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訴訟法歷屆試題 18 如甲之自訴乙竊盜業經判決確定 則依第 302 條第 1 款諭知免訴判 決 如法院認為甲之自訴乙竊盜與檢察官之對乙提起公訴 竊盜丙財物 並非連續犯 非同一案件 則應分別判決 林俊益著 論同一案件之告訴與自訴 東吳法律學報 6 卷 2 期 民國 79 年 3 月 頁 229 278 考古題 甲一狀誣告乙丙二人 乙已先向法院自訴甲誣告 如丙亦欲治甲應得 之罪 應如何辦理 倘丙對甲再行自訴 或向檢察官告訴 並經提起 公訴 法院應如何之判決 試分別情形解答之 並說明其理由 77 律 刑事訴訟法上稱得為告 自 訴之人與告 自 訴人 其含義有無差 別 同一案件經告訴或自訴者 其他得為告 自 訴人可否再行自訴 或告訴 如經判決 其效力是否及於他人 試分述之 並舉其有關規 定為證 78 司 陳樸生著 刑事訴訟法實務 79 年 4 月 頁 401 設檢察官起訴被告甲以殺人未遂之罪嫌 第一審法院亦論處甲以殺人未遂 之罪刑 甲不服原判決提起第二審合法之上訴 對起訴法條予以爭執 主 張其應受無罪之宣告 第二審管轄法院 乃變更起訴法條 判處甲以傷害 輕傷 之罪刑 甲復提起第三審上訴 案經第三審法院將原判決撤銷發 回更審 嗣經第二審法院將第一審之有罪判決撤銷 改判被告甲無罪 問 此等上訴審法院所為之 傷害 發回更審 及 無罪 之各判決 其中 有無違法者 理由安在 試申述之 79 司 試題 3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七十九年司法官試題暨解析 19 無效判決之情形及救濟方法 第二審法院撤銷原判決 改諭傷害罪刑之判決 並無違法 檢察官提起公訴及第一審法院判決均認被告甲犯殺人未遂罪 而第二 審法院判決認為甲犯傷害罪 殺人未遂罪 與 傷害罪 之區別在於 犯罪之故意係殺人或傷害 其客觀之犯行所呈之犯罪狀態並無不同 即二者之社會事實關係同一 其基本之事實關係亦屬同一 起訴事實 本係檢察官請求法院審判之假定事實 其真實性如何 應 適用如何之法律 乃屬審判之任務 故刑事訴訟法第 300 條乃規定 前 條之判決 得就起訴之犯罪事實 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 本題第二審管轄法院於前述事實關係同一之範圍內 將檢察官起訴之 殺人未遂法條 變更為傷害之罪刑法條 揆諸上開說明 並無違法可 言 第三審法院撤銷原判而發回更審之判決係無效判決 按修正前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原規定 刑法第六十一條所列各罪之案 件經第二審判決者 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又 是否屬於刑法第 六十一條所列各罪之範圍 尚有爭執者 應視當事人在第二審言詞辯 論終結前 是否業已提出 如當事人本已主張非刑法第六十一條所列 各罪之案件 第二審仍認係該條各罪之判決者 始得上訴於第三審法 院 司法院大法官亦著有釋字第 60 號解釋文可稽 本題檢察官起訴事實及第一審法院判決事實均認為被告甲犯殺人未遂 罪 即刑法第 271 條第 2 項之罪 非刑法第 61 條所列之罪 第二審法 院判決輕傷害罪 即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之罪 屬刑法第 61 條第 1 款 所列之罪 第一審法院判決後 被告甲即對起訴法條予以爭執而上訴 第二審法院不依起訴法條而依被告甲之爭執而改判傷害罪 揆諸前揭 釋字第 60 號解釋 被告甲自不得對第二審法院依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 之傷害罪所為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 如提起第三審上訴 第三審法院 應依刑事訴訟法第 395 條前段 上訴不合法之程序 以判決駁回之 淘花 文库专用 刑事訴訟法歷屆試題 20 復按釋字第 135 號解釋 民刑訴訟案件下級法院之判決 當事人不得 聲明不服而提出不服之聲明 或未提出不服之聲明 而上級法院誤予 廢棄或撤銷發回更審者 該項上級法院之判決及發回更審後之判決 均屬重大違背法令 固不生效力 本題第三審法院對被告甲所提起之 第三審上訴 本應依第 395 條前段以判決駁回之 