,显像剂可采用快干式的湿显像剂。 6.2.3渗透检测应配备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和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9213和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试块JB/T6064的规定。 6.2.4试块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当对不同渗透检测剂的灵敏度对比试验、同种渗透检测剂在不同环境温度时的灵敏度对比试验时,宜选用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 2当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是否满足要求及操作工艺正确性时,宜选用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 6.2.5试块灵敏度的分级应符合以下要求1用不同灵敏度的渗透检测剂系统进行渗透检测时,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上可显示的裂纹区号应符合表6.2.5-1的规定。 (请冷工核实是否符合JB/T6064-xx新标准的要求)表6.2.5-1不同灵敏度等级下显示的裂纹区号检测系统的灵敏度显示的裂纹区号低23中34高45超高52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各裂纹区的直径显示尺寸应符合表6.2.5-2的规定。 (请冷工核实是否符合JB/T6064-xx新标准的要求)表6.2.5-2不锈钢镀铬试块各裂纹区的直径显示尺寸区号12345直径()4.55.53.54.52.43.01.62.00.81.06.2.6检测灵敏度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1焊缝及热影响区采用“中灵敏度”检测,在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中可清晰显示“34”号裂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话010-842893662焊缝母材机加工坡口、不锈钢工件采用“高灵敏度”检测,在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灵敏度试块)中可清晰显示“45”号裂纹。 6.3检测步骤6.3.1渗透检测应按照预处理、施加渗透剂、清除多余渗透剂、干燥、施加显像剂、观察与记录、后处理等步骤进行。 6.3.2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检测面上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物以及涂料进行清除。 清理范围应从检测部位边缘向外扩展30。 检测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不宜大于12.5m,非机械加工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2对清理完毕的检测面应进行清洗。 检测面应充分干燥后,方可施加渗透剂。 6.3.3施加渗透剂时,可采用喷涂、刷涂等方法,将被检测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 在环境温度为1050的条件下,保持湿润状态不应少于10min。 6.3.4清除多余渗透剂时,可先用无绒洁净布进行擦拭。 在擦除检测面上大部分多余的渗透剂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纸巾或布在检测面上朝一个方向擦洗,直至将检测面上残留渗透剂全部擦净。 6.3.5清洗处理后的检测面,经自然干燥或用布、纸擦干或用压缩空气吹干。 干燥时间宜控制在5min10min之间。 6.3.6宜使用喷罐型的快干湿式显像剂进行显像。 使用前,应充分摇动,将喷嘴距检测面约300处喷涂,喷涂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处多次喷涂,禁止将湿式显像剂倾倒至被检面上。 66.3.77迹痕观察与记录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施加显像剂后宜停留7min30min,再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观察迹痕显示情况。 2当检测面较大时,可分区域检测。 3对细小迹痕,可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4可采用照相、绘图、粘贴等方法记录缺陷的迹痕。 5.3.88检测完成后,应将检测面清理干净。 6.4检测结果的评价6.4.1渗透检测可允许有线型缺陷和圆型缺陷存在;当缺陷迹痕为裂纹缺陷时,应直接评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不合格。 66.4.22评定为不合格时,应对其可以进行返修。 返修后应进行复验。 返修复检部位应在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中标明。 6.4.33检测后应填写检测记录。 所填写内容宜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 7内部缺陷的超声波检测77.1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母材厚度不小于8mm、曲率半径不小于160mm的普通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对接全熔透焊缝A型脉冲反射式手工超声波探伤的质量检测。 对于母材壁厚为4mm8mm、曲率半径为60mm160mm的钢管对接焊缝与相贯节点焊缝应按照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203执行。 