竟誤為撤銷發回更 審 揆諸前揭釋字第 135 號解釋意旨 該第三審法院之判決係屬重大 違背法令而不生效力 惟現行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業經修正為 左列各罪之案件 經第二審 判決者 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一 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 二 刑法第三百二十條 第三百二十一條之竊盜罪 三 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條 第三百三十六條之侵占罪 四 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 第三百四十一條之詐欺罪 五 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條之背信罪 六 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條之恐嚇罪 七 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贓物罪 是故上開釋字見解應修正為 於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當事人已有 爭辯係非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所列之罪 而法院仍認為係該條之 罪者 始得上訴第三審 就題示而言 甲並非以 非第三百七十六條之罪名為由而爭執 甲 為被告 揆諸上開大法官解釋 其自不得上訴於第三審 第三審法院更審時所為 撤銷原判決改諭無罪 之判決 亦屬重大違背 法令 不生效力 本題第二審法院撤銷原第一審判決 改為諭知被告甲 犯輕傷罪之判決 係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所列之罪 一經第二審法院 判決即告確定 並不因不合法之上訴而阻斷其確定 被告甲雖對該第二 審法院判決提起不合法之第三審上訴 經第三審法院誤為撤銷發回更 審 原第二審法院應不受其拘束 詎竟復遵照更為 無罪 判決 揆諸 前揭釋字第 135 號解釋意旨 更審 無罪 判決亦屬違法 難謂有效 更無影響於審前第二審判決確定之效力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八十八司法官試題暨解析 163 條第 2 款 同一法院重複起訴 或第 7 款 不同法院重複起訴 諭知不 受理判決 陳樸生著 刑事訴訟法實務 頁 383 386 犯罪嫌疑人甲因殺人被捕 於警察詢問時 由於受恐嚇與利誘而自白其犯 罪 嗣後該案件移送檢察署後 甲於偵查時在檢察官面前則任意為相同之 自白 該案經檢察官終結提起公訴 法院審判時 甲卻主張 其於警察和 檢察官面前所為之自白 均遭恐嚇而為 要求排除該自白 試問法院對甲 如此之抗辯應該如何處理 88 司 本題幾乎為 78 年司法官第 1 次考試題目之翻版 請看該次考題如下 被告於警察訊問時 因受強暴而自白其犯罪 但嗣於該案件移送檢察 署後 該被告又於偵查時 在檢察官面前任意為相同之自白 惟該案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 於法院審判時 被告卻主張 其於警察局及檢察官面 前所為之自白均無任意性 而要求排除之 於此情形 審判長應如何處 理 新修法已對此問題加以修正 請參照前開解法 刑事訴訟法第 156 條第 1 項規定 被告之自白非出於強暴 脅迫 利誘 詐欺 疲勞訊問 違法羈押或其他不正之方法 且與事實相符 得為證 據 可知 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自白取得證據能力之要件有二 自白之任意性 自白非出於強暴 脅迫 利誘 詐欺 違法羈押或不正之方法 亦即 自白須為被告任意所為 如自白失其任意性 根本失其證據能力 不 試題 2 淘花 文库专用 刑事訴訟法歷屆試題 164 得採為判斷事實之證據資料 有最高法院 29 年上字第 1457 號判例可 稽 自白之真實性 自白必須與事實相符 被告於第一審審判中 對其自己所為之自白主張非基於自由意思時 應 由何人證明該自白具有任意性 學說實務見解不一 有左列二說 由被告負舉證之責 曾有實務見解認為 被告之自白 與事實相符者 依法得為證據 該項自白苟非有出於強暴 脅迫 利誘 詐欺之確實證明 自不容 任意推翻 學者亦有支持此種見解 尤其被告在公判庭翻供時 每以其自白出 於偵查機關之強暴 脅迫為理由 惟對於偵查機關如何對其實施強 暴 脅迫 必須舉證 不能憑空主張其所為之自白 係受強暴 脅 迫而導致 蔡墩銘 林山田 由檢察官負舉證之責 此派學者認為 蓋偵查為秘密 且取得被告自白之處所 通常均屬偵 查機關排他性所控制之處所 於此情形 除被告為自白時有辯護人在 場之外 被告欲證明其所為之自白不具有任意性 實非易事 是故 於自白是否具有任意性成問題時 將其舉證責任科加於被告 殊非合 理 何況 欲使用被告之自白獲得對被告之有罪判決者為檢察官 既 然如此 則自應使檢察官負擔自白無瑕疵 亦即具有任意性 之擔保 責任 始合理 妥當 絕無將此種擔保責任科加於被告之道理 同時 與檢察官方面之強大之偵查能力相比 被告方面之偵查能力殊微不足 道 因此倘將足以左右被告有罪 無罪之有關自白任意性問題之舉證 責任科加以被告 則其不公平 實莫此為甚 黃東熊 如依目前實務見解而論 固以前說為可採 惟就學理上之探討及保障 被告人權而論 則以後說為可採 法院遇有被告對自白提出刑求之抗辯時 應如何處理 依最高法院 23 年上字第 868 號判例 審理事實之法院 遇有被告對於 自白提出刑求之抗辯時 應先於其他事實而為調查 關於自白任意性 之調查方法 有認為法院應站在保障被告人權之立場 依職權加以調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八十八司法官試題暨解析 165 查 蔡墩銘 惟如考慮法院事務負擔之重 及檢察官有自白無瑕疵之 擔保責任 則有關對自白任意性問題之調查方法 乃應採命檢察官證 明其欲使用之自白為具有任意性之自白始合理 亦即 法院不必親自 動手對自白之任意性問題為調查 倘檢察官不服從法院之命令 或不 能證明自白具有任意性時 法院則應將自白排除 而不得對自白之內 容為調查 更不得將自白採為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基礎 黃東熊 法院應踐行之調查程序 一般而言 法院的調查程序可分為 嚴格證明 與 自由證明 兩種 而其心證要求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前者要求至 無合理懷疑之餘地的 確信 後者只須使法院相信 大致上有此事存在 即可 由於刑求抗 辯非屬有關被告罪責問題的實體事項 乃係程序事項 是故其不必經 嚴格證明 程序而僅須經由 自由證明 的程序即可 又其心證的 程度 也不必至 毫無合理懷疑之餘地的確信 而僅須令法院相信 大 致上有此事存在 即可 惟目前實務上 均以被告在檢察官面前任意為相同之自白 嗣於審判 中翻異前供 要屬卸責飾詞 不足採信 而以被告在檢察官面前之任 意性自白經查與事實相符而作為證據而判決 依刑事訴訟法第 156 條第 3 項規定 當被告陳述其自白係出於不正之方 法時 應先於其他事證而為調查 該自白如係由檢察官提出者 法院應 命檢察官指出證明之方法 故關於上開之學說爭論已有解決之方法 關於舉證責任 應由檢察官負擔 關於調查順序 應先於其他事證為之 關於是否為法院職權事項 依上述已將其舉證責任由檢察官負擔 新 修正之刑事訴訟法規定 可認為已非法院職權調查之事項 一則須由 被告有所爭執始須調查 二則須由檢察官指出證明之方法 林鈺雄著 刑事訴訟法 上 頁 165 166 淘花 文库专用 刑事訴訟法歷屆試題 166 檢察官以被告觸犯刑法第 271 條第 2 項殺人未遂罪嫌提起公訴 經第 一審法院判決無罪 檢察官不服提起第二審上訴 於上訴書中主張被 告涉犯刑法第 278 條第 1 項重傷罪嫌 但未將上訴書繕本依法送達被 告 第二審法院審判期日傳票復未載明上訴所爭執之罪名為何 而被 告於審判期日前並未具狀陳明其未能到庭之理由 該法院即不待被告 到庭陳述及調查證據 逕行變更起訴法條 改依刑法第 278 條第 1 項 之重傷罪名論科其刑 試問 該第二審之審判程序有何違誤 被告訴訟上之權利有無被侵害 若有被侵害 依法應如何救濟 88 司 被告防禦權之討論 該第二審之審判程序有何違誤 違背上訴書狀繕本應送達他造當事人之規定 依刑事訴訟法法第 352 條規定 原審法院之書記官 應速將上訴書狀 之繕本 送達於他造當事人 其目的在使他造當事人知悉上訴情事 俾能從事行使攻擊防禦權之準備 