7.1.2探伤人员应了解工件的材质、结构、曲率、厚度、焊接方法、焊缝种类、坡口形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缝余高及背面衬垫、沟槽等情况。 7.1.3根据质量要求,检验等级分为A、B、C三级。 检验工作的难度系数按A、B、C顺序逐渐増高。 应根据工件的材质、结构、焊接方法、受力状态选用检验级别,如设计和结构上无特别指定,钢结构焊缝质量的超声波探伤宜选用B级检验。 1A级检验采用一种角度探头在焊缝的单面单侧进行检验,只对允许扫查到的焊缝截面进行探测。 一般不要求作横向缺陷的检验。 母材厚度大于50mm时,不得采用A级检验。 2B级检验宜采用一种角度探头在焊缝的单面双侧进行检验,对整个焊缝截面进行探测。 母材厚度大于100mm时,采用双面双侧检验。 当受构件的几何条件限制时,可在焊缝的双面单侧采用两种角度的探头进行探伤。 条件允许时要求作横向缺陷的检验。 3C级检验至少要采用两种角度探头,在焊缝的单面双侧进行检验。 同时要作两个扫查方向和两种探头角度的横向缺陷检验。 母材厚度大于100mm时,宜采用双面双侧检验。 7.1.44钢结构中T T型接头、角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除用平板焊缝中各种方法外,在选择探伤面和探头时,应考虑到检测各种缺陷的可能性,并使声束尽可能垂直于该结构焊缝中的主要缺陷。 在对T型接头、角接接头的超声波检测时,探伤面和探头的选择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要求。 27.2设备与器材的技术指标7.2.1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仪有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 7.2.2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2.2的要求。 表7.2.2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仪的主要技术指标超声仪主机工作频率25MHz水平线性1垂直线性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减器或增益器总调节量80dB衰减器或增益器每档步进量2dB衰减器或增益器任意12dB内误差1dB探头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2折射角偏差2前沿偏差1mm超声仪主机与探头的系统性能在达到所需最大检测声程时,其有效灵敏度余量10dB远场分辨率直探头30dB斜探头6dB7.2.3探伤仪、探头及系统性能的检查按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JB/T9214规定的方法测试。 检查周期应符合表7.2.3的要求。 表7.2.3探伤仪、探头及系统性能的检查周期检验项目检查周期前沿距离折射角或K值偏离角开始使用及每隔5个工作日灵敏度余量分辨率开始使用、修理后及每隔1个月探伤仪的水平线性探伤仪的垂直线性每次修理后及每隔3个月7.2.4探头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1纵波直探头的晶片直径在10mm20mm范围内,频率为1.0MHz5.0MHz。 22横波斜探头应选用在钢中的折射角为45?、60?、70?或K值为1. 0、1. 5、2. 0、2. 5、3.0的横波斜探头。 频率为2.0MHz5.0MHz。 33纵波双晶探头两晶片之间的声绝缘必须良好,且晶片的面积不应小于150mm?。 44斜探头的折射角(或K值)应依据材料厚度、焊缝坡口型式等因素选择,检测不同板厚所用探头角度宜按表7.2.4采用。 表7.2.4不同板厚推荐的探头角度板厚T()推荐的折射角(K值)82570(K2.5)255070或60(K2.5或K2.0)5010045和60并用或45和70并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K1.0和K2.0并用或K1.0和K2.5并用)10045或60并用(K1.0和K2.0并用)7.2.5标准试块的形状和尺寸见图7.2.5。 标准试块的制作技术要求应符合超声探伤用1号标准试块技术条件JB/T10063的规定。 图图7.2.5标准试块的形状和尺寸7.2.6对比试块的形状和尺寸见图7.2.6。 对比试块应采用与被检测材料相同或声学特性相近的钢材制成。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监督检验中心联系电图7.2.6对比试块的形状和尺7.3检测步骤7.3.1检测前,应对超声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如斜探头入射点、斜率K值或角度)进行检查确认,根据所测工件的尺寸,调整仪器时间基线,绘制距离-波幅(D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采购合同示范文本
- 合同范本模板哪里有
- 水塔上拆迁合同范本
- 2025新房购房合同范本新房买卖合同的合同范本
- 家电转卖维修合同范本
- 贵州茶叶合同范本
- 荒地补偿协议合同范本
- 瓦房扩建改造合同范本
- 出口长期供货合同范本
- 纸箱模具采购合同范本
- 腕踝针技术操作流程
- 最全海外常驻和出差补助管理规定
- 试生产总结报告
- 房地产制度与标准 -中建一局项目管理标准化指导手册(第一版)
- 《老年学概论(第3版)》课件第一章
- GB/T 6495.1-1996光伏器件第1部分:光伏电流-电压特性的测量
- GB/T 30951-2014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报废条件
- GB/T 18948-2017内燃机冷却系统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
- 电动汽车充电桩申请安装备案表
- DB32T 4073-2021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
- 易制毒、易制爆培训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