本題檢察官不服第一審法院之判決 提起第二審上訴 惟未將上訴書繕本依法送達被告 其訴訟程序自有 違誤 違背第 95 條告知義務之規定 依刑事訴訟法第 95 條規定 訊問被告應先告知左列事項 一 犯罪 嫌疑及所犯所有罪名 罪名經告知後 認為應變更者 應再告知 本題檢察官以被告涉殺人未遂罪嫌提起公訴 第一審法院判處被告無 罪 檢察官提起第二審上訴主張被告係犯重傷罪嫌 惟上訴書繕本並 未依法送達被告 第二審法院審判期日傳票復未載明上訴所爭執之罪 名為何 第二審法院即不待被告到庭陳述及調查證據逕行變更起訴法 條改依重傷罪論罪科刑 實違反本法第 95 條第 1 款之規定 試題 3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八十八司法官試題暨解析 167 有無違背 被告不到庭者 不得審判 之規定 依刑事訴訟法第 364 條準用第 281 條第 1 項之規定 第二審之審判期 日 除有特別規定外 被告不到庭者 不得審判 又本法第 371 條規 定 於第二審審判期日 被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之理由不到庭者 得 不待其陳述逕行判決 依題意所示 被告於審判期日前並未具狀陳明 其未能到庭之理由 故被告如係經法院合法傳喚而不到庭 二審法院 自得依第 371 條規定不待被告陳述逕行判決 然法院仍應本於上訴人 即檢察官 之一造陳述而為審理判決 並非得不經言詞辯論而逕行 判決 被告在訴訟上之權利有無被侵害 被告未經法院為罪名變更之告知 二審法院便逕自變更起訴法條而為改 判 實侵害被告在訴訟上之防禦權 依最高法院 87 年台上字第 4140 號 判決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 修正前第九十五條 規定 乃 犯罪嫌疑人及被告在刑事程序上受告知及聽聞之權利之一 為行使防禦 權之基本前提 屬於人民依憲法第十六條所享有訴訟權保障之內容之 一 旨在使犯罪嫌疑人及被告能充分行使防禦權 以維程序之公平 法 院如欲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規定而為判決 尤須於審判期日前踐行上 開條款規定之程序 始能避免突襲性裁判 而確保被告之權益 否則 如於辯論終結後 逕行變更起訴書所引之法條而為判決 就新罪名而言 實已連帶剝奪被告依同法第九十六條 第一百七十三條 新法改移列於 第二百八十八條之一 第二百八十九條等規定所應享有而同屬上開憲法 上訴訟基本權保障範圍內之辯明罪嫌及辯論 護 等程序權 尤屬直接 違背憲法第八條第一項所稱 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 之規 定 剝奪其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 而於判決顯然有影響 自應認該判決 為違背法令 非僅訴訟程序違法而已 如法院未於審判期日前踐行第 95 條第 1 款之告知義務 則被告依刑事訴訟法第 96 條得辯明犯罪嫌疑 依 第 288 條之 1 舊法 173 得提出有利之證據 以及依第 289 條得於審 判期日依次辯論之權利均遭侵害 若有被侵害 依法應如何救濟 未受上訴書繕本送達部分 此部分係訴訟程序違背法令 同時本題被告又未出庭應訊 亦未受合 淘花 文库专用 刑事訴訟法歷屆試題 168 法告知上訴之意旨 似應認該訴訟程序違法並非顯然於判決無影響 依本法第 380 條規定 被告得以此理由提起第三審上訴請求救濟若未 經上訴而判決確定 依本法第 447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 檢察總長得 以訴訟程序違背法令為由提起非常上訴由最高法院將該違背法令之訴 訟程序撤銷 未受罪名變更之告知部分 依前揭最高法院 87 年台上字第 4140 號判決 法院變更起訴法條若未 依第 95 條等規定踐行告知及賦予被告辯解及辯論之機會而逕為判決 時 該判決已將此種訴訟程序之違反提昇至屬於剝奪被告憲法上訴訟 基本權及正當法律程序保障之問題 而認此種違法非僅訴訟程序違法 而已 而是顯然影響於判決 應係判決違背法令 故被告得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 提起第三審上訴以資救濟 如判決確定後得由檢察總 長提起非常上訴 依第 447 條第 2 項規定將原判決撤銷由原審法院依 判決前之程序更為審判 87 台非 407 判決 陳運財著 論起訴法條之變更與被告防禦權之保障 最高法院 87 年度第 4140 號判決評釋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第 2 期 頁 88 以下 檢察官以甲前後所犯竊盜 重傷罪嫌之間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 予 以提起公訴 第一審法院審理之後 判處甲以竊盜之罪刑 至於重傷 部分則未予置理 甲對此竊盜部分之判決聲明不服 提起第二審之上 訴 第二審法院審理結果 認此竊盜部分犯罪不能證明 乃予撤銷改 判諭知無罪 但認重傷部分係第一審起訴效力所及 且應成立犯罪 而予諭知重傷之罪刑 檢察官與甲對此第二審判決均表不服 提起第 三審上訴 試問 第一 二審之判決是否合法 法理上 檢察官與甲究竟應以如何之理由提起第三審上訴 始屬正當 88 司 試題 4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八十八司法官試題暨解析 169 判決違法及其救濟 本案為漏未判決之情形 第一 二審之判決是否合法 第一審之判決 有 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 之違法 本題檢察官以甲前後所犯竊盜 重傷罪嫌之間有方法 結果之牽連 關係 予以提起公訴 由於牽連犯依刑法第 55 條後段之規定係從一 重處斷 故為單一性案件 在訴訟法上為一個訴訟客體 無從加以 分割 既經檢察官全部提起公訴 法院本應全部加以審判 今第一審法院僅就竊盜罪之部分判處某甲罪刑 重傷部分卻未予置 理 已構成本法第 379 條第 12 款前段之 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 即漏未判決 之違法 第二審之判決 有 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判決 之違法 甲對第一審竊盜部分之判決不服 提起第二審上訴 二審法院得否 將竊盜部分撤銷改判無罪 但就重傷部分論罪科刑 須考慮 上訴 效力是否及於重傷罪部分 以及有無違反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兩大問題 就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之有無違反而言 本題係由被告上訴 似有本法第 370 條之適用 二審法院本不得諭知較重之刑 然依同 條但書規定 如因原審判決適用法條不當而撤銷之者 不受本原則 之限制 故本題如二審法院係因原審本應依重傷罪論罪科刑卻依竊 盜罪論罪科刑即因適用法條不當而撤銷原審判決予以改判 則即使 諭知較重於原審判決之刑 亦不生違反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之 問題 就 上訴效力是否及於重傷罪部分 而言 刑事訴訟法第 348 條第 2 項規定 對於判決之一部上訴者 其有關係之部分 視為亦已上 訴 故二審法院得否就重傷罪部分審判 端視該部分是否為上訴部 分之 有關係之部分 而定 本題二審法院既認上訴之竊盜罪部分 犯罪不能證明而將原判撤銷改判無罪 足見其與未上訴之重傷罪部 分無不可分之關係 二審法院自不得對重傷罪部分加以審判 今二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九十三年律師試題暨解析 295 是偵查主宰 Herrin 司法警察僅僅是輔助機關 這是法制上的應然 面 如就此而言 則刑事訴訟法第 231 條之 1 第 1 項 即檢察官對於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移送或報告之案件 認為調查未完備者 得將 卷證發回 命其補足 或發交其他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之退案 制度 乃違反檢察官為偵查主體的精神 現實面 但於現實面而言 基於以下原因 檢察官為偵查主體地位 已與規範 背離 由於檢察官乃採一人獨任制 而警察機關乃以集體方式行事 從這 裡就已顯現出 哪個機關有能力去從事犯罪偵查 檢察官即便有心 也是力有未殆 又警察機關擁有完備的犯罪偵查設備 檢察機關幾乎可說完全不具 備這些硬體設備 即便檢察機關擁有硬體設備 檢察官也因不具有偵查的專業知識 而無法使用 而警察機關當然具有完備的知識 這個資訊優勢 在 檢察體系即便要加強 也屬不能 也因此法規範與現實的落差 才會出現退案制度 以符合現實面 警察 才是偵查主體的現實狀況 解決檢警關係不協調的途徑 關於檢警關係的落差解決 可能有的方式有 檢察官完全退出偵查 這代表檢察官只負責所謂訴追的工作 不再干預 偵查 偵查主體改由警察負責 這樣的改變 雖然可以達成規範與現 實的結合 但這樣的變化 問題也更大 除了檢察官對警察的監督與 指揮不再存在外 此時要否將某些屬於檢察官的權力 如微罪處分權 給警察 這可能引發的爭議大 且在無檢察官監督的情況下 被告權 利如何保障 可能更生疑問 變更組織體系 將警察機關納入檢察體系 即為屈就檢察官的主體性 而將警察機 關納入檢察體系 但由於警察機關的任務非僅為犯罪偵查 而有其 他目的 這樣的歸屬可能架構上無法納入 將檢察系統納入內政部 為統合犯罪偵查 而將檢察系統納入內政 部 但如此的歸屬 有與檢察官的司法性不符 淘花 文库专用 刑事訴訟法歷屆試題 296 在檢察體系下設偵查輔助機關 這在目前已設立 即檢察事務官 惟此種設計 並未能解決問題 因其如何與其他司法警察的權限作 劃分 雙偵查主體的引入於日本 司法警察乃屬第一線 或第一次 的偵查 主體 由其先作第一次偵查後 再移送檢察官 檢察官只作補充性偵 查 所以是第二線 或第二次 的偵查主體 此制度是目前受到較多 關注 且被認為具有調整現實落差的最佳途徑 為我國未來可採之方 向 不得為證據之意義 緊急搜索後 若未陳報法院或陳報後為法院所撤銷 審判時法院得宣告 所扣得之物不得為證據 即是否得為證據 乃由本案審理法院依據權衡 違背法定程度時之主觀意圖 即實施搜索扣押之公務員是否明知違法並 故意為之 違背法定程序時之狀況 即程序之違反是否有緊急或不得 已之情形 侵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權益之種類及輕重 犯罪所生之危 險或實害等 以決定是否排除證據 此為證據禁止 即證據能力的規定 本題又是一題文章類型的考題 且牽涉範圍相當多 若觀察本年度的四 題 有三題屬於實例 且需批判的考題 已與過去強調實務見解大相逕 庭 臨檢與無令狀搜索具有相互流動性 釋字第 535 號亦可能出現於刑事訴 訟法中 檢警關係在兩年內重複出現 問題點相同 這類過去極少出現的考題 似乎也成為重點 林山田著 刑事程序法 2001 年 4 版 頁 163 黃朝義著 犯罪偵查論 2004 年 初版 頁 29 林山田前揭書 頁 171 以下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九十三年律師試題暨解析 297 某天深夜 被害人甲在他時常光顧的路邊攤吃宵夜 突然之間 一名頭戴 全罩式安全帽的人騎機車靠近甲 趁甲尚未注意的時候就掏出手槍近距離 對甲連開兩槍 然後加足油門 揚長而去 甲失血過多 在送醫急救之後 不久 即宣告不治 檢察官於偵查後認定乙犯罪嫌疑重大 乃將乙以殺人 罪為由提起公訴 並擬於審判中向法院聲請調查以下證據 醫生 A 所撰寫的急診室日誌 編號 X 其中除記載甲的傷勢與醫院 所為急救措施外 A 另外寫道 甲於臨終前說 我一定要找乙報仇 警訊筆錄 編號 Y 內載有路邊攤老闆 B 所為陳述 其中提及 乙 在案發兩天前 曾跟甲在他的路邊攤大吵一架 乙在離去時還下狠 話 叫甲要小心一點 證人 C 其擬提出以下證詞 我的朋友 D 看到乙隔天騎車到河邊丟 了一包東西 我猜八成裡面是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 你是被告乙的律師 請附理由說明你對上述證據 X Y 以及證人 C 之證詞 有何法律意見 93 律 傳聞證據的處理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 159 條第 1 項 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 述 除法律有規定者外 不得作為證據 即一般所謂傳聞法則 故傳聞證 據原則上需排除 無證據能力 在此基礎下 分析本題如下 X 證據 醫生於急診日誌所載 被提出於法庭 用以證明被告殺人 惟醫生未 親眼目睹殺人 而是聽聞被害人的陳述所為的記載 若被提出於法庭 屬於傳聞證據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 159 條之 4 第 3 款 除顯有不可信之情況外 從事 業務之人於業務上或通常業務過程所須製作之紀錄文書 證明文書 則屬於傳聞證據排除之例外 業務文書雖然私人為業務行為 但於刑 試題 3 淘花 文库专用 刑事訴訟法歷屆試題 298 法仍有偽造文書的擔保 以及可能面臨行政上的調查或稽核 故其可 信性也與上之公務文書具有相類似的地位 醫生的診斷日誌雖可列為上述的業務文書 但其中所為的被害人陳述 記載 明顯與此文書的目的無關 應非可列入上述例外 故仍不得適 用例外法則 此部分仍應依據第 159 條第 1 項為排除 Y 證據 警詢筆錄 指的是被告以外之人於警局受詢問 而由警察所做的紀錄之 謂 基於以下理由 證據 Y 不得為證據 未有具結作為可信性擔保 於法庭作證 必須令其具結 若作偽證 將以偽證罪論處 故具結的 目的正在擔保陳述者據實陳述之義務 警詢筆錄中的陳述 缺乏此項 擔保 自然必須加以排除 而依據新法第 158 條之 3 未經具結的證 言 也不得作為證據 未於法官面前為供述 警詢筆錄所載乃以書面代替陳述 屬於傳聞證據 於直接審理下本應 排除 在傳聞法則下 亦為如此 未給予反對詢問的機會 警詢筆錄中的供述 完全未能給予當事人反對詰問的機會 無從檢驗 陳述的真假 虛偽的可能性高 因此在傳聞法則所強調的反對詰問權 保障下 當然需排除 故 B 乃以書面代替陳述 屬於傳聞證據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 159 條第 1 項 應與以排除 證人 C 證人 C 的證詞基於以下理由需排除 轉述 D 的陳述 C 並非目擊乙丟東西 而是 D 故 C 乃轉述 D 的陳述 屬於傳聞證據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 159 條第 1 項 須排除 臆測之詞 又依據刑事訴訟法第 160 條 證人之個人意見或推測之詞 除以實際經驗為基礎者外 不得作為證據 證人 C 之證詞 亦屬於此 之臆測之詞 須排除 淘花 文库专用 第一單元九十三年律師試題暨解析 299 傳聞法則已明文規定 必然年年考 傳聞法則的重點 即是傳聞與非傳聞證據的區別 以及其例外 本例中 的第一小題問題最大 因為我國關於陳述不能的傳聞例外 依據刑事訴 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物品从业安全培训课件
- 出纳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白描花卉写生考试题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企业市值排名分析
- 校本教研工作方案
- 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
- 三班级上学期班主任方案
- 新质生产力的调研路径
- 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期中考试总结
- 2025年泌尿科常见疾病诊疗能力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妇幼信息管理制度
- 初一英语摸底试题及答案
- 《第四单元 参考活动3 设计橡皮章》说课稿 -2023-2024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八年级上册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专业培训课件
- 2025年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肉毒素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作文解析和范文
- 2024“五史”全文课件
- 中医科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 舌癌手术护理配合
-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教学大纲(48学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